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

马克·斯考森(Mark Skousen) 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马克·斯考森(Mark Skousen)  

页数:

470  

译者:

马春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与其他经济学史著作不同,马克·斯考森的著作有连续的情节,在这一学科的中心有惟一的主人公:亚当·斯密。斯考森根据大思想家对亚当·斯密及其“天赋自由体系”的态度,将这些思想家放在不同的位置。他告诉人们,在经济失败和动荡的年代,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伯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学者,甚至一些自由放任的信徒,如罗伯特·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如何偏离了亚当·斯密的民主资本主义的经典模型。

作者简介

作者:(美)马克·斯考森马克·斯考森是“经济学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主席和美国最重要的投资和经济刊物之一——《预测和策略》的主编。他在佛罗里达温特帕克的罗林斯学院任教16年。他还是《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理性》、《人类事件》、《自由》和《经济展望杂志》等报刊的专栏作家和撰稿人。

书籍目录

致谢译者序 导论第一章 第一人亚当 第二章 斯密的法国同道第三章 马尔萨斯的挑战第四章 李嘉图的歧路第五章 约翰·穆勒和社会主义者:寻找乌托邦 第六章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第七章 多瑙河之波:门格尔及奥地利学派 第八章 马歇尔统领三军:科学经济学瓜熟蒂落 第九章 到西部去,年轻人第十章 凡勃伦和韦伯关于资本主义意义的争论第十一章 费雪捕捉宏观经济学的缺环第十二章 米塞斯的重大突破第十三章 凯恩斯的背叛第十四章 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第十五章 弗里德曼的反革命第十六章 创造性毁灭:熊彼特的暗淡观点第十七章 斯密博士走向华盛顿:市场经济的凯旋

章节摘录

书摘斯密宽恕自私和贪婪吗? 批评者担心这位苏格兰人的自由蓝图也将给贪婪和欺诈甚至“还有社会动乱、生态破坏和权力滥用”开绿灯(Lux,1990)。《国富论》难道不是对自私贪婪和虚荣的堂而皇之的赞同吗?亚当·斯密怎么能无视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的比比皆是的欺骗、欺诈、欺负顾客,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追求自我利益的情形呢? 在亚当·斯密的天赋自由体系中,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来看斯密的话:“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1965:14)换句话说,所有合法的交换都必须使买卖双方获得好处,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使另一方受益。只有在商人有开明的长期竞争的观点,即认识到名声和重复交易的价值时,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才能够起作用。简言之,只有在生产者对客户利益作出反应时,自我利益才会促进社会利益。如果客户被欺骗或欺诈——在市场上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自我利益的实现是以牺牲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实际上,斯密的理想社会总是润溽着阻止不公正和欺骗行为的美德、互惠和民法。斯密的“公正无私的旁观者”反映着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裁判(Smilth 1976[1759]:215)。他所说的经济人是合作的、公平的,不伤害他人。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法律体系将推动经济增长。斯密支持培育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仁慈的社会制度_市场、宗教共同体和法律(Muller 1993:2)。毕竟,亚当·斯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还是一个道德哲学教授。 斯密的模型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每一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与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1965:651,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亚当·斯密难题:同情与自我利益 在其1759年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写道,“同情”是仁慈的、繁荣的社会的推动力。在他后来的著作《国富论》中,“自我利益”成了主要动力。德国哲学家称这一明显的矛盾为“亚当·斯密难题”(Das Adam Smith Problem),但斯密自己不认为二者之间有矛盾。他把他的两部著作看成是互相补充的,是自由社会的系统的世界观。斯密相信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接受的基本欲望。为获得同情,人们将按能获得尊重和爱慕的方式行动。在经济生活中,这意味着开明的自我利益,在其中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互利。并且,斯密争论说,经济进步和剩余财富是同情和慈善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斯密意欲将经济学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Fitzgibbons 1995:3~4;Tvede 1997:29)。 这位苏格兰哲学家相信人既受自我利益驱使,也由仁爱推动。但在一个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个人远离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家庭,自我利益便成了更强大的力量。按罗纳德·科斯的阐释,“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它能用自我利益的力量弥补仁爱的微弱,平衡仁爱的偏宠,使那些没有名气、缺少魅力、地位低微之人的需要得以满足”(Coase 1976:544)。 斯密不赞成不受羁绊的贪婪,他赞成自我约束。的确,他坚定地相信自由的商业社会淡化激情,阻止持异见者进入“霍布斯丛林”,这是孟德斯鸠(见本章附录:“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纳索·西尼尔强调的主题。他教导说,商业鼓励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勤俭的和自律的人,并延期消费。对失去客户的恐惧“使他不敢欺诈懈怠”(1965:129)。P.21-2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马克·斯考森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很少有人讲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本书令人爱不释手——不信你就试试。”(马克·布劳格,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理论回顾》的作者) “马克·斯考森发人深省、令人着迷的著作生动地说明了经济学绝不是阴郁的科学。”(N.格里戈利·曼昆,哈佛大学) “迄今为止,经济学界最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之一。”(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斯德哥尔摩大学,《熊彼特传》的作者)。


