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孤独的外来者

赵长天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赵长天  

页数:

310  

字数:

2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个爱尔兰人,应该战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关的真正创立者,同时开创了中国现代邮政和海务等事业。他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晚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又是中国和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多次重大谈判的外交代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退入舞台侧幕,在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视野中消失了。本套丛书将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更丰富多样的色彩。传奇事变和热点探讨,伟大人物和平民生活,历史追问和现实思考,文字特色和图像魅力,厚重份量和轻松感觉,能够熔于一炉,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赵长天,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写作协会会长,“萌芽”杂志社主编,一级作家。

书籍目录

开场白第一章 遭遇义和团第二章 英国绅士第三章 一边是英国,一边是中国第四章 两个女人第五章 关天海军的梦第六章 低谷第七章 “业余外交”第八章 “扳道工”第九章 儿子第十章 变革和动乱第十一章 暮年终曲附录:洋人控制中国海关始末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赫德是这样一种人,他有很强的使命感,越是遇到挑战他越是精神抖擞。此时此刻,北京处于混乱之中。一个没有首脑的首都,一个无政府的国家。八国联军毕竟是支松散的军队,各国有各国的利益,一旦人质解救出来,他们间的矛盾必然加剧。冬季将临,这样一支远征军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并不是那么好瓜分的。于是,急迫需要有一个人出来作为中国和西方列强的中间人进行调停,解决危机。这个角色,非赫德莫属。 他虽然已经无家可归,只好暂时借用他过去女管家的丈夫、商人基鲁尔夫店铺后院的两间房子居住和办公,并立刻开始工作。9月8日,他用铅笔给金登干写了天翻地覆后的第一封信:此前所发生的一切,使我痛心之至。但是,既已如此,我们只能试图向最好的方向去争取!我留下来,还能为海关、为中国、为公众利益继续工作。我以为,在这个时候,我,也只有我,能在这三个方面起些作用。否则,我就会上船回国了!我已请庆亲王回来,现在正等着李鸿章。但是,谈判一定很困难!如何偿付赔款,是一个难题,我看恐怕要放弃一些领土才行。此外还有一件某些公使造成的困难,庆亲王第一次拜会时(不是谈公事),他们对他说,不见端王、庄亲王、辅国公载澜和刚毅、徐桐等官员的人头,不开始谈判。我的意见是,这一条应该作为谈判的最后一个条件,现在却作为第一条提出来了,这是一个错误。我看庆亲王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极端严重性,以及中国不得不接受的是怎样一种惩罚。昨天,庆亲王还谈起1884—1885年的谈判,对你在那次谈判中所起的作用十分赞赏。俄国的行动,使我们迷惑不解,他们的公使馆和军队正在撤离北京——不知是要去占领满洲呢,还是要把李鸿章立为皇帝?到目前为止,公使们还都未接到国内的指示,因此,事情无法进行。由于几个国家的军队混杂在一起,使城市生活发生困难。本应采取这样一种政策,首先恢复秩序和信任,吸引人们运生活用品进城出售。但是,现在实行的似乎是恐怖主义(日本占领区除外),士兵们一心只想抢掠和征用。这真是可悲的事—当然,这是中国政府自己造成的后果。我很怕冷,直至目前,我还只有两套夏装。幸运的是,我的身体和精神都感觉“良好”。 天色昏暗。北京早春的凛冽寒风,夹着尘砂,在窗外呼啸。赫德的房间,当然被炉火烤得暖暖的,但他的心却感受着外面的寒流。 英国政府没有及时收到中国政府的答复,派蓝波率领两艘军舰来华,以军事手段要挟。威妥玛则带领使馆随员离开北京去上海,以断绝外交关系威胁。战争迫在眉睫。 赫德保持着和金登干的电报联系,掌握时局的进展。这虽然不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但又和他息息相关。假如中英开战,他能取什么立场?他这个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还当得下去吗?难道苦心经营十多年、已经正常运转、清廉高效的海关,就此寿终正寝?这是他无论如何不甘心的,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避免这场战争。 能做到吗?不知道。但一定要做。 终于,总理衙门来请赫德了。赫德知道他们一定会来请他的。在这个事件中间,他理所当然应该充当居中调停的角色,谁都承认赫德所具有的双重身份。虽然调解的难度很大,但赫德隐隐约约的还是高兴。因为他终于可以行动了,并且,通过这个突发事件,他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了。 