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毕淑敏 河北花山文艺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河北花山文艺  

作者:

毕淑敏  

页数:

2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毕淑敏是我国最具“人气”的作家之一,她的讲演与访谈更是独树一帜,其思想的独到和语言的魅力,不但是独步文坛,而且尤为青年学子所钟爱甚至痴迷。本书选收了她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演讲和最新访谈,从中可以领略其关于青春和人生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和表述的风采。本书还精选了作者关于创作自白的篇什,均为首次结集面世。在这里,看不到那些大行其道、华而不实的大话空话和套话,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真知灼见的尖锐触及和诚恳率真的心灵闪光。

作者简介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么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0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球乳房》等。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

书籍目录

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在清华大学的演讲领悟人生的亮色——在北京华厦女子中学的演讲漫谈医学与文学——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课堂的演讲生命和死亡是平等的——在大连大学的演讲我爱我的性别——在湖南电视台的演讲语言的魅力与美丽——在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的演讲社会的底色和脊梁——在《女工》小说发布会上的发言聚沙——庆祝《青年文摘》生日的发言就等着看你们的戏啦 ——为“大学生戏剧节”致辞重剑光锋——答杜力致不美丽的女孩子从伊甸园带走的礼物——答青年问之一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答青年问之二一毫秒的长度——答青年问之三祝你在清晨飞翔——答有关职业压力的问题爱情可算一种病——答《中国青年》杂志问漫谈读书——答《心理月刊》记者李芬芬问泥沙俱下地生活——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先有沙漠后有剧——话剧《心灵游戏》上演后答观众问我敬畏生命的过程——答《读书》记者问勇气和自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答《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问微笑着面对生命——答《北京青年报》记者问听从心灵召唤——答《健康报》记者高丽问……


编辑推荐

  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王蒙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毕淑敏演讲与低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PDF格式下载



  那时,看到后很有感触,有所感悟。
  如今再翻,发现还是感悟不够。
  也许是经历过一些后,对其感悟才能更深。比如第一篇。
  
  她的文字平实,却满含感情。
  将生命、人生等大的话题,与个人内心、现实自然关联,不架空。
  在个人成长中可以点醒某些点。
  *************************************************************************
  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
  领悟人生的亮色
  生命和死亡是平等的
  语言的魅力与美丽
  社会的底色和脊梁
  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学习,旅游,锻炼身体
  祝你在清晨飞翔——答有关职业压力的问题
  爱情可算一种病
  听从心灵召唤——关爱自己、正视自己、探索自己
  对生命的深深悲悯 ——感受生活的震撼
  洞见黑暗,是为了感受阳光
  因为柔软,所以更需要智慧
  ****************************************************************************
  1.人生一定是有苦难的。
  2.如果用两种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量会大量的流失。
  3.奥姆真理教,文学养心,心灵的灌溉。
  4.人生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意义。
  5.自己的墓志铭。
  6.那一刻心中的悲伤与破灭无法言表。
  7.面对一个虚弱而八面玲珑的人,最好的策略是开诚不公和勇敢。
  8.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在该流泪的时候,哭泣。
  9.自我认识,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
  10.看书,评书,说书。知识,思维,表达。
  11.智慧的修炼和积累,更好地做事。
  12.走入心灵这座幽静繁茂的密林,林海深处,有香花也有森林。
  13.临终关怀医院。
  


