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26~1945良友散文

程德培,郜元宝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程德培,郜元宝  

页数:

34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大陆地区长达二十年的历史中,《良友》经历了从初期迎合国民党政府到后来积极参与抗战同情左翼的过程,但《良友》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民间刊物,政治色彩的转变不过是当时一般民间刊物所共有的一副时髦面具,其真实面貌则比较中庸平实,这只要看它二十的基本不变的栏目设计就可以知道。《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当然,采访中共著名人士和八路军高级将、报道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等,也表现了一定的左翼立场,不过这在当时也还是一种时尚,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现实的政治倾向。

书籍目录

郜元宝 编者序凤子 雨的倾诉郎毓秀 比京学歌记西 谛 略谭中国之彩色版画陆小曼 泰戈尔在我家郑振铎 谭中国的版画阿 英 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靳 以 忆上海郎静山 漫谈摄影元 洁 “春之都”的昆明予 且 予且随笔芦 焚 生命的灯张沅恒 北碚之行陈约克 去延安途中巴 金 在广州的最后一晚严 速 我所知道的新四军赵家璧 “良友”十四年潘汉年 对日抗战中的第八路军赋 基 结婚的悲剧菲 子 病魔处处石万里 无锡泥人张若谷 上海的湖心亭面面观袁 殊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卫咏诚 伦敦”宝川夫人”观演记梁得所 山居闲感翟关亮 与卓别林半日游柯 灵 信茅 盾 证券交易所可 其 苏彝士运河郁达夫 上海的茶楼董纯才 螳螂的悲剧王瑞纕 暹罗杂记穆木天 弄堂……

