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逐爱的女人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页数:

215  

字数:

123000  

译者:

陈良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以《逐爱的女人》一举成名。在作品中,耶利内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尖锐透明得几乎冷酷的文字讲述了两个女工的故事:布丽吉特和宝拉如何追逐着各自的婚姻目标。在小说中布丽吉特和宝拉以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出现。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的是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

作者简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奥地利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1946年生于奥地利,在名城维也纳长大,并在一所著名的音乐学校求学。她被认为是那个年代奥地利文学创作的领路人,并因在德文创作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海涅希博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在中国不多见,喜爱戏剧的人应该知道这位女作家的针对奥地利最新政治纷争的三部戏剧作品:《沉默》、《死亡和姑娘II》以及《告别》。《告别》是一部关于政治家的作品,采取了独白的形式演出。
  虽然不少国人对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不熟悉,但提起获得2001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变态”影片——《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恐怕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其实,这部影片就改编自耶利内克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逐爱的女人 PDF格式下载



曾经以为,爱就是一个女人的全部


悔死我了一点也不好看,呜呜~~


  “这些女人通常以嫁人或者其他的某种方式毁灭”,“对女人来说,生命的终结,生孩子的开始”,“这些年轻男人会挑一个能干、节俭的女人娶回家。青春终结。衰老开始。”读到诸如此类凛冽的句子,心里不由一阵颤栗,继续读下去却又情不自禁地想为她快意恩仇式的磊落言辞击节叫好。这就是耶利内克《逐爱的女人》。
  
  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女人多么轻易地弄丢了自己。故事里的两个女人,宝拉和布里吉特,两个将男人视为自己未来和命运的女人,为了牢牢地抓住那唯一的未来和命运,搭上了自己全部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她们分别得到了一个男人,孩子,和一场婚姻,当然,还有黏人的家务。看起来这就是她们整个的理想,理想的实现和终结。耶利内克的文字透着狡黠、睿智和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唯无情才能将世间情爱,男女,人性和人生看得清澈见底。目前为止,我读到过的“无情”之人有三个:张爱玲、昆德拉和耶利内克。张爱玲含蓄。昆德拉哲思。耶利内克鬼马。张爱玲是冷艳的大家闺秀。昆德拉是爱讲故事的哲学家。耶利内克则是伶牙俐齿的女巫。在《逐爱的女人》里,她写一个女人就是写所有的女人,写一个男人就是写所有的男人。她写女孩、女人、妻子、母亲、祖母,不过在写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写男孩、男人、丈夫、父亲、祖父,不过在写一个男人的一生。
  
  《逐爱》里的两个女人,看起来似曾相识,她们是白流苏之于范柳原(张爱玲《倾城之恋》),她们是特丽莎之于托马斯(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她们是把自己的生活、前途和幸福系于男人身上的蠢女人。但是耶利内克绝不是想通过讲述两个女人舍弃自我、使出一切办法去套牢某个男人的故事来谴责她们愚蠢。她是通过这两个女人的故事写所有女人的故事。她是在揭示某些共性的东西。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女人的宿命。虽然现在女人的选择机会更多,她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她可以经济独立,她的生存可以自主,但她总还是禁不住爱情的诱惑。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梦想着爱情。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希望爱情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希望享有爱情的果实。所有女人都像布丽吉特和宝拉一样期待一场婚姻。所有的婚姻生活都意味着柴米油盐和没完没了的家务。女人的命运就此宣判——无论如何都与男人休戚相关。至于她所选择的男人是潜力股还是垃圾股,直接决定她生命消耗的方式是迅速还是缓慢。如果她选择的这个男人也主动选择了她,那么她的婚姻会更加和谐。基于爱情的婚姻总比基于算计的婚姻来得牢靠。布丽吉特和宝拉的婚姻是算计来的。“海因茨和布丽吉特立即开始了居家过日子,这日子今日同昨日,那就是干活干活干活。但干活总能使生活甜蜜,生命消逝。布丽吉特命中了头彩,她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宝拉就没有那么幸运,“宝拉和埃里希的家庭生活常常被斗嘴和吵架所散发的毒气毒害致死。”就连一直那么高傲、纯洁的知识女性苏茜一直期待的伟大爱情也不过是一个有学历的大学生,她也如愿以偿的订了婚,最终也将“像布丽吉特一样,承受女人的命运。布丽吉特更聪明一些,早在苏茜之前就把女人的命运看穿了。”苏茜无疑是现代女性的代名词。
  
