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维诗注

陈铁民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作者:

陈铁民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王维是盛唐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题材丰富多样,不少作品富有现实意义,鲜明地反映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王维特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的写景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大师。王维的诗还具有声韵和谐、语言精警自然等优点。又,他积极体诗都臻工妙,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颇罕见的。 本书依照清朝人赵殿成《笺注》本前十五卷诗,所收诗的序次皆依《笺注》,书中注释力求详明,并对难句作必要的串释;诗歌凡系年可考者,都在注中说明。

书籍目录

前言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登楼歌双黄鹄歌送别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送友人归山歌二首鱼山神女祠歌二首白鼋涡酬诸公见过扶南曲歌词五首从军行陇西行早春行赠裴迪瓜园诗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休沐维已陪游及乎是行亦预闻命会无车马不果斯诺和使君王郎西楼望远思归酬黎居士淅川作奉寄韦太守陟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赠从弟司库员外絿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赠李颀赠刘蓝田赠房卢氏琯赠祖三咏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秋夜独坐杯内弟崔兴宗赠裴十迪华岳胡居士卧病遺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蓝田山石门精舍清溪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终南别业李处士山居韦侍郎山居丁寓阳家有赠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过李揖挓饭覆釜山僧谒璇上人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章节摘录

  过香积寺[1]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2]泉声咽危石,[3]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4]安禅制毒龙。[5]  【注释】  [1]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长安志》卷十二:“开利寺在(长安)县南三十里皇甫邮,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近人郑洪春《香积寺考》(载《人文杂志》一九八〇年第六期)谓:在今皇甫村(即唐皇甫邨)原下,曾发现寺院遗址石柱础及残缺的石佛像二,初步分析,具有隋唐文化特征;这一发现,同《长安志》的记载相合,可  证唐香积寺即在此。又谓:至宋时,香积寺已毁,又在今日贾里村之西的香积寺村另修新寺,初名开利,后又名香积,不知者每误以为此即唐之香积寺。此篇《文苑英华》作王昌龄诗。按,王维集诸本俱录此诗,而王昌龄集无此诗,《全唐诗》同,宜从之。  [2]深,《文苑英华》作“空”。  [3]“泉声”句:谓泉水在危石间穿行,发出呜咽之声。孔稚硅《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4]曲:隐僻之处。  [5]安禅:佛家语,犹言入于禅定。江总《明庆寺》诗:“金河知证果,石室乃安禅。”毒龙:赵殿成注曰:“《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又曰:“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失其解矣。”按,赵说是。佛教认为,妄念烦恼,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脱,故以毒龙喻之。《禅秘要法经》卷中:“今我身内,自有四大毒龙无数毒蛇……集在我心,如此身心,极为不净,是弊恶聚,三界种子(产生世俗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萌芽不断。”“安禅”可使心绪宁静专注,灭除妄念烦恼,故曰“制毒龙”。  过崔驸马山池[1]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2]锦石称贞女,[3]青松学大夫。[4]脱貂贳桂醑,[5]射雁与山厨。闻道高阳会,[6]愚公谷正愚。[7]  【注释】  [1]崔驸马:赵殿咸曰:“按《唐书·公主列传》:玄宗二十九女,驸马有崔惠童、崔嵩二人,未知孰是。”按,《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曰:“(玄宗女)晋国公主,始封高都。下嫁崔惠童。贞元元年,与卫、楚……九公主同徙封。”“咸宜公主,贞顺皇后所生。下嫁杨洄,又嫁崔嵩。薨兴元时。”《旧唐书·肃宗纪》曰:“(上元二年)夏四月乙女朔……驸马都尉杨洄、薛履谦赐自尽。”知杨洄上元二年尚为驸马,则咸宜之再嫁崔嵩,应是上元二年洄死后之事;考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故此诗之崔驸马当指崔惠童。据《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一《封高都公主等制》载,晋国公主为玄宗第十一女,开元二十五年九月“笄年甫及”,始封高都,则其下嫁崔惠童之时间,大抵当在开元末。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惠童,驸马都尉。兄孝童、嗣童。父庭玉,右骁卫将军、冀州刺史。崔驸马山池:在长安城东。《旧唐书,哥舒翰传》:“(天宝)十一载……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及中贵人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又,杜甫有《崔驸马山亭宴集》诗,作于天宝十三载(参见《杜诗详注》)。疑此诗亦当作于安史之乱前,具体时间不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维诗注 PDF格式下载



装帧精美,堪当传世藏书。注释简明扼要,王维的诗比较平实,有这样的注释也就足够了。


装订的不错,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说装订的不好。注释简单明了清楚,足够了,毕竟不是赏析。最最关键是很全的收录了王维的诗。喜欢~~!


非常好的版本,开本很大,字也很大,哈哈,诗还比较全吧,赵殿成《笺注》本前十五卷的诗都有收录。翻在手里很舒服,哈哈!


