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杨伯达说翡翠

杨伯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

杨伯达  

页数:

186  

Tag标签:

无  

前言

  笔者为何要研究翡翠玉文化的流传问题?这有一个认识过程。举凡研究古代玉器的专家、学者,很容易专注于和田玉,不考虑其他地方产出的玉料,亦无须考虑翡翠。另外,在客观上也有一种现象降低或淡化了人们研究翡翠的兴趣和愿望,这就是古代学者很少谈及翡翠,留下的资料甚少,这增加了研究翡翠玉文化流传的难度。还有一种情况是翡翠商人和收藏家不关心、不讲究翡翠历史,甚至不惜破坏旧翡翠改造为新商品投入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所以,到现在翡翠史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无人问津,很难找到研究翡翠史的专家、学者。  笔者之所以要研究翡翠玉文化传播历史的原因,就是因为翡翠传播研究进展不畅而又不能  回避。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就是机遇问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把我引入翡翠史研究工作的门槛。  1999年,中国宝玉石协会副秘书长孙凤民先生以及文孟祥先生等与企业家合作编辑出版一本综合性的中国翡翠专著,由各界学者、专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编委会,确定由本人负责翡翠史的撰稿任务,列为全书第一章 。会后做了搜集资料与实物的准备,并于7月4日由文孟祥先生陪同特赴云南龙陵县考察史前硬玉斧的出土情况及其真实属性。在龙陵县文管所所长杨兴卫的协助下,将四件玉斧带到云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进行显微拉曼光谱检验,确定为蓝晶石[Al2(siO4)O],不是翡翠。之后,去云南省博物馆,在保管部邢毅主任和王丽明的支持下,观看滇王墓出土玉器,并请“中国云南进出口珠宝玉石检测鉴定中心”进行无损伤检测。此后,完成所有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按照笔者的理解撰成《翡翠传播的文化背景及其社会意义》一文(2000年3月18日脱稿)。此文是本人研究翡翠玉文化传播的阶段性的整合性成果。笔者在搜寻有关古翡翠的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资料时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是一片空白,汉至明资料均极贫乏,虽可连缀,略成体系,但不足以作为释考研究之有力证据。清代内廷翡翠的史料(如档案与藏品)尚较丰富,可补翡翠传播历史研究的阙佚,而这一任务只有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方可胜任,并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笔者曾系统查阅《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贡档》等档案,凡以为可用者均加摘录,累计数千条。于是抽查笔录,阅览已公开发表的清代翡翠藏品,经整理研究,撰一短文《清宫旧藏翡翠器简述》,由《故宫博物院院刊》于2000年6期率先发表,这是笔者研究翡翠文化传播历史过程中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故宫翡翠藏品的关注。嗣后,在观望等待翡翠专著合作出版的过程中,为了引起学术界和翡翠收藏家对翡翠史的兴趣,先将此稿中的文献考证部分略加调整,以《从文献记载考察翡翠在中国的流传》为题,提前交《故宫博物院院刊》,于2002年第2期刊出,这是本人研究翡翠在国内流传经过的首篇专文。  不知何故,集体编写翡翠专著并公开出版的原订计划一直未能落实,随后便杳无音信,不  了了之,时隔三年,仍无下文。2003年:,故宫博物院筹组《故宫学刊》,便将沉睡了三年的长稿交与《学刊》编辑部,于2004年正式发表,公诸于世,为翡翠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缅甸翡翠在国内传播交流的历程,以及最终组成玉、翠两种玉材为主体的互为碰撞交织的、富有特色的双轨制玉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完美形式。上述i文发表后时有新资料发现,对已有资料也有了新的理解。为普及翡翠传播的历史知识,须将文献与实物再次进行整合研究,依据新发现的资料经分析提出新的解释。

内容概要

翡翠是玉石中最珍稀、最昂贵的品种,堪称“玉石之冠”。但囿于认识不足,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翡翠的资料甚少,对今人来说,实为一大憾事。 靡声海内外的玉器专家、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首次将翡翠置于玉文化背景之下,探讨其传播与流变,垦荒草创,厥功甚伟。本书内容翔实,观点明确,深入浅出,是翡翠鉴赏与投资的权威力作。

