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千古一相王安石

史钧 鹭江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鹭江  

作者:

史钧  

页数:

317  

字数:

4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了千古一相王安石的生平事业。 王安石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但以诗文(唐宋八大家之一)闻于后世,更是以一个政治家(11世纪的改革家)的身份而名垂青史。北宋中期,内外交困,如何扭转颓局、振衰起敝,朝议纷纷。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任相,由此开始了一场全面触及北宋社会各个方面的变法事业。这次改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其内容涉及农业、商业、手工业、行政事务管理、人才选拔、社会治安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改革自开始就不断遭到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任事,新法尽数废去,但其中许多变法措施,如保甲法和免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南宋以后,王安石及其变法事业,受到诬蔑和歪曲。有鉴于此,史钧钩稽史事,再现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高洁形象。

作者简介

史钧(千古一相),男,1970年10月生,安徽滁州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憎教条,好文字,阅读随意,涉猎广博。有意放纵文笔,追求快乐写作,有多方面写作兴趣。习惯以自然科学思维考察社会现象,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并形诸文字,现已完成长篇人物传记《千古一相王安石》和《绝代矫情苏东坡》两部作品。

书籍目录

上卷 潜龙在渊 横空出世 淮南杂说 庆历新政 越山长青 皖城岁月 首任京官 到常州去 提点刑狱 万言上书 八辞诏命 辨奸论辩 趣闻轶事 再论时政 江宁讲学 濮议之争中卷 战龙在天 江宁起复 明月春风 越次入对 阿云命案 风起青萍 风云渐起 行均输法 清议青苗 短兵相接 韩琦上书 司马谏议 农田水利 李定之争 保甲安民 议免役法 暗流涌动 行市易法 亲友故旧 千头万绪 整顿军队 王韶开边 章悖平南 激辩边事 乞罢机务 国事纷纭 荣辱不惊 息归山林下卷 卧龙在野 乌台诗案 淡泊养性 山河入梦 千年余音

