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咖啡馆里看欧洲

余泽民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余泽民  

页数:

226  

Tag标签:

无  

前言

  咖啡:生理功能与文化影响 我们中国人最早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作“加非”的饮品的人士,当数 第一批外交官、出国游历的学者和留学生。不仅如此,他们还知道外国人 喜饮一种带苦涩味道会泛泡沫的“比尔酒”(Beer)。有关这方面的趣闻逸 事,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岳麓书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叫作《走向世界》的 丛书,收录了那些知名的早期外交官和学者的笔记和日记,这些文献在近 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让中国人真正了解咖啡和啤酒 的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的,则是从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 —1928)和中国早期化学家栾学谦合作翻译的取名《化学卫生论))的近代科 学启蒙著作开始的。该书最早连载在中国第一家中文科普刊物《格致汇编 》上,连载的时间在1876—1881年问,以后又有好几种单行本问世。此书 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谭嗣同、孙中山、鲁迅 等都是受其影响的著名人物。以主译者傅兰雅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在向 封闭的中国传播科学和民主思想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另一位译者 栾学谦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得不很多,只知道他是山东胶东地区人,毕 业于山东登州文会馆(是后来的齐鲁大学的前身之一),后来在上海结识傅 兰雅,并且成为傅兰雅译书事业中众多华人合作者之一。 《化学卫生论》的英文原著名为The Chemistry of CommonLife,按现 代翻译习惯,译为“生命化学”更好。该书是英国化学家Jotreston(当时 中译名为真司腾)于1850年所著,1854年又由英国另一位化学家G.H.Lewes( 当时中译名罗以司)所修订。其主要内容是阐述生命现象和化学科学的关系 。是生物化学和近代营养学的早期著作,所述的也是近代科学的早期见解 ,新陈代谢和自然界的物料平衡观点非常突出,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思维 中所没有的。该书第十五章说,“人身所需物料自简至繁可分三层而论, 文教愈兴,则人所需物料愈多而愈繁也。”这三层便是“必备养身之食物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营养物质;消愁解闷之食物,即酒类;寻求刺激之 物,即如烟草、槟榔乃至大麻、鸦片等。其实这三个层次中的第三层,就 是今天所说的毒品,只不过对其中的烟草和槟榔,没有作毒品界定。而该 书的第七、八、九三章,分别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作详细的讨论,看来 是把它们当作第二个层次的饮品。当时即已知晓这些饮品中的能够“感动 脑浆”的成分都是含氮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我们今天称为咖啡因的一类化 合物。现代化学已确认,人们习称的咖啡因往往泛指咖啡碱、茶碱、可可 碱等嘌呤族生物碱,它们的化学结构略有区别,但都有兴奋神经、增进食 欲助消化、利尿和成瘾性等四种生理功能,这几乎也是多数生物碱共同具 有的生理功能(包括烟碱即尼古丁、罂粟碱即鸦片等)。兴奋神经的作用使 人们对它们趋之若鹜,而成瘾性便是产生依赖性嗜好的最准确的概括。只 不过它们各自所有的这些生理功能有程度上的差别,根据对人体损益程度 ,将它们分为嗜好性食品、有害健康的嗜好品和毒品三个种类。茶叶、咖 啡和可可等含嘌呤碱的饮料、糖果和食品(如巧克力)都属于嗜好性食品, 对人体益大于害;烟草制品便是有害健康的嗜好品,对人体害大于益;而 鸦片、古柯、大麻等便是对人体有害无益的毒品。据此,我们可以对这些 能够“感动脑浆”的天然植物,作合乎理性的选择。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对于咖啡和可可,向来视为洋 饮料,解放以前,接触它们的都是“上流社会”以及相关的知识界,所以 在文化学上还谈不上有什么影响。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 对咖啡(包括可可)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尤其是雀巢公司的那一句 深入人心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影响的确很大,咖啡在中国人的饮食消 费中,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在大中城市,咖啡馆已成餐饮行业的一个门类 ,而且像“星巴克”这样的时尚企业,也已经登陆中国。可以预期,源自 欧洲的咖啡文化,必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然而,中国的茶馆依然是舶来品 咖啡馆的劲敌。 本人嗜茶,对咖啡只是偶尔为之,因此对西方的咖啡文化并无深切体 会。由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向小佳小姐的关照,有幸先睹余泽民先生的《咖 啡馆里看欧洲》。余先生以生动的语言,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语法,在咖啡 馆这个市俗的平台上,展现了欧洲大陆的风俗人情;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 故事和文化人的趣事,凸显了咖啡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功能。它不仅 激发了欧洲文化人的创作冲动,丰富了许多有情人的爱恨情仇,甚至连英 国的工业革命、导致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英国皇家学会、震撼世界的法国 大革命……都和咖啡馆有不解之缘。读这本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 一千五百多年前,埃塞俄比亚克法省(Keffa或Kaffa)那个发现山羊吃了牧 场上的小红豆(咖啡豆)以后便兴奋不已的牧民所万万想不到的,也是当代 绝大多数喝咖啡的人所没有想到的——原来咖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这本书不可不读。 用“咖啡馆里看欧洲”的视角,打量我们中国的茶馆文化,老舍先生 笔下的“茶馆”的确多了点深沉,缺少点开放。封建或半封建的茶馆不敌 资本主义的咖啡馆,造成我们国家科学和民主意识的淡薄,尽管茶和咖啡 的生理功能相似,但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迥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向小姐嘱咐我为《咖啡馆里看欧洲》一书作序,实不敢当。因此只能 将咖啡文化在中国的源流作如上介绍,同时发表一通个人的感慨。希望有 朝一日,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得主,能在咖啡馆或茶馆 里诞生,成为“洋为中用”的一大亮点。 季鸿昆,男,1951年生,江苏阜宁人。原为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 授,后调任江苏商专中国烹饪系(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系主任兼江苏 省烹饪研究所所长,1994年退休。现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饮 食文化研究》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著有《烹饪技术科学原理》等,主编《 烹饪化学》、《烹饪工艺学》等。