  “爱是通向你的一条路。”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恐怕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条路。如果这是女人和男人的共生宿命,如果非如此不可,那就记住昆德拉的话吧:“我们相信正是人能像阿特拉斯顶天一样地承受着命运,才会有人的伟大。”
  
  (注: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
  


  我心中的女人是保持着自己优雅的,优美的,拥有的生活应该如王家卫眼中的镜头感是一样的,就是如水一样的生活。当我看完耶利内克的书之后我才会懂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女人不是这样的,她们生活在一些角落里,肮脏,狡诈,为了自己的生活不息牺牲自己那所谓的爱情。就如译者一样,我对女性作家的看法就是她们会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讲述关于女人优秀的一面,毕竟自己都是女人,自己是不会往自己身上画上污点的,但是我错了,耶利内克就是通过这种手法去折射出这个世界的诟病的。
  
  书里面讲述了两个女人,同一个时代背景,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乡村,但是她们都在早早的甚至只有十五岁的时候就要面临“爱情”。布里吉特利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到了社会地位,房子,还有那遥远的未来。宝拉用自己的爱情换来了孩子,捶打,唾骂,甚至最后走到了卖淫的地步。两位女人都曾经为自己的未来所奋斗过,但是最后都是输家也都是自私的女娃。
  
  以前的布里吉特一直在工厂里,一直在缝制内衣,内衣,塑身内衣等等,她只是想走出这里,让自己的子女不在遭受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想进一切办法去接近那个男人,那个她一点都不爱的男人。这个女人谁也不爱,不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她只是爱自己的,她为了爱自己去给一个自己讨厌的男人生孩子。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匈牙利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到底她是怎么了,如何能够做到如此的自私。从这个女人身上真的反映出了人性最弱的地方,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宝拉也是自私的,虽然她是可怜的,虽然她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但是她的爱也是自私的。宝拉试图进入埃里希的生活,但是这个男人的脑子中根本是没有她的。宝拉能够有他的孩子那是因为男性荷尔蒙在作怪,但是她依旧还是想把孩子留下来,因为她认为拥有了埃里希的孩子就能够真正名正言顺的走进那个自己向往的家庭。宝拉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她真的做到了,但是可惜走到一起之后的她会后悔的,所以最后她成为了一名妓女,甚至她连为什么要做妓女都是不知道的。
  
  作者耶利内克一直都是用这种手法去描述女性生活的,可能这就是另外一种美学,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她的作品也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怀疑,包括作为出名的《钢琴教师》。我感觉我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是自己的幸运,因为我是女人,这本书能够让我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身为女人到底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说道这本书应该说也算是一个巧合,这本书是我在二手书市场里淘到的,五元钱,但是我很珍惜它,就算是上天让我们相遇,我和这本书也算是有缘。
  
  如果有机会还是想读一下《钢琴教师》领教一下变态美学,而这位拥有犹太血统的女性作家我也狠狠的记住了,可能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只要做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东西就好了,不要管有多少人去反对你,当然前提这必须是正确的,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世界观。
  
  