章节摘录

上卷 潜龙在渊横空出世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江西临川,一个天才诞生了。他就是王安石!据传王安石一出生,心里就犯嘀咕:宋朝怎么这么穷?这话非正史所载,当然不大可信。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了,王安石从祖王贯之,爹爹王益,哥哥王安仁,弟弟王安礼和王安国,堂弟王沆,儿子王秀,加上本来应是状元的王安石,一门八进士,这里面只有王安国是被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其余都是凭真本事自己考取的。千年以来,这样的家庭也算是一个奇迹。王安石的老爹王益在为王安石取名时,无疑是受到了晋相谢安的影响。谢安,字安石,是王益的偶像。谢安隐居不出时,人传:“安石不出,将如天下何?”王益为儿子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以后能成就大事业,这话确实也应验在了王安石身上。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也是知书达理的卓越女性,“好学强记,老而不倦”。从来不织毛衣不打麻将不看电视,这在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万恶的旧社会,实属难得。经历了吃奶,尿床,穿开裆裤这些个人生必经的过程,王安石在不可阻挡地长大。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也就在王安石诞生的前两年,将要成为王安石的好朋友、政治上的死对头、一心想和王安石抢宰相位子的司马光出生了。司马光因为砸了一个缸,名声大振,迅速蹿红,全国各地人家里必然都贴有一幅年画,画上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举起石块正在砸缸,名日《小儿击瓮图》。当时人们还不习惯在墙上挂低胸红唇飞眼流情的美女图。司马光闻名于全国的时候,是七岁左右,王安石只有五岁。在人生的起点上,王安石输司马光一阵。但王安石所受的教育并不比司马光差。,因为王益是个好父亲,任由子女发展,从不打骂子女,这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是要有相当的修养,才能忍住不动手打孩子的。王益做地方官不错,很有清名,“一以恩情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就是几乎没打过犯人。那时打犯人并不算刑讯逼供,你看他不顺眼,打就是了,武松那么有种,不也是被打得央告老爷留他一条活命?王益教子,还有一个可取的地方,孩子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从不加以限制。所以王安石在临川老家时,书读得很杂,什么《尚书》、《周易》、《论语》、《左传》、《诗经》、《山海经》、《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史记》、《文心雕龙》等,凡是拿到手的书,一律通读。而且王安石还有一强项——过目不忘,读书博杂。才高志就高,也曾恃才傲物,瞧不起那些整天只会哼哼叽叽写诗吟赋老来还是“白发死章句”的所谓骚人墨客。王安石绝不死读经典,每每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王安石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高远的政治眼光。王益为官,长年在外,王安石也就随着父亲,从广东到四川,从河北到江南,几乎走遍了中国,眼界大开,心胸更为广阔。十三岁时,因祖父去世,王安石随父亲回到临川,守制三年。这三年也是王安石读书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同时也正是少年意气挥斥方遒之时,豪气冲天,藐杀众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大有一股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狠劲。王安石十五岁时,岭南叛乱,西夏叩边,世无英雄,一时举国惶然。文官们只知哼哼叽叽纸上谈兵,没人敢上前线,急得仁宗在朝堂上大骂:奶奶的,天天供你们吃香的喝辣的,等打架了,没一个人能替我拼命。王安石闻讯,心事如云飞雾腾,掷笔而叹: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仔细论。其雄阔胸襟和盖世豪气,彰显无余。后来王安石回忆年青在家读书时的情形,感慨万分: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王安石十六岁时,再次跟着父亲到东京等待外放。王安石跟他老爹在京无事,写了几篇新概念作文,因为词语简洁流畅大气,所以在京城小有文名。“中央电视台”约王安石写《大宋王朝》的“电视剧本”,被王安石嗤之以鼻。十七岁时,王安石随着父亲到江宁任官。从此以后,王安石就把江宁作为自己的老家,退休以后,也在江宁闲居。十八岁时,父亲王益在江宁任上去世,这对王安石一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益为官清廉,没有灰色收入,纯以一人工资,.养活一大家人。本来王家的日子过得就紧巴巴的,现在突然失去了靠山,全家人都陷入了茫然之中。一天,王安石静静地坐在草屋门口,看着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火,月隐云疏,流虫飞走,猛然警醒:时光如奔,江河不归,如果不趁早立志,只怕年华老去之时,也只能空叹白发与流年了。自此以后,王安石谢绝一切应答俗事,闭门苦读,农工医商法道佛儒,百家精华,无所不包。孟子的一句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成了王安石的座右铭。这句话是说,只要认定是正确的道理,就是有千万人反对,我也要坚持。正是这句名言,成了王安石日后变法时的精神支柱。公元1041年,大宋仁宗庆历元年,王安石三年孝满,决定进京赶考。全国所有的读书人,经过预选的,称为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生,有资格进京考试。一次进京考试的全国举人大约有两三万人。考取的,就是进士,不需要再拿学分,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当时全国每三年只录取进士四百名左右。考上了进士,就有机会做官,就可以拿工资买房子娶老婆讨小妾,所以,没有人不想来京城拼一把的。王安石住在新龙门客栈,跟自己的表弟曾巩住在一起。当时的曾巩,对王安石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塌糊涂。光自己佩服还不行,还把王安石的文章介绍给大名鼎鼎的文化界头号人物欧阳修。欧阳修比王安石大十四岁,中进士后也在基层干过几年,时为集贤院校理。宋时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又名馆阁,任务是掌理所藏图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兼国家博物馆,苏轼后来就在史馆混过事。所谓集贤院,顾名思义,就是在里面混饭吃的,全是贤人。如果想当高官,基本上都要求有集贤院的工作经历。所以,在集贤院工作又称清要之路,就是既清闲,又重要。集贤院一把手称大学士,由宰相兼职,下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不同工作岗位。欧阳修当时干的就是校理这个活,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编辑,估计也就是对对错别字改改病句什么的。