编辑推荐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全新的经济学史,讲述经济学大师如何建设一门严谨的、无与伦比的社会科学的戏剧性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经济学的历程 PDF格式下载



少了大部头作品的艰涩,完全是本野史逸事汇编嘛,当闲书看特有意思。我是自由主义者,我就爱看马克思被调侃被批判。其实他被本来就是个疯子,拼凑出一套漏洞百出的荒诞理论,竟然还被我国奉为至宝,可笑可叹


这本书是崇尚自由主义的,一路上给很多人贴了标签。对非自由主义者,除了凯恩斯,介绍甚少。好在此书有很多趣事,让人读来兴趣盎然,也是一桩乐事。这本书适合那些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阅读。如果你是那种专业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那么本书就只能当做课外读物了。


很有意思,有人有故事,收藏。


还可以,翻译有小瑕疵,扩展阅读很多,八卦一下更生动


虽然打折便宜,但纸质很差,跟盗版有得一拼


买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重新入门了解下经济学然后问了大学的经济学老师,于是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但对于作者名字的翻译,国内有几种叫法有叫马克。斯库恩,或者马克。斯考恩的说说这本书,感觉翻译的一般,翻译出来的语句虽是通顺但似乎并没有很生动,当然作者所写的内容还是值的一看对于我这样入门的读者,可以在大的框架上很系统的了解一遍经济学家的著作诞生发展及其生活年代当然若需要更深入,可以按照书中所提到的经济学著作再去延伸拜读


看了序言就知道这本书很不错


相比以往看过的经济思想史的书,内容主线十分明确,但是把MKS的理论有些过于抬高。读起来像读历史小说,所以很有趣味。值得购买。几次想买都是卓越缺货,终于入手一本。快递也很快。


不管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很棒!


我知道的有之前的《开门》,现在这本《现代经济学的历程》,都是非常好的书,马春文老师不但会选书,而且翻译得很好。希望以后陆续看到您的译作。


说实话,比很多经济思想史都要客观有趣。


能够把斯密以来的经济思想连贯地串起来,讲清楚每个思想的深层次含义及其价值。看了这本书开始怀疑国内的经济学教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了!


该书使我重拾久违的经济学理论,燃起我学习的愿望。而这一切,在国内各种版本的书中是寻找不到的。


  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是我所看过的有关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最有趣的图书,作者讲了一个又一个有关伟大经济学家的故事,耐人寻味,令人着迷,精彩纷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诸多经济学家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大众的情感,天才和疯子之间的距离也仅仅只是一步之遥。此书用各种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经济学并非人们想象地那样是一门“忧郁的科学”,学问其实可以很精彩。
  此书对奥地利学派的描写篇幅较多,因为作者本身也是一位奥派的成员,不过,相对而言,称得上较为客观。
  最后,此书的译者非常有水平,是一本难得的翻译佳作。推荐!!