  献身也是幸福的
   布丽吉拉献身给海因茨
   宝拉献身给埃利希
   相同点:1.女的献身给男人
   2.厌倦工作,寻求生活。布丽吉拉是个胸罩厂流水线上的缝纫工,工作使人厌倦,心思一半花在胸罩蕾丝边上的缝纫工作上,一半花在那个日思夜想的海因茨身上,她想嫁给海因茨,他认为海因茨会修机器的手艺以及未来可以盘下一爿店子,自己当老板娘,那才叫生活。眼前的工厂流水线,这只是工作。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宝拉是个农村女孩,她不认为在家做家务是生活。她要去意大利去旅游,要赚钱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切的物质条件,她认为是不做家务、外出学裁缝活。但她却对本村的伐木工一见倾心了,觉得这个男的和其余伐木工男人不一样,她想做她的女人,她想他成为她唯一的男人,而不是像她的母亲那一代一样,有过很多男人却没有一个来做自己的父亲。她的生活,就是想有个丈夫,有幢房子,有段生活
   不同点:1.这两个男的不同。海因茨是个下半身思考问题的男人,来者不拒的作风。对于送上门的这个阳光下栗色头发的布丽吉拉,他无法拒绝,很激动的提枪办事。他的不安分不仅在于下半身,连头脑都不安分。苏茜是一位受过教育算作中产阶级的女孩,海因茨总是意识强奸她,觉得一个技术工人和这种有情调的女孩在一起是最好的搭配。苏茜可不这么认为,她所思考的是整个世界饥饿的人群,这些世界问题需要她去担心去思考,像“海因茨应该成为我男人的”思想哪里还装的进苏茜的脑中呢!
   布丽吉拉可忙坏了。她得不断的让海因茨在自己体内播种,这样,有了孩子,那么海因茨就会和自己结婚,那么苏茜也不会抢走海因茨这个男人,也不会抢走不远将来的店铺以及将来设想的美好生活……嫉妒、自卑都得统统隐忍!
   同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个故事中的那个男人是埃利希。他只是关心杯中的酒盒胯下的单骑是否可以变成汽车。所以对于这个宝拉,这个走过男人堆会引起调戏的哄笑的女人,他都没有拿出他对酒的喜好……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随意得让人恨,冷漠得让人疼。
   宝拉怀上了孩子,她想去争取名副其实的婚姻程序,却被埃利希的父母以及那哮喘的爷爷给阻挠,这事儿,不行!于是反反复复纠纠结结
   2.结局不同!布丽吉拉总算是和海因茨结婚,海因茨也总算是将一爿店子开得有声有色,而那个在布丽吉拉看来是肉中刺的情敌的苏茜也最终和一位中学教师结婚。这一切都按照着布丽吉拉当初在胸罩工厂流水线上的设想,套利者厌恶的工作,和海因茨结婚,结婚后就有了店子有了老板娘的身份,也就有了新的生活……一切如预期,有条不紊
   宝拉,也算是挺着大肚子和埃利希结婚了。埃利希曾经因为和一般的伐木工不一样而走入宝拉的视野。而现在的埃利希也逐渐的和那些伐木工一样,手指粗糙僵硬得就像树枝。如果说有什么还保留的话,那就只是对酒和发动机保持着热情!好在埃利希没有取得驾照,倒是宝拉取得了驾照,成为村里为数不多取得驾照的女人之一。可就是在取得一个驾照、两个孩子和埃里克买的一辆二手车后,世故发生了!宝拉肚子开车去了市集,在市集里,外乡的青年调戏了她,她的身体被另外不是埃利希的男人的男人进入了自己身体。手中捏着那青年给的钱!后来,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被外乡人进入她身体,也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妓女,也毫无疑问的葬送了婚姻。
   巧合的是,孤老的宝拉年轻时候学的裁缝活总算是派上用场了,她在布丽吉拉曾经逃离的那个胸罩加工厂做着流水线工作……生活,仿佛大巴一样远走,她却一直等待却一直未曾上车
  
  
  没了当下,总得有个将来吧
   当下的是现实的,现实太苦,所以得构想个将来来抚慰下当下的困顿。布丽吉拉生活单调,于是她设想的是一个丈夫可以脱离现在的不是生活的生活!
   于是未出校门心恋豪门也算是一种心理吧。主客观现实不一样,不同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宽容,但只会有一种选择才叫积极向上和普世价值吧
   一个朋友,少小离家外出求学。孤寂的青春期必然有些幽闭心理,在人格形成的阶段缺乏了应有的关注与关注、爱与被爱的练习。后来她和一个初中同学谈恋爱了,于是在16岁刚过久完成双方两性的事儿!尽管,徐志摩说过,两人的爱不定是发乎于身体的,但爱到身体也算达到极致了。但我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理解和痛心。作为21岁的我,看到16岁的她的经历也难免想通。后来她的个性签名也一个接一个的“主观无力感”……
   异地恋的也不再少数。一朋友,今年刚考完研,约定和男朋友一起考入*大,男的考上博士,女的考上硕士,胜利会师……
   顺便,昨晚也很萌的一场景。一面容姣好的女生,看书看累了,静静打开手机,屏保上的相片让她浑浊的目光熠熠,满足的合上手机装进荷包后,又若有所失的再掏出手机,使劲的翻相册再狠狠看几眼,遂平静的看书下去……
  
  
   附件(0 个)
  
  


  
  买这本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其实并不长,但直到国庆前才把它看完.
  
  
  "如果,不是冲着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鼎鼎大名,我会把她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认真读完?答案:否。我想可能读完了前言,再读后记,最后看看报上的书评,了事。耶氏这本书冗长、闲琐、隐喻般的语言,让人感到一种难言的窒闷。
  "
  
  
  某某书评人是这样说的.
  