欧阳修还算识才,看了王安石的文章,大为赞叹,欣赏之余,还亲笔把王安石的几篇文章抄了下来,慢慢品读,并且拿到自己主编的娱乐文学杂志《文林》上发表。欧阳修本来嘴大,经他这么一吹一捧,王安石立时名满东京。但王安石对这种浮名并不在乎,他本来对考进士就没有多大兴趣,考取以后王安石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意思是,挖空心思写了一些无聊的词句给皇帝看,只是为了挣点工资,让老妈高兴一下。里面轻轻用了一个“钓”字,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淡然。当时宋朝的考试还是很严格的,无论出卷人阅卷人都要像被关贼一样关五十天禁闭。阅卷时看不到考生姓名,为了防止有人认出字体,阅卷前,所有试卷都另找人重抄一遍,然后再评定档次。如果没有人作弊的话,结果是相当可信的。主考官读了王安石的文章,立马赞不绝口,惊为外星人,当时就定了第一名。王安石的文章被交给皇帝审阅的时候,是排第一的。如果不出意外,王安石就是状元。放榜的时候,王安石并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挤去看榜,而是静静地坐在客栈里读书。这一招也够大气,一般人是学不来的。榜出来后,王安石是第四名,没有当上状元。对外说的原因很简单,当考官们把已经排好名次的前十名考卷进呈给仁宗皇帝时,王安石排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真第四。但因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得仁宗大不高兴,加上也不喜欢王安石冷峻峭拔的文风,所以向下压了压,和第四名调了个个,让杨宾当了状元。至于仁宗为什么不喜欢“孺子其朋”四个字,野史正史各有猜测,其实不必费力气去揣测那个软蛋皇帝的心事,没意思,他也就那么点眼力。但据好事者考证,仁宗皇帝取杨真为状元,是因为他老婆曹皇后看中了杨寘,要招为侄女婿,不然为什么不取第二名王珪作状元,而独独挑到了第四名呢?可见仁宗这个老家伙不但怕老婆,而且是一肚子不正之风。皇帝也搞不正之风,真是没治了。王安石得知自己没有拿到状元后,反应很简单,很冷静。他对曾巩说:状元不状元的无所谓,历朝历代,也有很多状元,但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又有几人?此后王安石再也没有对别人提过险些得状元的事情,“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本榜的状元是杨真,榜眼王琏,探花韩绛,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王安石的朋友,对变法或有帮助。后来杨宾早死,无所作为,王珪、韩绛和王安石都做到了宰相,前四名出了三个宰相,也算是给酒馆里喝酒的人增加了点闲谈的佐资。韩绛和韩维是高干子弟,外祖父王旦是真宗朝宰相,父亲韩亿是仁宗景祐间副宰相,当时韩绛、韩维和韩缜合称“三韩”,经常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互相吹捧,皆有才子之名。韩缜也是本年进士,后来在神宗朝干到了枢密院使,也是部级干部。韩绛进士及第后,对王珪等人都不太佩服,独服王安石,认为王安石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后来韩绛一直追随王安石搞变法。韩维、韩绛做过太子赵顼的伴读,弟兄两人经常在赵顼面前提起王安石,并介绍王安石的文章给赵顼看。赵顼看了王安石的文章,对王安石的文风和观点都很佩服,曾提出要提拔王安石到京城来陪自己读书,但没有被上级批准。后来赵顼当了皇帝,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王安石。韩维年老以后与王安石分道扬镳,唯知饮酒玩女人,连苏轼这么开放的人都看不下去,曾写信劝韩维少玩几个女人,并以身说法,警告韩维,说女人玩多了,会伤身体。这真是金玉良言。考试成绩出来,唱名谢恩以后,按照规定,众进士换上新衣服,戴红花,跟着白马红衣的状元杨真一道游街。街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平头百姓,连狗都挤上前看热闹。也有官家大员带了老婆一道观看的,并不是为了融洽干群关系,搞与民同乐的游戏,而是准备看中哪个帅哥,好先下手为强,抢回家给女儿做丈夫。状元杨宾就被仁宗的曹皇后看中,弄回去,算做生日礼物,送给娘家真定王府的侄女做老公去了。不知道可怜的杨真在洞房之夜被强奸了几次,也不知他反抗了没有。据传,王安石也被当朝老宰相吕夷简看中,派人请王安石到家里吃晚饭谈话。王安石深知其意,但因为已和吴家表妹定了亲,所以没有给吕夷简这个面子。人虚荣心强,古人更甚,这种游街的刺激确实有效,让大家看着太眼红,加上进士找老婆又这么容易,简直是硬往怀里塞,以至于当时人就说,就算是独领千军,北扫大漠,西灭叛夏,南平交趾,一统天下,收兵回京,万人欢迎,也没有中进士游街来得爽。游街完毕,仁宗皇帝请客,大家一同到了金明池,赴琼林宴。国家领导人仁宗皇帝和宰相吕夷简以及枢密使晏殊一起出席了宴会,客人们分宾主就座。吕夷简代表皇帝致祝酒词:各位,我祝贺大家顺利考取进士,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大家一定要吃好喝好,喝好吃好!下面立时掌声雷动。仁宗皇帝也很开心:富弼出使契丹刚刚回国,谈判还算成功,多赔了点银子和布,但毕竟少了一场战争;西夏那边虽然还在操事,但有范仲淹和韩琦在那里将就着糊弄,一时也打不进来,大家都还能凑合着过,又可以坐在一起吃吃喝喝了。仁宗皇帝笑眯眯地举杯示意大家:干杯!下面这些人本来大都是穷秀才,没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好不容易熬出头,各自虚让了几下:仁兄,请。仁兄,你先请。啊不,还是仁兄你先请。然后便再不客气,立马下筷子抢肉吃。王安石对这一套仪式和场合非常反感,话也不多,淡淡地吃了几口,只觉得无聊透顶。宴会结束后,按当时习俗,王安石抽时间和表弟曾巩一道,去登门拜见欧阳修。史书上对王安石与欧阳修的见面时间杂说不一,前后竟相差十几年。主流的说法是,欧阳修与王安石首次见面应在王安石任群牧司判官期间。但些许小事,不必深究。作文但求其意,不追其真。为了让角色尽快呈现,有些人与事略有提前,勿怪。总之,王安石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到来,非常高兴,迎出门外,一副大家风范:哈哈,安石!wel-come welcome!稀客稀客,里面请,快请!把王安石和曾巩让进客厅坐下后,一边命侍女上茶,一边问王安石:喝什么酒?王安石回答:我不喝酒。欧阳修大笑道:不喝酒,那玩点什么好呢?听听曲子吧,玉泉堂的几个小姑娘唱得不错,我给你们叫两个过来,再从子午坊搞几个伴舞的,咱们边听边看边吹牛,好不好?王安石称谢:不需劳烦,我对听曲子也没什么兴趣。欧阳修点头叹息:那好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谈谈写作吧。我对你的文章很看好,笔风雄劲有力,语文犀利,简洁悍厉,而通篇则结构严密,观点新颖,往往出人意表。文如其人,安石啊,你以后必将大有作为。我写一首诗送给你,请你笑纳。说着便让侍女磨墨备纸笔,当场挥毫,洋洋洒洒,字虽然很难看,但诗写得还不错,诗名《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或问曰:王安石(法),信如人口讥议者耶?答曰:何为其然?安石心三代之心,学三代之学,欲教训天下之人材,毕成三代之材者也。   ——龚自珍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 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干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鲁迅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