进了东堂子胡同,就有衙役迎上来牵马。总理衙门上上下下都知道洋大人赫德是恭亲王的红人,谁也不敢怠慢。进二道仪门,文祥已经端坐在大堂。这位长期办洋务的老臣自然明白赫德在中英关系中的地位。 赫德和文祥也是老朋友了,说话开门见山。“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不可掉以轻心。”赫德用了“我们”这个词,他确实觉得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话。他告诉文祥,西方各国公使都已经接到本国政府不要擅离职守的训令;德国公使巴兰德本来已经到了天津,也立刻返回北京。他说,这说明各国政府都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 文祥问,英国方面还有什么消息?赫德说,听说英军已有55000人驻扎在仰光待命。文祥问,你觉得英国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开战?赫德摇头:英国政府不会认为这是小事。因为威妥玛事先向我们提出过申请并得到过总理衙门的同意,他才会派出使馆的官员马嘉理去当翻译。偏偏被杀的就是马嘉理,他会认为这是故意挑衅。文祥说,你是知道的,我们不可能故意向英国挑衅,我们为什么要故意向英国挑衅?是的,我能够理解,赫德说,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英国政府理解,要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文祥说,那当然会的,我们会调查的。不过威妥玛提出了很多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事情,比如增辟商埠、优待外国公使、租界内外国商品免征厘金、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全免各项内地税等等,这就难办了嘛。 文祥的这句话,忽然让赫德心头跳了一下。在和威妥玛交谈的时候,赫德还暗地里埋怨这个老资格的外交家怎么那样感情用事。看来不是威妥玛感情用事,是自己还差一点火候。威妥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要利用这个事件来做文章,并且是一篇大文章。本来,马嘉理事件的起因,就是英国要想打通中国内地经由缅甸到达印度洋港口的新的贸易通道。既然这条通道暂时没法打通,那么只好增辟面向太平洋的商埠来弥补。威妥玛提出的事,并非和马嘉理事件无关。 那么对于我来说这是不是一个机会,赫德想,有一些过去想办却没办成的事,这次是不是可以搭车上路? 1876年11月,马嘉理事件刚刚结束,中国政府派遣郭篙焘和刘锡鸿出使英国。这既是兑现在烟台谈判时承诺的派专使去英国赔礼道歉,又是正式建立驻英国使馆。这是中国历史上派往国外的第一个大使馆。使团的组成除了正副使节,还有2名秘书、4名随员、4名翻译、2名医生、6名充当勤务兵的下级军官,3名女仆和40名男仆。从人数看,是不算少了。 郭嵩焘是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人。咸丰年间,他曾在南书房行走,也就是皇帝的秘书或顾问,是官职不算高却极有实权的人物。期间虽有波折,但并未失去皇帝的信任。可也就是在天子身边的一年多,让他充分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内心极其失望。只一年多,在许多人觉得他前程似锦的时候,他毫无眷恋地托病辞去了南书房的职务。以后,因朝廷看重他的才干,他也两度出山,但终因厌倦官场生活,于1867年50岁的时候,彻底回乡,在长沙盖了所宅院,写写书,讲讲学,过起了名士生活。一晃就是八年,他已经习惯家居生活了,忽然,1874年的夏天,诏命下达,要他进京候旨。郭嵩焘虽然早已对官场失望,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无法彻底摆脱的。他也明白重新启用他的目的,是因为他熟悉洋务,而被迫刚刚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懂得应该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官员,实在太少了。新出山的郭氏立刻碰上了麻烦的“滇案”,于是他被选为中国第一个对外使节。 从道理上,赫德是赞成中国向外派遣使节的,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到的一步。不过,有了中国驻英使馆,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化,中国海关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海军建设上发挥的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又是赫德不愿看到的。但是他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赫德唯一可以作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对郭嵩焘施加影响,甚至把他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马嘉理事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告诉赫德,这么做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在中英关系中,赫德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为此,1876年11月17日赫德给金登干写了封信,并注明“机密”。 