作者简介

杨伯达,男,1927年生于辽宁旅顺,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观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会长、中国宝玉石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翡翠传播的文化背景及其社会意义 一 翡翠传播的玉文化背景 二 有关翡翠的文献考析 三 翡翠溯源的实物验证 四 文献、实物的综合论证 五 翡翠迅速传播的基本动力 六 翡翠审美的历史必然 七 中国玉文化翠文化的崇高地位 八 建立翡翠美学理论是当务之急第二篇 “大禹治水”’与“岱岳奇观”——古今国宝的启示 一 玉材 二 设计 三 琢碾 四 艺术特色第三篇 世纪中国翡翠四宝 一 翡翠首次登上国宝圣坛 二 国家翡翠四宝工程的启动 三 一号料——“岱岳奇观”山子 四 二号料——“含香聚瑞”香熏 五 三号料——“群芳揽胜”花篮 六 四号料——“四海腾欢”插屏 第四篇 翡翠玉文化流传两千年 一 汉一南朝文献中的玉类翡翠 二 宋代翡翠已与皇家玉坛接轨 三 元明两代勐拱翡翠向北挺进 四 清代翡翠普及全国,身价倍涨 五 近现代民玉中的翡翠 附录 翡翠价值实物例证

章节摘录

  第一篇 翡翠传播的文化背景及其社会意义  翡翠本为鸟名(图1)。《说文》释翡为“赤羽雀也”,翠为“青羽雀也”,均出郁林(今之广西)。《异物志》释: “翠鸟形如燕,赤而雄日翡,青而雌日翠。”其实翡翠鸟类并非仅产于广西等西南地区,江淮之地亦出之。其羽毛中的红、绿二色极为艳丽,远古即用其作饰物,王室、朝廷取于江南、越南等地。民间亦用其作装饰,渐趋发展成专业化行业,用翠毛粘在片状物上以作饰品的工艺谓之“点翠”,大致唐宋古籍已有记述。此前,早于唐宋,还以翡翠比喻绿色或红色的石头,因美若翡翠,故以翡翠鸟名借之为石名,几经流传遂成了产于今缅甸的辉石玉的专名和美称(图2)。时至今日,只要一说翡翠,大家都公认是缅甸绿玉。这种认同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最早借用翡翠鸟名定名矿物的是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据我国第一代地质矿物学者章鸿钊《石雅》考证,两赋的“翡翠”应为今缅甸所产辉石类矿物①。


编辑推荐

  《杨伯达说翡翠》图文并茂,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流畅,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家之作,带您走进神秘的翡翠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杨伯达说翡翠 PDF格式下载



《杨伯达说翡翠》,对翡翠的历史有全面的认识,对翡翠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


杨伯达说翡翠很到位。


很不错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对鉴定有一定帮助。


这是玉界泰斗写得书,值得一看!


泰斗级人物写的书一定要买


给一个珠宝专业老师买的书,她很喜欢


印刷效果很好,沉沉的,图片也比较多。对于想学习翡翠的人来说会有帮助的。


想看看大家之作,有真本领。建议有兴趣鉴赏玉器的朋友


这本书不错,因为工作关系买的,有些对于玉文化的知识,对我来说很实用


书不错,印刷也精美,就是有点小贵,薄薄的一本原价近80元,是普通同厚度书的四倍价格啊。。。


冲着杨伯达买的,还以为会读到什么关于翡翠文化的新见解,结果很失望,把玉文化拿来又说了一小便,没多大意思,还这么贵。


说得都是老的一套,对现实翡翠帮助不大,不实用


对我来说,有点太专业了,艺术性和理论的多,实践的少。


满怀希望买了书,结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问题我不知道他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谁,如果不确定那么就不要写出来。出书的目的就是给我们解答问题,现在变成了大家共同探讨,所以我强烈不建议购买此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