   这几天读了毕淑敏的《我敬畏生命的过程》,这本书是沙沙从旧书市场买了后不敢带回家,怕被老妈絮叨(最近她买书很多),寄存在我这里的。因为这本书是独立成篇的演讲记录或散文,即使我还没全读完,也大概了解了她的创作历程和思想轨迹。我喜欢读作家这种随意交谈形式的文字,不端架子、打摆子,不引经据典故弄玄虚,能在一大堆废话里轻易地发现很真实、很受启发的东西。上次向沙沙推荐叶兆言《午后的岁月》,也是这个原因,我并非多么喜欢曾读过的很少的他的几部作品,但这不妨碍我读这本书时忍不住击节叫好,许多话,说得多实在,多透彻!
   毕淑敏写作有其他许多作家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她在西藏阿里当了十五年的卫生员,16岁到27岁,一生中最敏感,最富于幻想的年龄。然后又转业到北京当医生,自学电大汉语言文学系,到北师大读心理学博士等等。对她来讲,一个好作家应具备的基础——阅历和学识都有了,剩下的就是天赋和运气了。当然,很多大作家不被局限于什么阅历和学识,比如高尔基,学识这词用他身上就很不合适。比如博尔赫斯,好像阅历也不丰富。现在年少成名的作家大都拿他来说事,那就算他们天赋和运气好好了。对毕淑敏这个作家个体来说,无疑她的阅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没有她的《昆仑殇》和一系列关于西藏的作品。毕淑敏提到王蒙夫人的一段话,“作家要趁着年轻的时候,拓展自己的领域和视野,不要一下子就把自己的那点经历写完了。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谁也夺不去,不着急。到了老年的时候,你再写也不迟。”这话我同意一半,就是强调拓展领域和视野这部分。但我不相信每个人老了以后都还有写作的激情和精力,同时更不相信每个人都能保证活成托尔斯泰或者巴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像李贺王勃王小波路遥等人一样盛年离世。撇开作品的艺术性不谈,我更关注的是蕴含在毕淑敏文章中的生命态度,她在这点上其实和王蒙夫人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她写了《预约死亡》,在大连大学演讲时让学生们给自己写墓志铭。
   这本书中提到,关于《昆仑殇》,毕淑敏和《昆仑》杂志社的编辑还有过一场争论。编辑认为她在文章里描写几个战士的死亡的场面太平淡,这些应该泼墨去写。她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编辑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他的生活太安宁了,才会觉得死亡是那样恐怖。而对一个生活在海拔五千公尺的士兵来说,生命的终结本来就是件比较平易的事情”。毕淑敏和医生为一位藏族人实行天葬的场面让我印象很深刻。他们把死人搬到附近最高的山上,医生用手术刀把尸体一点点解剖,然后把死人的肝脏拎在手里,让周围的人看肝脏的病变。有了这些经历,她的作品自然无法避免地对生存与死亡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和剖析。她讲:“藏族人认为人生就是一种轮回,他不是作为宗教来感觉,他认为人真的就这样,不时地从这种状态到那种状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追问,从出生那天开始,这个问题始终在我们耳边喋喋不休。
   这个问题,单纯靠医学是解决不了的。要理解生命,就要深入我们的内心。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毕淑敏后来开始研究心理学,甚至开办了心理诊所。像毕淑敏这样不断地学习深造,是一条途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非学术的,重体验的,宗教式研究。
   对生命和内心的体验,当然可以和宗教无关,它甚至无处不在。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琢磨什么是死亡,死亡以后还有什么,那不是证明我早熟,多半是胆小怕死的缘故。即使不像我那么胆小怕死,面对身边的亲友一个个离去,我们很难对死亡无动于衷。那天在去马庄的公交车上,沙沙谈到许多亲人在大地震中丧生。也许她无法真切地体验那种怆痛,等她出生时,唐山已经重新在废墟上站立起来了,但在沙沙的文字里,那些与生命、情感有关的迷惘和忧伤,也是分明挥之不去的。这种迷惘和忧伤不只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体,只不过有人在刻意回避,有人在凭着本能慢慢地碰触。昨天,沙沙传给我“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我发现自己很难给出那些问题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内心世界的难以界定和把捉。我在一百多条问题后添的一条是,“你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一百多个问题,无论是选择喜欢或者厌恶,是选择宁静或者狂欢,最终都要皈依到“活着的意义”的座下。
   我前一段时间向几个朋友推荐过《西藏生死书》,那本书浓缩着藏传佛教对生命最深入、最瑰丽的解读,很适合现代人看。我并不是要朋友们不假思索地信服那些书中的观点,但我们至少可以借鉴它的思路和角度。一本好书从不逼迫一个人必须相信什么,它只是把前人所体验、所认识到真相一点点分析给你听,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深入的体验,却能不断地和你自己的体验相牵引,相印证。一个真正读懂生命和内心的人,能逐渐从对死亡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不沮丧,不放纵,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生死会都同样的开心和从容。这种生命境界,也是文学和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也许是古今中外,凡是大作家、大学者,没有几个能绕开宗教的缘故。即使像鲁迅先生,他那样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其实也有着很浓的宗教情结,要了解这一点的朋友,《心灵的探寻——回忆鲁迅先生》(钱理群著)可以找来看一下。
  


喜欢她,被她温暖的人性光芒所感动,没有消极与愤世嫉俗,这在现代是很难得的


她在西藏当兵的经历真的对她很有帮助。我喜欢看这种有深厚阅历作家写的东西。比如说,以前我喜欢看插过队的知青作家写滴书~~呵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