  无意间从友邻发现这本书。长春出版社并不是大出版社,但是这绝不影响这本书的成功。马长春老师的翻译很认真,兼顾文法和经济学内容,可以从对 Böhm-Bawerk的翻译问题看出。
  斯考森曾经担任经济学教育基金会的主席,FEE作为鼓吹奥地利学派的重镇,和朝圣山学会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本书中无疑体现着奥地利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倾向。
  这本书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弥补上奥地利学派在经济理论发展和演化的地位。对于看惯中级和高级教材的同学,通过对比教材的更容易理解和教学角度的论述逻辑,可以从历史演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所学经济理论框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遗憾的是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对于博弈论、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等没有论述。但大而全的经济史也就变成了字典式的论述。希望豆友们可以推荐一些有关论述本书缺失部分的文章和著作。


  作为一个业余的经济学爱好者,没接受过学校里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自学时总感觉困难重重。
  
  在阅读《国富论》时了解到了钻石和水的悖论,听说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又去读《国民经济学原理》,学到了边际分析。但边际分析在当时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就不得而知了。
  
  在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时,明知道其思想是错的,但却无法给出强有力的反驳。只能从网上相关文章的只言片语中拼凑。
  
  后来又听说“相对优势”是李嘉图首先提出来的,于是买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但是他提出的“工资铁律”和“成本决定价格”也都是正确的吗?
  
  知道鼎鼎大名的米塞斯和哈耶克,但为什么奥派没有驳倒凯恩斯,而弗里德曼却成功了?
  
  
  
  这一系列疑问困扰在心中,使我陷入了迷茫。
  虽然看过了不少书,但是理论间的内在联系却是断开的。
  那些综合的经济学理论书,诸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无法给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我就把目光转向了经济思想史,最著名的当属熊彼特的3卷本《经济分析史》,买回来直接被吓到了,简直就是一块厚厚的板砖。难道就没有简单易懂的经济史吗?
  
  在阅读奥派书籍的过程中,有幸读到了《朋友还是对手》,知道了其作者,斯考森。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同样是斯考森编写的这本经济思想史,便借来读之。
  
  本书是一本入门书,浅显易懂,无需深厚的基础,还附有各种经济学家的八卦。同时本书还可以作为一本导读,旨在建立了经济学各理解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你理性客观的看待历代经济学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说一本本经济学书是建造大楼的砖块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大楼的设计结构图。
  
  斯密建立了天赋自由的经济体系,随后这个思想在法国,靠萨伊和巴斯夏发扬光大。然后却遭到了自己国家的人的挑战,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提出了人口和资源的悲观论点,而李嘉图则将目光从经济发展转向了收入分配,使经济学被笼罩在生存工资铁律之下。穆勒则进一步走向了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异化使经济学陷入阶级斗争的深渊,而其宣扬的共产主义企图彻底摧毁原先的经济体系。此时边际革命发生了,将经济学救了回来。最终由马歇尔综合各家理论,打造了新古典经济学。但是货币方面仍存在缺环,费雪,米塞斯都试图补上这一缺失,然而凯恩斯强势来袭,将其他声音淹没在洪流之中,最终弗里德曼成功驳倒了他,恢复了自由市场的经济学模型。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一次次遭受着他人的挑战,也走上过歧路,进入黑暗的时代,甚至到了死亡的边缘。但一次又一次,都有人提出了新的理论,不断完善着经济学,将其解救了回来。
  
  而自由,则是那些过去的经济学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在一个国家里肯定有很多毁灭——亚当·斯密
  