编辑推荐

《千古一相王安石》中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千古一相王安石 PDF格式下载



我很喜欢这本书书的质量很好很正版内容更出彩


新的观点值得深思


强烈建议对此书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购买。纯粹是为了凑字数。


发现这本书,是在浙江图书馆,馆内的分类将它分到哲学类,但这本书跟哲学却没多大关系。该书讲述的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起因、变法过程、变法阻碍以及最终的结果和它的历史影响。作者毫无疑问是王安石的忠实粉丝,他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这段历史讲述得活泼精彩。包括对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解读,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非常棒,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在看完图书馆借来的书后,我决定买一本新的作为收藏,以便日后慢慢品读。


《千古一相王安石》,作者用真我的历史眼光来叙述,写的通俗易懂,文笔流畅,不失史实!通读完之后,对整个北宋及王安石有更深刻的了解。经世致用,受益读者!


有点意思,哈哈。喜欢


文笔流畅,读起来很有速度感。


其实还没有看完,但是看不下去了,也许个人比较肤浅吧,总觉得这本书个人崇拜情节严重,貌似除了王安石宋朝就没出什么好玩意儿了…… 虽然不太懂历史,但是我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肯定不可能只有外部原因…… 个人观点,这本书只是乍一看挺好看的……


把王安石夸得太过了!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正面形象,此书中都成了反面教材。作者有哗众取宠之嫌,我买前在书店略微翻了一下,只想看看有什么新的、以前没有见过的观点,看过后有些将信将疑。


在天涯追了小半年,终于出书了.赞一个.独鹤与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