章节摘录

  巴黎的咖啡店,多如牛毛,一条小小的街三家接连着,喝杯咖啡或酒,可由你坐很久的以有许多学生们简直整日坐在那里工作,并有道上来往的{亍人,我奇怪他们如此空闲的坐过一天,什么也不做,勤俭的却又特别的勤俭,晚间十二时的巴黎,正似白天一样,行人多极,在那儿,他们以每天二十四小时计算,所以下午一时,都说十三时。  在巴黎耽搁的三日中,正遇着是法国博览会,可惜时间不够,只去了两次,不能看全,因那时已十月中旬,各校都已开学,我急着赶往比国进学校,法国的博览会中,各国都参加展览,唯有我国,独付缺如,我等在巴黎又去参观蜡人馆,那是很有趣的,一进门就有哈哈镜,使我们大笑,那些蜡人,惟妙惟肖,都排坐在橱窗内,有电影明星,有当代伟人在厅堂沙发上,有蜡人坐着看报,大家都以为是真人,这蜡人馆并没有窗可以透进天然光线,全是用灯光照着,所以有些阴沉沉的气象,假如一个人单独在里面,真有点害怕。到了里面一间,我正对着橱窗细看,旁边却也有一个较高的女子,在我前边侧着身看,一直没有移动。我走近她身边细看是,才知她也是个蜡人。  伦敦“宝川夫人”观演记  最近凡是到过伦敦的人,莫不看过“宝川夫人”一剧。谈到“宝川夫人”的,则莫不知有熊式一君。熊君以译“宝川夫人”而得名。此剧震动了整个欧洲剧坛,其魔力可想而知矣。  “宝川夫人”是从京剧“红鬃烈马”一剧中译成,取名“宝川夫人”IadYPreciousStream大概好像名剧“蝴蝶夫人”一样。容易使欧美人明白同记忆。我是今年四月间在伦敦看过该剧,看了后觉得很有一记的价值,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眼中看外国人扮演中国戏所发生的兴趣同感想,想读者也是乐于要知道的。  熊君是一九三二年冬到伦敦,一九三:三年写王宝川,花六周的工夫写完,一九三四年六月在伦敦Methneu书局出版,十一月廿八日在伦敦国民小剧院开演的。今年三月廿八日为第五百次。四月十三日迁到莎服耶Savoy大剧院,现在已演到六百次,要算是伦敦现在演得最长的戏,每场必满座,至今不衰,可见该剧叫座之力。去年十月熊君亲赴纽约导演此剧,今年一月  廿七日在纽约百老汇布斯剧院开幕,也哄动了整个纽约。现在已演到一百余次,听说成绩要比伦敦好,因为纽约的行头是由上海梅兰芳代做寄出的。爱尔兰,荷兰,瑞士,比利时各国都在去年演过此剧,现在德国,法国,奥国,亦在筹备开演。  该剧共分为五幕:第一幕,王丞相约家人赏雪,宝川慧眼识英雄。第二幕,宝川抛绣球招亲,可贵接球成良缘。第二幕,下贵投军,工母探窑。第四幕,西凉平贵得志,回窑戏宝川。第五幕,团圆。每演一幕之前,由人将剧情大意宣读,使观众易于明白。戏台的布置,全无布景。因为中国戏内容过于复杂,在一幕之中,忽而为客堂,忽而为山野,忽而为寒窑。中国戏过于抽象,完全以动作代表其行为,此为与西剧大不同之点。例如进窑时则低首屈膝而入,全以台步表示之。骑马只手拿马鞭高扬而不见马,开关门也完全以手作式。再如薛平贵回国出关(西凉关)入关中国关时,只是一个布城门来代表,不过方向不同而已。这都是表示中国人的聪明处,外国人看中国戏无怪乎感觉得非常有趣。如果是看不惯的真的有点莫明其妙。据云当伦敦练习排演此剧时,演员的台步学了三四礼拜还是无法可教,因为他们生来就没有中国舞台印象,当然很难学中国演员的步法,与其不伦不类,所以还是采用普通迈步较安。现在看花旦的走法,就会使我想起国内的花旦,可见她能学到这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综观全剧的结构,到还不错。不过我觉得分幕分得太多了。因此时间也花得多。四幕最合式,若第一幕,全家一字儿坐着赏雪,仅仅是谈天,说话多动作少,未龟过干平淡-第二.二。四幕都很不错。第五幕,照中国的剧情西凉公主原本是嫁给平贵的,但平贵早已娶了王宝川,不是变了重婚吗?恐于西俗—上说不过去。于是硬把西凉公主请出一位天使来引渡她成仙未免过于牵强。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来修改此段,那是最好没有了。否则我还是赞成保存原有剧情,因为一夫多妻制,中国以前是有的,而外国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也用不着我们去掩饰。  关于演员的批评:当以饰王宝川的为最佳,表演工夫也很逼真,其次要算是魏虎了,扮搽得魏虎一脸白粉,满脸奸像,好似曹操一样。王丞相虽然很卖力,有些地方未免过火,最可笑的,唇上挂的大须子,有时因说话不方便,竟把须子拉到下颔,将口露出来,引得哄场大笑。扮薛平贵的我觉他演来太过生硬点,其他配角如王母等都很不错,无疵可说。  “宝川夫人”一剧为什么能哄动一时?大概是因为外国戏剧大都是大同小异的,换换这新鲜口味,所以得人欢迎,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旧道德观念上,英国人素重保守,自欧战以  后,男女的恋爱太自由,朝秦暮楚,毫无贞操观念。