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日本之美
2001-11
花山文艺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日] 东山魁夷
235
唐月梅
无
本书是东山魁夷的世界中的《探索日本之美》分册。书中收录了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大量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探索日本之美为主题。构思精巧,文笔生动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艺术性,读后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学的驾驭能力,非常值得一读。
东山魁夷,日本画家。1908年7月8日生于横滨。受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1934年留学德国。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擅以西方的写实眼光捕捉日本风光之美。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探索日本之美前言风景唐招提寺的魅力出云·涛声唐招提寺隔扇画《山云·涛声》海景·山景奈良·大和素描大和之美两个故乡之间信州赞歌前言雾山国高原之美附录我的路与吉村贞司的对话东山魁夷·川端康成
莫大的喜悦 在这酷暑的季节里,今天有如此众多的听众聚在这里,我对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希望大家听讲时,尽量随便些。由于我没有太多时间准备,这次讲演可能不是很有条理,请大家 姑且以轻松的心情听之吧。刚才森本长老说了一些过奖的话,我实在不敢承受。值此舍利会开山祖忌辰歌颂鉴真和尚德望之际,有机会同大家会见并讲话,我感到亲切和由衷的高兴。 这次讲演的题目,叫做《山云·涛声》。诸位都知道,这是诸位所看到的那幅隔扇画的题名。由于森本长老的建议,我就把隔扇画的题名一字不动地当作讲演的题目了。我想,森本长 老是想趁此完成上段厅和宸殿厅的隔扇画之际,让我作一次讲演,就隔扇画谈点什么。 所以,我今天基本上以隔扇画作为正题,但从整体来说,我希望以自由谈的形式开始我的讲话。海与山之国的日本景致 山与海——不消说,这是代表日本风景的两大重要因素。岛国日本,不仅四周环海,且拥有复杂的海岸线,不论是风平浪静的沙滩还是波涛汹涌的海滨,不论是平静的内海还是浪急的外海,不论是流水漂涌的北方的海,还是布满珊瑚礁的南方的海,处处叮见富于变幻的风景。 山也不亚于海,显示了复杂的变化。由于是岛国,我们的国家没有车行数日仍然是广袤原野的那种风光。即使在乎原奔驰,也很快就会看见山。总之,到处都有山。而且,无论哪座山都是树木繁茂,经常锁在飘霞、雾霭和云层之中,其姿影瞬息万变。而且,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也是很明显的。 日本列岛在这样的纬度上,我们一年到头都可以饱览四季的变化。虽然巨人的风景甚少,却处处是容易亲近的、温暖人心的、可以相互触摸的风景。 我以为足以代表日本风景的,是长期以来成为门本文化中心的大和或京都的风景吧。生活在这种风土环境中的我们的先祖,自古以来就在文学上和美术上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作品。 诚然,日本是个美丽的国家。只是近年来它大大荒废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但是,日本风景本身的性格的确是很美的。譬如,像富士山那样给人以清澈纯净之感的山,耸立在太平洋岸近海的地方,抬头可望,已成为日本风景的特色之一。 鉴真和尚心中的风景 中国古代有个传说,浮现在渤海上的蓬莱山,是长生不老的仙境。我觉得,中国古人与其说向往浮现在渤海上的中国岛屿,不如说是憧憬浮现在更遥远的东海上的日本。到了隋唐时 代,日本与中国之间开始交流,叮人们还是认为日本在很遥远的海上,从中国到日本实在是太困难的事情了。