  
  也许吧,借由诺贝尔奖金很多人认识了耶利内克,也许没有这个奖,她的作品不会被译成中文,摆在中国的书店里.这样看来,有时候得奖也是有点作用的.自己心里明白,清楚就好,不需为了那些势力之人开心,为了世界上有更多愿意欣赏自己的作品的人欣喜就够了.
  
  
  耶利内克,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买这本书,因为她是捷克人.对于捷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这个曾经被战乱蹂躏的国家,有一种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让人深深着迷.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再到耶利内克.
  
  <逐爱的女人>讲述的是两个寻找"爱情"的农村女人,生活在小乡村里,所有的生活被框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没有出路,"她十五岁了,已经到了可以考虑自己将来的年纪:做家庭主妇或者售货员,售货员或者家庭主妇"生活的选择仅限于此.
  
  
  布拉吉特是镇上内衣工厂的女工,不满足现状,想找一个"可靠"男人,然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当个老板娘.
  
  
  宝拉生活在乡下,拥有自己的梦想.她想过干净一点的,更"好一点"的生活,所以去学习裁缝,这样以后就可以以制衣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售货员什么的.她想有一天会遇到她的爱情,一起过"好一点"的生活.
  
  
  布拉吉特的男人叫海因茨,镇上的电工,布拉吉特以为他是个能改变自己的现状,以便过上衣食不无忧的生活的男人.于是她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头发弄的像"抛了光的栗子",把自己的身体借给他当发泄工具.而海因茨,除了把那个身体当发泄工具之外,也觉得别无其他作用,他并不觉得布拉吉特漂亮,也不认为她会成为他要娶的对象,他以为自己要娶的女人总能为他提供些什么,钱或者一片店铺,以便自己能当上老板.但是最后海因茨还是娶了布拉吉特,为了她肚子里不小心怀上的孩子.海因茨愿意为了孩子负责,所以布拉吉特的处心积虑得以成功,她得到了所有她想要的,把反对她的海因茨的父母也赶的远远的.布拉吉特过上了她的"理想"生活,过上了"幸福"生活.她的未来,由她自己一手创造出来,她对此相当满意.
  
  
  宝拉没有布拉吉特幸运,她天真的爱上拥有漂亮脸蛋的埃里希,以为从他的身上寻找到了爱情,单纯的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埃里希,可惜除了肉体之外,宝拉一无所有,她没有布拉吉特聪明的脑袋.宝拉怀了孩子,求埃里希娶她,为了肚子里的孩子.未婚怀孕的她,被全村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唾骂,甚至是家里的亲人,还有孩子的父亲.埃里希不懂责任,不懂女人除了拿来发泄,拿来打骂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他情愿为了没有酒喝而烦恼,也不愿为了女人烦恼.他看着宝拉"像看一只无害的甲虫一样,心情好的话就不必非踩死她不可"宝拉最后的纯真也被这虚妄的,残酷的爱剥削怠尽.她没有力气再爱,她只想为她的肚子找一个栖息地,她不断的告诉自己告诉埃里希告诉所有人,她爱孩子的爸爸.最后,孩子的爸爸终于和她结婚了.没有喜悦,只是长长的长长的喘息,终于,一切都告一段落.但是,没有,最后的宝拉,堕落了,变成了一个妓女,和外地来的游客做着一些可耻的勾当,所以宝拉失去了她辛苦得来的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一切,包括那个不属于她的孩子.她一个人,在内衣工厂,埋头工作,生活与她无关,生活正式与宝拉说再见.
  
  
  在无爱的世界里,假爱之名追逐爱情的两个可悲的女人,她们注定都要以悲剧收场.布拉吉特比宝拉幸福吗?没有爱情的婚姻,其实说穿了也不过是更长期的卖淫罢了:男人得到肉体的满足,而女人借以换取经济或者物质上的长期资助.所以,布拉吉特的结局其实和宝拉大相径庭.耶利内克用她有点晦涩却不乏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人类最原始的,最难以启齿的欲望.
  
  
  最终,人生带给她们的,是毁灭.宝拉带着她的孩子毁灭,布拉吉特在她神圣的婚姻里毁灭.


这是耶利内克的成名作吧


最终,人生带给她们的,是毁灭.宝拉带着她的孩子毁灭,布拉吉特在她神圣的婚姻里毁灭.


写的不错,,找来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