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表解中医诊断

杨在纲 贵州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贵州科技出版社  

作者:

杨在纲  

页数:

194  

内容概要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 中医诊断学是学习者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首次接触疾病临床表现、证候类型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涉及大量病证症的知识,就知识点而言,就有七百多个,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作者集数十年中医诊断教学之经验,将相关内容编写成各种表格以供学生复习之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欢迎。现将其整理后公开出版发行,并在原表格的基础上附以必要的说明,尽量做到准确、全面和适用。以期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和鉴别有关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上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二章 望诊 第三章 舌诊 第四章 闻诊 第五章 脉诊 第六章 按诊中篇 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章节摘录

  生理功能:主运化水谷、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喻为后天之本;主统血,维持血液在脉内运行而不溢出脉管之外;脾主升清,输布精微,升举内脏,脾气宜升,喜燥恶湿。  病理特点:运化升清功能失职,水谷、水湿不运,致消化功能减弱,化源不足,清阳不升,水湿潴留,统血失职为其主要病变。其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肢体困重、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  常见证候:虚证为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或病后失调所致;实证常为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多由饮食不节,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或失治、误治而成。脾气虚证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辨证依据: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脾虚气陷证概念: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辨证依据: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虚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及虚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辨证依据: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及虚寒症状共见。  脾不统血证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辨证依据:各种慢性出血与脾气虚证共见。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表解中医诊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