注释很严谨,纸张也不错,设计精美。喜欢王维诗中那种无为而为的意境。


一直很喜欢王维的诗~这本书值得收藏!!~


家中有不少唐诗选集有王维的诗,买这个大16开本就念着读王维全集,不错,看着开心,读着舒服。


这本书很好,比较全面的注释了王维的诗歌.比较到位


没有多少校注,王诘摩诗大多写的很自然,尤其写景了。


大开本两栏版式,正文和注解的字号有区别,易于阅读。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他的诗集我有很多版本,这本算是比较全的。


王维的,很好的版本。注释,排版什么的,都很好。


被王维的书涵韵着,也希望再读他的人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你可觉得千百年来,王维是你的知音?


王维的诗集渗透着佛理,当你带着烦燥的心情去读它时,它会令你慢慢的平静下来


这个版本收集的诗歌挺全,排版不错,注释详尽但不罗嗦,又没有那些无聊的白话翻译,很好的一本书,就是稍微笨重了点,不便于随身携带,遗憾。


老公喜欢看文学类的,他自己调的,说很好。


赞赞赞,书有点大(差不多一本高中语文书那么大),很有感觉,很全,可以收藏,很喜欢


包装很精美,书的质量印刷也不错


风格是东方红


非常好,很完整。但是没有好的古文功底,繁体字,就暂时不要买


经典好书,不可不读!


王维的诗,比较全。


喜欢王维,这个版本还行,推荐。


印刷不太行


古典的就是经典


内容其实还可以,注释还算简明精当,就是装帧设计太差,感觉像是市面上那种华而不实的礼品书。。。


看了书评选择的这本书,书拿到手后感觉很一般,尤其是书籍内容的排版都是横排(我自己看诗喜欢对仗工整的竖排型),一首诗堆到一起,真痛苦。而且那书壳可真红啊。


对本书非常失望注释简单粗略除了简短的序言就没有其他附录了纸张一般排版设计很不舒服封面设计也很难看


陈注虽详,然多偏于事典,但对诗境诗意的疏浚做的不够,另外不如买中华书局的王维集注(也是陈注),传世这套书品相实在不敢恭维


原本看了评论,还心存忐忑,但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还是下了单。等拿到书,心里真是乐开了花。首先,此诗注涵盖了王维全部的诗歌,内容全,注释精当。第二,装帧精美,印刷清晰,纸张白净,稍薄一点,不过对于这个价格,已是很值得的了。当然,如果是注重赏析一类的,可能觉得此书分析不多,但是就诗注而言,较上古本的印刷和注释,好很多。当然,中华书局新版也不错,但是价格也太不错。所以,从性价比而言,此书非常划算,要下手的朋友,请尽快!


王维的田园诗很有意境,晚期的诗又有很多禅理。这本书有注释,比较详细


一、内容全面。存世的370多首诗全部收齐。二、注释精当。言简意赅,精辟客观,详略得当;言必有据,附有出处。三、价廉物美。装帧精美,印刷清晰,价格实惠。当然,赏析方面,着墨不多。本书诗注侧重客观,而赏析主观成分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处理很好。总之,本书堪称精品,绝对物超所值。感谢作者、注者、出版社和商家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谢谢!一处错误:《喜祖三至留宿》(127页),“不枉故人驾”,错成“不枉敌人驾”!


虽然书皮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拿到手里的感觉是很不错的。纸不错,印刷也不错,而且比较全,物有所值。


注释非常多,没有赏析,是全集,书比较大,还可以


有一点不如意。就是每首诗像散文一样从第一个字密密麻麻的挤到最后一个字。不容易进入诗的意境。不如按照诗句的本来面目断句的好。所以看着很有压迫感。


快递还算是很快的,外面有两层牛皮纸和一层厚的薄膜包着。书的纸张也很好,注释很详细,但是作为初出的读者来说,要是有诗的写作背景和表达要义就更好,更明白一些了。


书很好 还送了小册子 朋友也很喜欢


这本书还不错,很厚实,看着像珍藏版一样,其特点是典故特多.虽然对诗的思想及意境没有详细解释,还是挺好的.


我觉得如果把他的诗分类就好了!译文还是不够详细,快递速度有点慢。。。


本来是想买一本王维的选本的,后来发现了这本,是全本的,这些日子一直放在床头,有时间就翻一翻。只是不喜欢这个精装的封皮,太硬了,我喜欢软皮的。其他的都很棒。卓越一向最卓越,在这里买了好几年书了,又快,服务又好。


尽管是个简本,删掉了注,点评,但只是想要简单浏览下王维的诗作的话,这本书还是很适合的,很有质感。


本想送人的,后来发现不错,先留给自己了


甚好,横排简体。节约版面,环保经济,减少碳排放。一些出版界的遗老遗少,非要繁体竖排,好像不如此,不能表示自己在做一项伟大的文化传承工作!非要与国家顶着干,搞不清楚文艺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当今中国最大的读书群体是简体字使用者,这个最大的群体在出版界的遗老遗少眼里,似乎不配学习古文化。... 阅读更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