  自由是一株罕见且娇弱的植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1776年,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构建起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1968年,诺贝尔的光环首次加诸于一门社会科学之上,获奖者萨缪尔森将宏观、微观熔于一炉,在其集大成之作《经济学》中构建了经济学的大一统理论。
  近二百年间,经济学从社会学科的鸿蒙世界中挣脱出来,跳脱出“政治经济学”的狭隘藩篱,插上了数学、逻辑的科学翎羽,飞越价值、劳动、地租、货币等一个个难题,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左右风向中摇摆向前,穿越派系纷争的风暴、世界大战的阴影,可谓历尽艰辛、劫后余生。
  作为一种“经世济民”之术,经济学一开始就不是诞生于实验室中,亚当斯密向重商主义掷出了匕首投枪,马克思的《资本论》试图把资本主义活体解剖、釜底抽薪;凯恩斯的《通论》肩负着挽资本主义狂澜以既倒的使命……针对近代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个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八仙过海、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经济学家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后来者也在源源不断地向“经济学大厦”添砖加瓦。经济学由刚开始的一把钝刀,不断集成新的工具,修炼成一把用途广泛的瑞士军刀,“春色满园关不住”,触角甚至伸向了其他人文学科,无往而不胜,近年来反背上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恶名。
  虽然经济学从来都把“人性”、“道德”拒之门外,斥为无关变量,但是每一种经济学思想却都散发着掩盖不住的人情味儿,打上了经济学家深深的个人烙印,甚至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酸甜苦辣的人生际遇。米塞斯、哈耶克在纳粹德国铁蹄下的颠沛流离坚定了他们反对社会主义的决心,也使他们在举世迷醉于社会主义理论之时头脑清醒、笔伐不停;投资圣手凯恩斯在1929年股市崩溃中惨遭洗劫,对于投机商人憎恨将他推离了自由主义的阵营,投入了政府管制的怀抱。当然,也有例外。有谁能想到大声疾呼自由贸易、取消关税的亚当 斯密竟然当上了苏格兰海关的关长,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虚掷在了打击走私上面,可谓天大的讽刺。


  告诉你一个秘密。人们以为经济学家都是干燥如尘土(dry as dust)、阴沉如浓云的人。这是不对的,不是事实。——保罗•萨缪尔森
  
  这一大厦的建筑师是亚当•斯密。他的工作模型,“自然自由制度”写在《国富论》中。他开始的工作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完备的,时时需要大规模的重建。但其基础是牢固的。在后面各章,我试图说明每一个重大主题如何添加在了亚当•斯密的现代经济学大厦上或如何被从这一大厦上抽掉了。许多人,如门格尔、马歇尔和弗里德曼都强化了基础,在必要之处进行了改建并扩大了空间。某些人,如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是一些愤世嫉俗者,他们退后站着,轻蔑地对正在建设的大厦指指戳戳。另一些人,如凯恩斯、试图在这一大厦建设的中途改弦易辙。最后,还有马克思那样的激进派,打算拆掉这一大厦,从头再来。这些人的攻击迫使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建设者重新考察基本方面,提出新的计划。结果是更新、更好、更顽强的经济学。
  
  本章音乐选段: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平民之父》“Father for Common Man”
  
  亚当•斯密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激进主义者和革命者——就像我们时代鼓吹自由放任的人一样。——米尔顿•弗里德曼( Glahe 1978: 7)
  
  这位苏格兰教授有力地论证了不是以牺牲其它国家利益为代价获得金银,而是生产和交换是“国民财富”的关键。他说:“一个国家的财富,不仅在于金银,而且在于它的土地、房幋和各种消费的物品。”(418页)财富应当按照人们衣食住的状况来衡量。1763年,他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在于生活所必需和使生活便利的物品的便宜”。
  
  斯密从财富和繁荣如何通过市场资本主义被创造出来的讨论开始他的伟大著作。他强调了这一自我调节体制或古典模型的三个特点:
  
    1. 自由:生产和交换产品、劳动和资本的权利。
  
    2. 自我利益:做自己的事并利用别人自我利益的权利。
  
    3. 竞争: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中竞争的权利。
  
  亚当 斯密 “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消遣也很难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
  