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曾经是历史上的强国。历史延续下来的强权地位,使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依然是周边小国的宗主国。她定期接受着藩邦的进贡,也承担着保护它们利益的义务。随着西方势力的东侵,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不断受到挑衅。和法国关于越南问题的军事冲突刚刚平息,类似的对峙又出现在中英之间。1885年11月,缅甸响起枪声。 事情和我们在第六章叙述的那场战争有联系。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控制权以后,眼光又转向缅甸。英国警惕了,他不能容忍法国把印度支那独吞。时任英国印度事务大臣的伦道夫·丘吉尔,就是我们后来很熟悉的二次大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父亲,向当时的英国首相沙里士伯建议,向法国提出警告,并迅速对缅甸采取行动。8、9月间,英法就瓜分印度支那问题有过多次外交接触,想和平划分势力范围,但没有从法国得到明确答复。11月,英国借口缅王没有满足英国采伐木头的要求,决定对缅甸出兵。 中国刚刚逃离一场危机,当然不想立即卷入和另一个西方强国的对峙。但英国逼上门来,又无法回避。11月初,在英国对缅甸发出威胁时,中国很想私下了结,便找到了最佳的调解人选赫德。 赫德刚刚在中法和谈中显示出外交才干,并获得慈禧的高度信任,他自然成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高级顾问。来找赫德的是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他是当时仅次于慈禧的实权人物。亲王问赫德:“缅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听说英国已提出最后通牒,并准备出兵。缅甸是我们的属邦,中国有宗主权,将不得不干预;但英国是我们的友邦,我们希望友好解决。因此,我们愿意先作准备,如能事先防止纠葛,岂不比纠葛发生以后再设法补救更妥当。我们不愿经由曾侯或北京英使馆探询意见,怕前者会造成困难,而后者会造成外交上的疏隔。请由私人方面先探明缅甸究竟有何过失,英国愿取得什么赔偿,以后如有必要,我们再正式解决。”据赫德称,王爷的神情和语气十分平和,再三着重地说英国是我们的友邦。在现阶段中,最好不经过官方,先由我私人途径安排解决。我相信可以取得友好谅解。在此以后再由官方正式进行。我已将此电告知英使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这本书终于完成了,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似乎是一本主要由赫德本人的文字组合成的传记,但我“摘录”赫德文字所用去的时间远远大于我自己写作同样字数文字所需的时间。 我忽然想到摄影艺术。摄影家并没有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东西来,他只不过是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有意思的画面,用照相机把那精彩的一瞬定格下来,就变成了艺术。艺术是发现,是对生活的取舍。这本书的样式,能不能称作摄影体文学呢? 我当然要感谢陈霞飞先生领导的翻译班子以及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中国海关密档》,给我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来源。在本书写作中我参考的主要著作还有:(英)魏尔特著《赫德与中国海关》,王宏斌著《赫德爵士传》,(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美)汪荣祖著《走向世界的挫折》,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李文海、匡继先编著《世纪噩梦》,(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和《上海海关志》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孤独的外来者 PDF格式下载



作品史料翔实、文笔沉稳,作者必定做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但对读者而言,可能显得过于平淡甚至乏味,更多的是如实的叙述,当然这是一般纪实文学的特点吧.
其实赫德本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舞台是很吸引人,赫德不远千里来到远东当然是因为一份不可夺得的美差,作为职业海关官员,他恪守职责,为了打好这份工,也称得上殚精竭虑,虽然他只是一个来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外国人.也许我们当代人应该平心静气把这个英国人尊为“老师”、“国际友人”或某行业的“开山鼻祖”....


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