第一图书网

悲情柴科夫斯基

克劳斯·曼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克劳斯·曼  

页数:

301  

字数:

200000  

译者:

姜丽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克劳斯·曼 译者:姜丽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金融丑闻笼罩下的美国
第二章 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
第三章 独特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三权分立或四权分立种种
第五章 美国联邦宪法简介--你我又是谁
第六章 弗厄泼赖种种
第七章 美国众生相
附录一 《五月花契约》
附录二 《马里兰容忍条例》
附录三 《独立宣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出生在一个与音乐无缘的家庭中的柴可夫斯基不是音乐神童,然而,他是如此敏感、忧郁,如此善于用幼小的心灵去感受复杂的音乐世界。他,终于走上了音乐之路。并成为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编辑推荐

出生在一个与音乐无缘的家庭中的柴可夫斯基不是音乐神童,然而,他是如此敏感、忧郁,如此善于用幼小的心灵去感受复杂的音乐世界。他,终于走上了音乐之路。并成为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悲情柴科夫斯基 PDF格式下载



包装的的蛮好的,比卓越本身送过来的书包装要好,而且比我预想中要早的多了,23号下的单平邮,预计是14号到,结果1号就到了,虽然邮局是11号给我打的电话,不错了


  这其实是个注定了孤独的灵魂。
  从前看柴科夫斯基头像,白发和痛苦,煎熬与严肃,令人望而却步。伴随柴一激昂的旋律,完全的祖国情感,又怎么能想象他本人?敏感脆弱,胆怯,情绪化,一个年老的同性恋者。
  
  今天专门去听了柴六,这部传说中的自传,有些歇斯底里地,他其实是在说他视死如归。
  他不断地冒出这样的想法:“让我随便到哪里只要不是这里。”他不断地感到孤独。他不断地为自己的情欲感到羞耻悲哀。他不断怀疑。他不断地失去。
  老天爷,柴科夫斯基到底做错了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
  我们所爱的旋律,他们居然来源于一个人的痛苦。他回忆,他思念,他一无所有。少年时期的羞耻,他躺在医院里烂去;“我本会爱上你”,而她只存在于某个瞬间;母亲,范妮,你们提供温暖却又不可抗拒地离去。还有谁呢?弗拉基米尔,他这样的需要他,他将自己的各种幻觉寄托在他身上,情人,儿子,或者母亲,再或者仅仅是他的青春。然而弗拉基米尔,你真正认识你的舅舅吗?他的那些哀伤的美丽的真实的痛苦,他柔软的易碎的灵魂。如果他不是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你还会这样爱他吗?
  
  冰冷的俄罗斯空气终于不再刺痛他,他受过的苦难终于足以换回天国的钥匙了。
  
  于是他像母亲那样喝下一杯清水。


  无法言喻的悲哀,无法缓解的痛苦。看到最后,要是他不自杀,我就要自杀了。真是看了才明白,为什么老柴的音乐如此,为什他要用一种痛苦的病痛结束生命。


  我不知道我可以说什么,那是一种窒息的痛。我不能完全地理解柴科夫斯基,但是我知道他那种心情。他对外甥弗拉基米亚的心情,他的母亲,他的弟弟莫德斯特,黛丝丽,家庭教师范妮,梅克夫人。他一生为了他并不爱的荣誉奔波。他一次又一次在他不熟悉的环境里接受着——庆祝。但是他害怕,他孤独,他流浪的生活着。他在自己的床头柜前看那只有阿波罗像和奥尔良少女像的银表,那是他最高贵的赞助人送给他的礼物。他在哭泣,心里面想着他的天使,他的外甥。他是一个软弱的人吧!软弱的人,孤独的人,忧郁的人。成为作曲家是不是一种偶然呢?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适应。我该怎么形容他呢?到底是不是那种属于精神方面有些问题的人呢?他预感到了“最高法庭”的审判,他决定要追随他的母亲。所以,他像她一样要求喝一杯有霍乱病毒的水,他想要死,而且他最终达到了目的。死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饥饿啃着面包,穿着华袍的神父匆匆离去,他最爱的外甥不敢去看他。柴科夫斯基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也是他的外甥,他的死亡天使和那群花花公子们取钱的工具。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他应该被承认,被德国,被法国,被俄罗斯……但那不是他想要的!他一生纠结于感情的释放无门。上帝唯一给他的是那奇异的技术,就是把一切的痛苦都化为音乐。但是痛苦最终压垮了他的意志,而音乐,安魂曲的乐思已经宣告了一个终结。时候到了。他那次去美国,他站在甲板上面,在一个深夜,他害怕起船的沉没。他听到海浪声,咆哮的声音,演绎着深沉的歌,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脸,那些人让他熟悉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天堂。他害怕了,于是他回到船舱,跟歌舞女在一起打牌,尽管他很愚蠢的输掉那么多钱。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
  
  我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独自站在一艘船的甲板上,在一个晚上,被风吹。我不去寻找什么死亡的印记,我只是想要呼吸,想要大风加速把氧气冲入我的肺部,送入大脑,让自己越发清醒与感激。生命中的确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有谁像他一样每一秒钟都是这样子的敏感呢?他的敏感度是他的悲剧。他太……我不能这样说,我觉得他太敏感于自己的感受,他害怕一切。但也因为这份焦灼,他才可以写出那么多美丽的作品。
  
  他为人深刻,他了解他自己,我办不到他这样。我办不到。所以,我只说我大概可以了解他,但是我办不到他那样敏感。我希望像他那样,但不成为他。对,性格中有很多相似的东西。我害怕,但是我愿意接受。只能说,他也是幸福的。他用音乐来化解他的痛苦,但是我不能。他可以在各种庆祝会上伪装然后在他的旅店里哭泣,我不可以。对,他是累的,但是他也有一些好朋友,或者说他有他精神的依傍,即使那可能并不深刻,而是他一相情愿的。可是我呢?对,我也有,但是那种感觉不相同,不一样。我不知道这部小说有没有夸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活着的人啊,他不是编造出来的,你不能对我说,小说都是假的,他都是真的呀。他能够被人理解,但是理解的只是他的外部想法,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少有人走进去的,就好像他的《悲怆交响曲》引不起台下的掌声一样。但是这个作家,德国的克劳斯·曼,他做到了!他写的极为细腻,我甚至怀疑这个作家是不是同样具有柴科夫斯基一样的经历,不然他怎么能把故事写的那么凄凉呢?理解万岁!
  
  


王小波语:“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丽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今天专门去听了柴六,这部传说中的自传,有些歇斯底里地,他其实是在说他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
你真听懂了,这四个字用得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