  亚当•斯密对所有行业不只是工商业竞争的最坚定的信仰者,他赞成教育竞争、医疗竞争,甚至宗教竞争。他反对任何国家宗教,它们鼓励不容忍和狂热。而另一方面,天赋自由赞成许多帏教派,这些帏教派进而可以使追随者产生兴趣。“在帏教派中,普通人民的道德,几乎常是特别有规则有秩序的,一般都比在国家建好的教堂里要严肃的多”
  
  他自己说,“我只是我的书的情人”。
  
  在《国富论》中,苏格兰教授赞成自由贸易。他主张取消大部分关税,甚至同情走私。2年以后,在1778年,斯密积极寻求一个高级政府职位,可能是为了改善他的经济状况。斯密成功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关长!别管他以前关于自由贸易的论述或他的朋友约翰逊博士的话——他说:“人类最低级的职业是海关官员”(Viner 1965:64)。这项工作是声望很高的职业,每年有一笔600英镑的可观收入,而且以一种矛盾的方式,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的斗士在其生命的最后十二年花在了实施苏格兰重商主义进口法律和打击走私上。
  
  一经上任,斯密便熟悉了海关的条例和规章,并突然发现他个人已违犯很久了。他穿的衣服大部分是非法走私进入这个国家的。在写给奥克兰爵士的信中,他感叹说:“我吃惊地发现,我所有的领巾、围巾、假领和手帕在大英帝国几乎都是被禁止穿戴使用的。我希望能以身作则,把它们全烧掉了。” 他建议奥克兰夫妇查一查他们的衣物,该烧的也烧掉。
  
  一个政府,向其他政府学习技术,其最快学会的,无过于从人民腰包里刮取金钱的技术。
  
  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内容
  
  概括地说,亚当•斯密提出,为其未来各代门徒所赞成的古典模型由四个一般原理组成:
  
  1. 节俭、勤奋工作、开明的自我利益和对同胞的仁慈是美德,应该鼓励。
  
  2. 政府应将其活动限于司法、维护私有产权和防范外敌入侵。
  
  3. 国家应采取对经济事务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总政策(自由贸易、低税、最纾简官僚机构等等)。
  
  4. 古典金/银本位约束了国家实行货币贬值的行为,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经济在这一环境下也许能繁荣起来。
  
  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接下来的200年中,亚当•斯密的古典模型帆不断受到攻击,这些攻击既有来自朋友的,也有来自仇敌的。实际上,自由放任决不意味着铁石心肠的“无为”政府政策。亚当•斯密和古典自由放任经济学家实际上以拆解旧的监管体制和特权并因此改善大众福利为目标。
  


  随便记录下一些啦, 以后再整理整理,以梳理思路啦
  
   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如此微妙,堪与任何历史小说的情节相媲美, 故事的主线是人对财富和繁荣的追求,对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普通人需要的经济模型的寻找。
  
   主角是亚当.斯密, 自我调节的天赋自由和竞争体系。
  
   1776年,《国富论》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出版
  
   工业革命和政治自由突然出现,斯密富有感染力的天赋自由和看不见的手哲学迅速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角色
  
   这是一部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到凯恩斯到弗里德曼为止的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和理论的不恭不敬,盛情用事,有时幽默,经常是固执已见的陈述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图腾式。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发现哪个经济学家令经济自由最大化,使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上升)最迅速,该经济学家就在图腾的最上端
  
   亚当斯密提倡个人和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应有最大程度的经济自由,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应减少到最少程度。最接近斯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观点的国家取得了最高的生活水平。
  
   接下来是凯恩斯,他支持个人自由,但经常赞成宏观经济干预和投资国有化,他的大政府公式导致了稳定但却缓慢的增长
  
   下端是马克思,他倡导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命令经济。在历史上,其经济绩效大大低于市场经济国家
  
  
   CH1 亚当
   [淘股吧]
  
   现代经济学的故事从1776年开始
  
   在这个著名的日子之前,人类已经有6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这6000年里,谋生实际上是每个普通劳动者睁开眼睛就牵肠挂肚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把人的生活恰当的描述为:“孤独、贫穷、肮脏、兽性和短暂”
  