于是英国一班守旧的老头子同老太太们,大叹世风日下。王宝川能够十八年之久等候其夫,富贵不能移其志,在欧洲是找不出的。平贵回窑尚调戏其妻,以验其操守,很多老太太仃1看到此地,莫不泪下如雨,手巾都湿透。可知中国旧道德感人的深了。当“宝川夫人”一剧在英开演时,得全英报纸的赞誉,这也为中国文化上争回不少面子,也最少可以挽回一部分外人鄙视的心理,他们由电影中认为中国人都是藏着短刀谋杀人的。  熊式一君还译了西厢记,去年在伦敦出版。熊君预备今秋回国,拟在国内选演员,先在国内公演,然后携全体演员往美、英等国。中国剧用中国演员,当然胜于西方演员,不过西厢的剧情恐怕没“宝川夫人、”一刚来得曲折,将来是否能有“宝川夫人”样的成功收获,就要看导演同编排的手段如何。像熊君这样的肯努力为国家宣传艺术文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溽暑随笔  谈画报  林语书  良友主编为出夏季专号叫我撰文,但夏季这题与我最无缘,因夏季是四季中我所最恨的一季,想写来也未必有什么好话,春秋二季各有所长,冬天愈寒冷愈叫人精神焕发,惟夏季炎热则令人昏昏欲睡,出门既不堪,终日蛰卧屋中亦非办法,故不取也。  我想还是出我自己的题目,说画报。据一般文人及高谈“文学”者看来,总以为画报是“茶余酒后”之消遣小道,难登大雅之堂,正如有高谈文学的人鄙夷幽默一样。此辈眼光如许之高,事非救国则不为,言非高论则不发,本来大学二年级生态度如此,也不足怪,但事实上这班人却常把目前切身关系弄糊涂了,文学弄成廊庙祭品也是这班人所作之孽。你想不是这班急急欲登大雅之堂的道学,何以在旧时中国文学的圈地,小说永远被蔑视遗弃而三国水浒红楼未能收入四库全书呢?  其实画报之未列入“文学”,倒是画报之幸。一登彼辈所谓“大雅之堂”,便要失了生趣,要脱离与吾人最切身关系的种种细小人生问题。在我看来,今日画报比文字刊物接近人生的切身问题,而比文字刊物前进。何以言之?西洋杂志文早已做到(一)通俗,(二)有趣,(三)切近人生问题(如“云之彩色从何而来”,“幸而我未生男儿”等),既有高深题目,亦能写得雅俗共赏,博而能达,浅不伤雅,人人念得下去。中国一般杂志还是文人抄书的玩意,受了道统之遗毒,什么“动向”“检讨”“鸟瞰”“趋势”,一本二百页杂志,无一篇看得下去——我莫能名之,只称他为“不近人情的文字”。这只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文之变相。Addison在十八世纪初办伦敦日报,凡其撰者,篇篇入情,句句入理,时人称为“将哲学由天上搬到人间”。因为他能小中见大,用浅近的话谈出高深的哲理,这是一班大学教授所不能为,而实在是杂志文的正宗本旨。今日为杂志写文者谁肯写得浅不伤雅博而能达呢?其实都是方巾作祟,文人不肯放去空架子而已。推其故,也是中国杂志文尚未演此种笔调.大家为杂志  撰文,还是用贾谊“治安策”的笔调,是写给在上看的,非写给在下看的。吾看画报,反能“通俗”“有趣”“切近人生”,能反映我们衣食居住的生活,反而近情,所以说画报比文字报进步。将来中国教育果普及,工人农人都能看报,文字刊物也非走上这条路不可。  其次,画报已经能相当的弥补中国影片的缺憾。西洋影片有所谓“教育影片”,其内容包  括(1)各地的风光,令人引起爱自然之美,(2)动植物之生活,(3)科学之秘密,(4)实业工业物  料制造之手续等,令人得不少知识。试就中国范围举数例:(1)四川盐井是如何样式,(2)古法造纸造墨之程序如何,(3)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4)。比京胡同生活如何,(5)蒙古之服装风俗如何。这些都是“教育电影”应做而中国影片公司所不敢做或未曾做的事,而这种知识常常被我由看画报得来。影片银幕所不收,曲尸文学所不谈,反而被画报注意到了。这也是我所以说中国画报前进之 理由。  我在等着看中国杂志有这样近情文字的一天,也等着看中国有少抄书本多淡人生的撰稿人。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受这种训练的文人,能把文字看轻一点,材料看重一点,也还没有能写近情的文字的投稿者,所以我还是在荒野嘹望,看画报过瘾。  二十四年,六月卅日晚萆。  消夏回忆  郑伯奇  十五年前的回忆:  那年暑假,我到日本海边的一个小镇去避暑,无意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个敏慧美好的少女,惹起了许多意外的纠纷。暑假还没有完,带着恋爱的创伤,我就向东京跑,想去会几个老朋友解解胸中的苦闷。并且,我在上海同读中学的老同学H君到美国去留学,路过横滨,我也很想借此机会去送他。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26~1945良友散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