千里迢迢越过海洋抵达门本的中国人要晋京须通过濑户内海。看到那风景,蓬莱岛的形象大概会清晰地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应新兴佛教国家日本的邀请,经历无法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日本。据说,行程用了近十二年的时间,不消说,他的到来给这个国 家传来了正统的佛法,其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另一方面从森本长老的谈话中也可以窥见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他推测鉴真也有这种心情,即要到传闻风光美丽的日本饱览一番。 遗憾的是,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双㈠已经失明,看不到日本的风景了。多么希望鉴真能看到门本的风景啊,哪怕是一眼。不过,鉴真和尚的眼睛就是看不见,他也能接触到柔和而温暖 的日本的空气,或许他还想象得出口本那美丽的风土呢。 制作唐招提寺隔扇画的第—步,当然要从研究唐招提寺和鉴真和尚开始。在决心从事这项创作之前,我于六月开山忌日御影堂对外开放时,访问了该寺,拜谒了包括天平的金堂、讲堂的威容在内的一处处极佳的堂宇布置,抚触了佛像的尊严,它们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在御影堂我拜谒了鉴真和尚雕像,心想:在这样的地方画隔扇画不是很不敬吗?我的这种心情是很强烈的。 但是,鉴真和尚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导了我,使我重新思考应该走他所指引的路,终刘于接受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昔日,天平[注:天平,日本圣武天皇时代的年号,729年—749年]年间来自日本的留学僧人荣睿、普照二人,前往扬州的大明寺拜访鉴真和尚,并提出请求,希望他东渡日本。时年鉴真和尚五十五岁。 鉴真东渡,几受阻挠,航船遇难、漂泊各地,遭受了五次挫折,以至最后双日失明,然而经历十二年的苦难之后,好不容易才踏上了日本的国土,进入都城奈良。这是天平胜宝六年(754)的事。他创立了唐招提寺,七十七岁圆寂,在口本文化上作出了世大的贡献。 据说御影堂安放着的这尊鉴真和尚的雕像,是鉴真和尚生前由弟子们亲手开始雕刻的。雕像是一副静穆地闭上双眼、端庄地双于盘膝静坐的姿影。历经一千二百年的岁月,鉴真和尚的这种风貌犹存,我甚至仿佛还隐约地感受到他的呼吸的节奏。他那毅然决然的坚强的力量,那温馨的包容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展现了出来。 我曾多次访问奈良,并在那甲-逗留,走访一处处的大和一圆地方的古老神社和寺庙,拜谒御佛,还参观了历史渊远流长的活动仪式,亲切地领略到时令推移而产生的四季风趣。如今 久和的风景大大地改观了,但它依然残留着口本民族心灵的故卑的面影。这是飞鸟[注:飞鸟时代,原为美术史上的时代划分,现一般指佛教传入日本后至大化革新时期,即公元552年~646年)、余良时代[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的文化,是在外来的新风吹拂下绽开的花。巡游此地,获得了思考日本民族文化之源的机会,这也是人生的幸福。 下午四时,我们抵达落合川站。这里靠近岐阜县和K野县的县界。木曾川就在近旁流淌。我与堂兄N走过了挺悬乎的吊桥,在河滩上搭起了帐篷。河水清澈,岩石形状各异其趣。 我们决定动手做晚饭,便到附近的农家讨了饮用水。那位背着孩子的农妇,一边说:“大概是来钓鱼的口巴”,一边将水递给了我们。我回答说:“我们在河滩上搭帐篷。”她说沙地 很潮湿,借给你们张草席口巴。还亲切地说:如果下大雨,你们不嫌弃就搬到我们这破屋里来吧。说着就抱了一抱柴火给我们。我们找到合适做炉灶的岩石,将铝制饭盒架在上面烧饭。 烧饭的过程,脑子里浮现出今早以来的一些事情。 我们计划沿着木曾川,一路上住帐篷,最后攀登木曾御岳。