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末那皈依

钱文忠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钱文忠  

页数:

198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认识文忠已经十五六年了,当时他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青年学生,是季羡林先生很是看重的弟子。一谈之下,就感到这个年轻人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博闻强记,知识面之广,很是令人吃惊。当时很为先生庆幸,终于获此理想之传人!私心认定文忠一定能在先生的培育下,领军于中国新一代杰出学者。  不想世事多变,虽经我们多方奔走努力,文忠毕业后仍然未能留在北大继续他的研究,如此人才流失,令人痛心疾首,无疑是北大的一大损失!此后,文忠流落京沪,连登记一纸平民户口亦数年而不可得!1999年,我去香港教书,无意中读到1999年7月的《香港书评》,一则大标题赫然在目,是“中国学术界的希望——《瓦釜集》及其作者钱文忠”!文章对文忠的学思历程作了简要介绍,最后说,很多人以为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中国学术界后继无人,而今,“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  1990年,文忠离开北大后,我们仍常有往来。因他梵文造诣颇深,我在讲佛经有疑难时常向他请教。今年9月由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我虽在病中,但这个会必得参加。主持人临时让我讲几句话,由于我全无准备,一时不知讲什么好。我未曾直接上过季先生的课,但一向视先生为我最敬重的老师。要讲先生的为人、为学,也许几天也说不完,突然想到孔子总结他自己为人、为学的两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用这两句话来概括先生也是很恰当的。在谈到先生的“诲人不倦”时,我提到新任命的“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认为文忠的古今中外学术和多种语言基础都有条件足以步先生之后尘,使先生的为人、为学都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近日粗读文忠的《末那皈依》更感到我以上的信心和期待不会错!  “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如果历史不是先有“构架”,后找事实“填充”,而是从事实碎片出发,汇集为历史洪流,那么,文忠书中极为宝贵的历史片段就是建立历史大厦的砖瓦木石。清末以来,由于西学的输入,中国学术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总结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学术的发展无疑对中国学术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忠的文集定名为“末那皈依”可能即有此意。这本文集对清末以来的众多学者进行了个案研究,不仅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而且自内而外,对他们的心态思绪、为人风范都作了他人力所未逮的历史分析和情感分析,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百年来,我们已有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有钱穆的同名著作,这对我们研究清初至民国初年的学术史很有帮助,但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清末以至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特别是百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翻译、介绍、研究西方学术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与此同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有了不可忽视的新进展;又加以近日新出土文献之丰富,及对其研究的重大成就,也许,可以说我们已经到了可以撰写一部《中国百余年学术史》的时候。这将会大大推动我国当今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我们得以从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20世纪传人的西方学术文化“照着讲”的阶段,进入以创新、开拓为本的“接着讲”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学术文化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阶段。我认为文忠将是撰写《中国百余年学术史》的最佳人选之一。我们期待着能早日看到他为总结中国百余年学术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内容概要

  “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  本书作者钱文忠是季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无锡钱家的后人。本书稿为作者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以季羡林、王元化、钢和泰等学术大师及钱刚、李铮等中年学者为线索,以生动的文笔、饱含的热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简史。书中既有对季羡林、王元化、黄侃等大师的评述、肯定,也有对沈曾植这样有争议的人物的重新重治,还有对陈三立、赵元任、郑振铎、周一良等先生的侧面描写,极大地丰富了这些学界前辈的形象。

作者简介

  钱文忠,生于1966年,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书籍目录

序一生为东方文化招魂——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评述“必须有心的光明”——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评述牛岛鲇子女史井上大卫教授回归巴别塔之前冥顽与愚痴沈曾植其人其学神州袖手人陈三立男爵及其幻想:纪念钢和泰侠儒经师黄季刚书信里的陈寅恪风住尘香花已尽——韦莲司·胡适·杨联陞赵元任的笑与哭江流世变心难转——吴宓先生的伟大悲剧郑振铎与战乱中的文献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红与黑——从周一良先生《毕竟是书生》看现代中国知识人的历程“毕竟是书生”——纪念周一良先生忆丹枫先生娑罗耆宿朱西邨一位没有著作的学者与作家——纪念李铮先生呕备心史随人去:送钱钢兄远行附录一 《瓦釜集》后记附录二 无用之物方有大用附录三 钱文忠:国学不是国产“心灵鸡汤”后记

章节摘录

  清园先生受母亲及母系亲属影响较深。先生母系亲属几乎都是当时的新  知识分子。外祖父桂美鹏先生,字抟九,是沙市圣公会首任中国会长,负责  长江一带的传教工作。1885年,创建沙市第一所分班授课的新式学校,即美  鹏学堂(现改为新沙路小学)。抟九先生旧学湛深,同时又对西方存在着朦胧  的向往,希望中国走西方富强之路。老先生虽然在先生出生前即已逝世,但  是先生听母亲讲述得最多的就是外祖父,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祖母江  太夫人性情慈祥,在先生幼年时,经常带先生听戏,先生对京剧的爱好即植  根于此。母亲桂月华(1887—1986),年轻时曾从一位北欧传教士学医,后入  上海圣玛丽女校。通英语,对文学有浓厚兴趣,记忆力极好,能背诵古代诗  词及清代闺阁诗人所作弹词,经常吟唱弹词哄先生入睡。国学也有根柢,常  助维周先生润色中文函牍。舅舅桂质庭、四姨桂质良,先后均以第一名考取  清华留美学堂,赴美攻读。这样的情况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桂质庭获耶鲁  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生前是武汉大学教授。桂质良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医学博士学位,后嫁闻一多堂哥一传,在圣约翰大学教授医学,同时自行开  业。与清园先生最亲近的三姨母桂德华也曾留学英国及欧洲其他地方,酷爱  文学,后任圣约翰大学教授,讲授外国文学。  先生未满周岁即随母亲由武昌至北京和父亲团聚,全家定居清华园南院  ,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为邻。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均在20年代落成,  先生在清华园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与赵元任先生女公子如兰、熊秉明  等相友善。罗家伦接管清华大学后,维周先生与罗抵牾,愤而辞职,转赴东  北大学任教。虽然全家在此时已经搬出清华园,先生却仍然寄居在清华西院  六姨母家,就读于清华附小成志小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子惟文忠,英年岐嶷,苦读不倦。开电灯以继晷,恒通霄以达旦。中西  兼通,古今同娴。刮垢磨光,探幽钩玄。手不停披,梵书佛典。张皇妙谛于  字罩,犀照真理于行间。故多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士林中多有知之者。  ——季羡林  “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  ,首浩瀚红尘。立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  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  ——汤一介  相交既久,慢慢知道他不仅对欧洲汉学研究有所窥察,而且对中国经史  典籍、近代学术史也有不俗的理解,其文章引经据典,写来通畅惬意,见赏  于周一良、王水兴、汤一介、庞朴诸先生。  ——王守常


编辑推荐

  《末那皈依》“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末那皈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