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雅论与雅俗之辨

曹顺庆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曹顺庆  

页数:

30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雅”与“俗”,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对既古老又弥新的范畴。就古代文艺美学看,“雅”属于统治者、士大夫精英文化层面,是正统的、雅正的;“俗”则属于被统治者、平民百姓大众文化层面,是世俗、俚俗与浅俗、粗俗的。从狭义上看,“雅”与“俗”,意指审美意趣与审美境界上的高雅别致、典雅庄重、超凡脱俗与通俗浅显、质朴粗犷、自然本色等。从其美学思想的发展看,“雅”与“俗”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是基于此,本书才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还对我国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审美意识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充分示了牙篷俗审美的立体面貌。

作者简介

曹顺庆
  1954年生,湖北沙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著有《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跨文化比较研究》、《东方文论选》、《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比较文学史》等专著和18部编著作品,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及海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 (蔡锺翔 陈良运)绪论 雅俗论的文化渊源 一、“雅正淫奢”之别 二、雅乐 三、俗乐 四、尚雅贬俗 五、“雅正”诗学精神上编 “雅”论 第一章 高雅  第一节 雅 人  第二节 雅趣 第二章 典雅  第一节 释“典”  第二节 “典雅”说的美学内涵 第三章 和雅  第一节 中正平和  第二节 “和雅”之境 第四章 清雅  第一节 以清比德  第二节 雅如清韵  第三节 空灵雅洁  第四节 静以体道 第五章 古雅  第一节 “古雅”说的生成  第二节  “古雅”说的美学意旨下编 雅俗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先秦:雅俗审美意识的滥觞  第一节 “雅”与“俗”的分野  第二节 “雅”“俗”相通  第三节 对立统一的雅俗审美观  第四节 “化俗为雅”的审美观  第五节 孔子的“尚雅卑俗”审美观  第六节 孟子的“雅俗并举”审美观  第七节 宋玉的“尚雅隆雅”审美观 第二章 两汉:雅俗审美意识的承益  第一节 《诗大序》的“尚雅贬俗”论  第二节 扬雄辞赋应“归之于正”的尚雅论  第三节 桓谭的“离雅乐而更为新弄”审美观  第四节 王充的“以俗为雅”论  第五节 应劭的“化俗为雅”论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雅俗审美意识的发展 第四章 隋唐:雅俗审美意识的拓展 第五章 宋辽金元:雅俗审美意识的延伸 第六章 明清:雅俗审美意识的多元化后记

章节摘录

  现代心理学指出,所谓个性,是指个人体内基于自然素质,经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情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心理要素。作为单个的个性,既具有作为人的共同性,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故个性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通过个别以表现一般,通过特殊以显示普遍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是审美创作应遵循的根本法则之一。有异彩纷呈各不重复的审美个性,才有绚丽多彩、万紫千红的审美创作。个性在审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画语录》)所谓“我”,就是指创作主体的个性。有“我”始有“艺”,有“艺”则必有“我”,无“我”便无“艺”。杰出的审美创作必定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化世界的充分表现,必然具有如其人的强烈审美效应。即如徐增在《又与申勖庵》中所指出的:“不难于如其诗,而难于如其人。”“能如其人,则庶几矣。”朱彝尊在《高舍人诗序》中指出:“诗之为教,其义风、赋、比、兴、雅、颂,其辞嘉、美、规、诲、戒、刺,其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效至于动天地、感鬼神,惟蕴诸心也正。”就认为诗歌创作为“心”之所“蕴”,并强调主体必须“心正”。“正”,即“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雅者,其意正大,其气平和,其趣渊深也。”故而可以说,主体只有“心正”,其人生价值与“意正大”、“气平和”、“趣渊深”的“雅”的人格在文艺作品中的完全实现,才能在审美创作中创构出“高雅”之境,并获得审美创作的成功。  “高雅”之境的构成是高尚人品的表现。是艺术家将其“高雅之情”,寄兴于文艺创作之中。因此,“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中国人重品”。作为名词,“品”是指品德、品质与品格。受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美学追求人格的完美,强调个人的品质修养、道德情操与气节尊严等人格美的塑造。审美创作中,历代杰出的文艺家都力求使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形象的建构者、人格精神的掘发者和完美人格的体现者。可以说,在中国美学看来,“品”就是美。高尚的人品是作品具有高雅风格的基本心理素质。在中国古代美学看来,这种个性中高尚的人品与文艺作品高雅风貌的审美特质相关,影响及文艺作品审美意旨的熔炼与审美境界的高下。欧阳修在评议作家作品时,就根据其人品,认为“李建中清慎温雅”,故而“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世人作肥字说》)。即如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指出的:“诗品出于人品。”徐祯卿在《谈艺录》中也指出:“贤良文学,辞雅气俊”,“媚夫幸士,辞靡气荡”。创作主体审美个性中的人品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品格和审美价值;文艺作品的韵味与风味是创作主体审美个性中人品的外观,透过作品的语言文辞、风格体貌,可以体会出创作主体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个人的气格和形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雅论与雅俗之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