总之我们盘算着只要沿木曾川走下去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于是就出发了。今早九时二十—分在多治见站下车,朝着土岐津的方向越过了山岭。天气酷热,再加上背囊沉重。我们在山顶独户人家要…口水喝,人家却给我们喝茶,那古色古香的茶碗颇有雅趣。越过山岭,我们在御幸桥下歇息,并吃了午餐。无论怎 样也找不到适合于搭帐篷的地方,只好改变计划,急忙赶到土岐津站,好容易才搭上三点的火车来到了落合川。 不久,烧好饭了。我们在木曾川清清的流水前,在月光下,拿起了筷子。 七月三日 上午我们游泳和伏卧进行日光浴。河水冰凉,浑身感觉像麻木了似的。从岸上只见河水涓涓地缓慢流动,可是一接近河中心流水就湍急起来。天气酷热,不想外出,便睡了午觉。四时半出发,经山路向麻生方向走去。到中仙道需要越过马笼山巅,不过我们取道沿木曾川走,到处都是清澈的流水,景色很美。 抵达麻生。从地图上,看麻生似就在河边。我们走山路,远离河流。在寻找地方搭帐篷时,下起瓢泼大雨。日暮时分,雨越下越猛,电闪雷鸣,十分惊人。 山路仿佛成了瀑布,我们在杉树丛下避雨,雨点噼里啪啦不停地无情敲打在我们的头上,我们便折回麻生。 我们走进一户农家,说明原委,老大娘很爽快地欢迎我们进屋。这座房子是坚固的木结构,柱子黢黑发亮,我们被请进客厅,据说贴邻是她儿子的房间。那房间里摆放着一个满是书籍的书架,书桌上有堆稿纸,我瞥看了一眼,上面写着短歌。老大娘说她儿子今天晚上去附近街坊家,练习吹奏过节的笛子。 老大娘给我们端来了茶和点心。在交谈中,雷声渐远,不久,雨也停息了。 老大娘一边说,这一带没有什么名胜却有一座公园,一边邀我们到外面走走。这是一个美丽的月夜。她所说的公园,落座在附近水力发电所的旁边,只栽了为数不多的几株樱树,十分简陋,可是老大娘却很不以为然。 实际上,我也觉得这月明星稀的山峡景观,比城里的任何一座公园都美。夜间的空气格外清新,万里晴空,凉风习习,十分宜人。不懂得怀疑别人的这位老大娘的心情分外兴奋。我回来后正想睡眠时,隐约听见远处传来了练习节日伴奏的音乐声。 七月四日 清晨起床,天在下雨,令人沮丧。这家招待我们品尝信浓的美餐——马铃薯和黄瓜。餐毕,我们便告辞了。 我们默默地在雨雾中行走。日暮时分,抵达须原。 寂寥的成排房屋,还残存着昔日旅馆的面影。雨虽然停下来了,可是这里也找不到可搭帐篷的场所。这里有座可观的定胜寺。我们请求在寺院内的一角落让我们搭个帐篷,但遭到了拒绝。 据说这是一座有来头的寺院,当年是明治天皇的行宫。我们走到市镇的尽头,迎面走过来三四个当地人,他们望着我们奇怪地招呼说:“看来你们不像是坏人呀。” ……
前言 这里收入的随想及讲演,相互间虽然没有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几乎都是一九七五年的新作,这年完成了唐招提寺御影堂的上段厅、宸殿厅的隔扇画。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作品都是以隔扇画作为中心,我感到像钟声及其余韵般地互相呼应着。 随想部分,有由“心镜”、“自然与色彩”、“一片叶子”三部分组成的《风景》,以及《唐招提寺的魅力》两篇。讲演部分别收录了奉献隔扇画这天在唐招提寺所作的讲演《山云·涛声》,在奈良樱井市所作的讲演《大和之美》,以及在德国科隆市日本文化会馆举办个人画展时所作的讲演《两个故乡之间》等三篇。 这些作品,是在我作隔扇画时,探索日本美的精神进一步昂扬的时期产生的。由于各篇作品都是用这样的心境贯穿起来的,所以才选择了这个书名。
我选编完这套“东山魁夷的世界”的诗文与插画,深切地体味到不仅在他的绘画和艺术随笔中,也可以从他的游记里,无论是从他的德国、奥地利、北欧的游记,或日本本土和中国的纪行文字中,东山这种文化感觉已经成为东山的一种 潜在意识,一种自觉了。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透彻理解与亲和感情,在东山魁夷心中扎下了根,才能成为东山魁夷文学之美的支柱,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根基,把读者带到美的意境,带到东山魁夷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