   1776,一个预言的年代
  
   这是一个被称为“启蒙”的时代
  
   7月4日,托马斯。杰弗逊模仿着约翰。洛克,宣称“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3月9日,《国富论》出版,提供了解放劳动者,摆脱霍布斯世界的苦难的公式,是经济独立的宣言
  
   两种最重要的自由,政治自由和自由企业,被宣布了,二者合起来启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现代经济自此展开


   这本书里没有复杂的模型和公式,只是简单原理,可能重点不是讲经济学原理,不深入...蜻蜓点水般的略过,而将各时代的大师们的生平罗列出来 对我这种初学经济学的人的好处是了解了现在的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哪些创造性的思想如何让经济学焕发新生。
   里面也不乏闲言碎语, 这些天才的古怪脾气和嗜好都有介绍,可以当小故事阅读


  本书致在向经济学入门者普及经济学历史的有关故事……
  
  以思想的传承角度入手,结合了历史演进的必然,将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以来的历史串织在推动关键的经济学学者的人生之中。
  
  它既是一部关于伟大经济学者的纪传体史记,也是一部简明容懂的思想史索引,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本“经济学重要出版读物”的书评集。
  
  作为一本入门读物,它具有无与伦比的消遣性,东一处西一处的历史人物八卦遍布艰深的思想史学说引语中。
  
  或许有些正经的人,会认为这是对伟大思想者的亵渎。但在我看来,这些名人逸事不仅使我在艰难思索的同时也能得到片刻的放松,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亲切度”,使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一个没有生气的名字。而是跟我们一样,曾经在这个世界生活过的,有爱有恨的人类。
  
  通过书中插图中配上的大量图片,我甚至觉得图片中的人仿佛就是偶然在BLOG上碰到的一个前辈,一个你可以用“喜欢”或“不喜欢”他的长相来做评论的活人。
  
  总得来说,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读者范围非常广大,所以我会向任何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推荐这本书。至于他是只读关于凯恩斯有同性恋倾向的部分,还是将书中所有提到的经典作品都翻出来做扩展阅读,那就是个人偏好啦……


  亚当斯密说
  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也许那双手就是造物主的手
  万事互相效力
  让爱他的人得益处
  最近思考这个问题
  经济学的世界
  也就是世俗世界里的
  经济
  俗称
  money
  也是可以
  让爱他的人得益处的
  本来
  爱他的人就是人间财富的管家
  管家么
  都管...


    本 力
  
    十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利斯来到西北大学演讲。我的一位老师朝圣般聆听后很遗憾地告诉我们,米尔利斯的经济学全是数学!当时我恰逢走火入魔般读到德布鲁满篇数学符号的《价值理论》,几近崩溃。此时,师生对现代经济学的敬畏之情几乎同时走向反面——现代经济学的匠气太重,技术甚于思想。虽然我知道,技术和思想既不一定相互促进 ,也不一定相互抵触——正与化妆和天生容貌的关系相若,但我现在仍然固执地认为,经济学技术化的精进可能导致了对其背后思想的傲慢与偏见。
  
    公认的经济学技术化、数理化的里程碑人物萨缪尔森也曾批评道:“有时候的确看来如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可谓是无所不知,但就是对常识一无所知。”我有时也在寻思,在推广现代经济学的同时,应该给只专注于建模的学生们强调要警惕李嘉图恶习,可再一想,他们未必知道什么是李嘉图恶习。真能把经济学思想史上的许多常识问题来龙去脉搞清楚的学生甚至老师并不多见——虽然这并不妨碍他们使用甚至滥用,比如人们熟知的“经济学是一门阴郁的学科”,这句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的话,现在已被以讹传讹的赋予了太多含义,而其原本的意思仅仅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个人主义不满。
  
    对于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马克·斯考森写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一书填补了空白。这本书在出色地描述出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学习经济学的人们应该搞清楚却不太熟悉的知识,如什么是达尔文主义经济学、什么是女权主义经济学、《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如何产生、何人创办伦敦经济学院、美国经济学会的诞生及发展等,并且对这些内容涉及到的其它背景知识也一并交代。比如谈到《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是由斯拉法经济学的倡导者推动的,则专门为读者介绍何为斯拉法经济学;比如谈到伦敦经济学院是由费边(Fabian)主义者所倡议建立,会顺带讲讲费边主义——顺便说一句,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才意识到,《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伦敦经济学院、美国经济学会等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标志竟然皆为社会主义者所缔造。
  
    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它也是一种过程。每个伟大的经济学思想都并非横空出世,其背后的来龙去脉比其本身要深刻得多,也有趣得多。而在常见的思想史读物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干巴巴的作为结果的经济学流派介绍和理论阐释,或者再画蛇添足地附带一些无关痛痒的批评以示高明。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一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思想产生过程。这部经济学思想史是一本思想家的经济思想史,让思想回到了人本身。
  
    此书的副标题为“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是的,思想不仅和思想本身相关,更和思想家的生活相关,因为它们都是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创造出来——尽管我们称之为思想家,但思想家首先是人。正如作者马克·斯考森在此书“导论”中所言:“我们研究和评判我们的主角的行动,不只是为了证明和证伪他们的哲学,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揭示他们发表那些言论的原因。”比如,书中写到马克思的部分,我们既能看到他父亲对他的指责,也可以看到马克思给燕妮写的诗篇,并提供了一名普鲁士政治间谍1853年根据马克思在伦敦情况所写的报告,可以了解到马克思的居住环境:“一个人走进马克思的房间,眼睛会被煤烟和烟草熏得极模糊以至于一开始要摸索前进……每件东西都很脏,每件东西都全是灰……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让马克思和他的妻子感到困窘。”我们还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马克思为什么要留长胡子和四处张扬的头发——那是因为宙斯形象的影响,这最终成为革命者追逐的潮流。书中还能读到马克思的身体状况,居然列出了他患的十三种病症。在对思想家的生活进行充分了解后,再去了解他对经济学的贡献,这自然更有利于读者对其经济思想的把握和领悟。在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描述之后,书中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从斯维奇讲到激进政治学家联盟(URPE),令人大开眼界。
  
    以萨伊的经济思想为例,可见《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在叙述方式亦有独到之处。根据斯考森书中的介绍,萨伊定律的起源是抨击“货币短缺论”(即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萧条中,人们不断抱怨货币短缺),他指出创造需求的不是货币,而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济萧条的真正原因是“用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人们购买得少了,因为他们的钱赚得少了”。同时,萨伊也否认“过度生产”或“过剩”,一旦价格和成本调整到新的需求结构,经济将再度增长。
  
    可怜的经济学学生往往只知道被严重误解的萨伊定律,用斯考森的话说,就是“萨伊定律远比那一引人误入歧途的概括——供给创造起自身的需求——更加深刻”。书中将萨伊定律描述为:X的供给创造了对Y的需求。而人们往往误解为X的供给创造了对X的需求。按照斯考森的归纳,萨伊在四个方面有重大贡献:1.对用事实和观察检验理论的坚定信仰;2.一种主观效用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3.企业家的重要作用;4.萨伊的市场理论,奠定了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古典宏观模型的基础。萨伊定律的最新研究也被收入书中。书中还引述了凯茨(Kates,1998)对萨伊定律的总结:1.一个国家的资本无论怎样多都不会太多;2.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3.消费不仅不能刺激财富创造,而且还会带来相反的影响;4.需求决定于生产;5.需求不足从来不是经济扰动的根源。只有在各产品比例失调时,经济扰动才会出现。我们甚至可以从书中发现,萨伊定律对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亦有很强解释力。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大思想家们对待革命、金钱、女人(或者男人)的态度和技巧也成了这部书的重要内容,可谓俯首皆是,有些内容虽然不免有些“八卦”,但读来让人不免兴致盎然。比如庇古可能是苏联间谍,凯恩斯是双性恋,而熊彼特有狎两个妓女驾马车招摇过市的精彩表演。书中也展示了大经济学家的特殊才艺——杰文斯是星相家,凯恩斯擅长看相,而弗里德曼是笔迹分析专家。再比如李嘉图的才艺是赚钱,他是历史上最富有的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投资黄金律也被这本书收录供有志于此的经济学后生参考。凡勃伦的才艺或许在女人身上,他是一个声名狼籍的放荡公子,有着流氓的恶名,曾经因绯闻被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除,而他依然我行我素,和许多学生以及其他的教授妻子关系暧昧,“女人总是围绕在他身边”……
  
  


   很不容易找到一本这样的书,很耐读,不是简单的罗列人物、思想,说它八卦也未尝不可。
   由于生平和经济学家之间的纠葛比较多,经济学家思想介绍得很简略,需要自己进一步了解。但这本书丰富的内容足以满足我了,看了它之后,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特别读到门格尔、韦伯的时候。
   对不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最好的一本通俗读物,对我这样的学生,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我所景仰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最后居然。。。


为普通人的呐喊
华盛顿是一个新国家的父亲,亚当则是一门新科学---财富科学的父亲
亚当为普通劳动者的福利写了一本书,他向读者保证他的经济成功模型---“天赋自由体系”---将导致“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
亚当对既得利益者和商业势力罕有尊重,他的同情是对普通人的。他们屡受虐待、压迫,现在,他们将被从每天16小时的工作,活命工资和40年的寿命中解放出来。
几百年来,由于盘踞着所谓重商主义体系,英国和欧洲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斯密写《国富论》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粉碎支配着当时商业利益集团和政府势力的重商主力观点,用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来源引导世界向普通人命运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前进。


重商主义相信世界经济是停滞的,财富是固定的,因此一个国家只能以牺牲另一个国家为代价而增长。按此体系,财富完全由货币构成,货币就是金银,为此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金银的积累也许填满了富人和有权势者的腰包,但对整个国家和普通人而言,财富的源泉在何处?
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在于生活所必需和使生活便利的物品的便宜”
什么能带来“劳动的生产能力的巨大改进?”----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和交换最大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给人们经济自由。
古典模型:自由、自我利益、竞争
这一开明的自我利益学说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所有合法的交换都必须使买卖双方获得好处,而不是牺牲一方利益使另一方受益


斯密激烈地反对享有特权的商人习以为常的“卑鄙的贪婪”和“卑劣的独占精神”,他认为垄断势力创造以奉承、溜须拍马和虚伪为特征的政治社会,产生的是迅速、容易获得的利润和铺张浪费的消费。
因此,在一个自我调节的社会中,为了将自我利益转变为仁爱(大众的福祉),竞争是绝对必需的


有限政府
斯密赞成强有力但受限制的政府
政府的三个目的:“使一个国家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变成最富庶之地的不是别的,只是和平、轻税和可容忍的司法管理。”
政治家通常都是些挥霍的伪君子,“一个政府,向其他政府学习技术,学得最快的,无过于从人民腰包里刮取金钱的技术”。地大物博的国家,固然不会因个人奢侈妄为而贫穷,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可以可把它弄得贫穷。在大多数国家,公共收入,全部或几乎都用来维持不生产者。....”


读一个人的思想而不知其生平,或许很难了解他思想的发源……读了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读其师承的思想,大约很难见其思想的发展……
正好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看上去应是一本与《伟大的博弈》同类的通俗类“学术”读物,读来应是很有趣的。


还没看,看完再交流


寒假看完的,虽然那时已经学完了微观与宏观,但具体到一个个的经济学家,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上,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常常与教科书中的一些定理混淆,有些很熟悉,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看来还是要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教科书并没有教会太多经济学大家的思想。


以前研究哲学、法学、政治学都是从学者的传记开始,谢谢Bob Barrett的推荐。


你觉得我能否看懂。。


塞古来该读天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