内容概要

  在欧洲,家与办公室之外,咖啡馆算得上是人们的第三大存在领地。  人们通常在这里散心、交际,除此之外,咖啡馆里还发生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知甚少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展现出别样的风景。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展示它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传播与发展;文化名人与咖啡馆的传奇故事;欧洲各国各地咖啡馆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著名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时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等等。此外,适当引申介绍了一些咖啡知识,以及相关的欧洲著名历史文化名胜等内容。咖啡馆如一个小小的舞台,一直上演着欧洲大世界的人情世态与历史风云。从咖啡馆之门进入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路径。  作者工笔描画了各种咖啡馆的形象、气息,语言精美,栩栩如生;娓娓展开它们的故事,复活历史,摄录现场,引人人胜。从时、空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结构独具匠心。灵光一现的感悟与思考如散珠碎玉,很多都是意蕴深刻的话题,值得人深长思之。情感如涓涓细流贯通始终,使知识与故事都活了起来。  一本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化书,一本见性情、有精神含量的知识读物:或许能这样概括本书的特别之处。

作者简介

余泽民,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1991年赴匈牙利工作。旅居国外期间,当过诊所医生、插图画家、大学老师、报社主编、翻译、家教、导游、演员,甚至果农蒜农等。游历欧洲列国,体味生活,笔耕不辍。现定居匈牙利布达佩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匈牙利记者协会会员。 编剧并出演实验电影《有一个中国人》(该片参加了1997年匈牙利影展)。与匈牙利汉学家合译《道德经》、《易经》。翻译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和《船夫日记》等作品。著有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等。

书籍目录

序一 咖啡之旅周序二 现代社会的摇篮序三 咖啡:生理功能与文化影响第一章 我的咖啡馆初夜第二章 蓝瓶子里的黑水第三章 土耳其咖啡与咖啡的性倾向第四章 弗罗里安的情种们第五章 咖啡杯里的互联网第六章 咖啡与美酒的战争第七章 美好生活的第十一分之一第八章 离上帝最近的咖啡党人第九章 “咖啡图书馆”老板的心理素质第十章 不能不说的左岸咖啡第十一章 一切都从咖啡桌开始第十二章 外国人占领的罗马咖啡馆第十三章 从罗马喝到佛罗伦萨第十四章 维也纳人的咖啡天赋第十五章 几度兴衰的帝国咖啡第十六章 布达佩斯的咖啡岁月第十七章 鸡尾酒样的现代咖啡后记 一个嗜咖啡馆癖的真面告白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走近欧洲的咖啡之旅 文:周晓枫 充足日照,火山土壤,全球主要的咖啡产地集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咖啡是有着热带性格的饮料,它秘密推进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让人变得分外清醒。深夜书房中的写作,是咖啡给我灵感;高速路上的驾驶,是咖啡给我安全。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这句话现在看来,似乎很有问题。在当代社会,大脑比身体更为重要。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人类已经离不开咖啡因。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有句名言:数学家就是把咖啡变成数学公式的机器。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需要喝无数杯咖啡才不至于在工作的时候数错小数点。 咖啡之于整个欧洲,如同茶之于中国,是点滴渗透在身心和文化里的东西。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米饭和面包,戏曲和歌剧,当然还有茶和咖啡,它们交互作用,搭建我们中西合璧的生活。 对我来说,咖啡非常特殊,它给生活带来具体影响。一是决定了我地理意义上的居住环境,二是决定了我心理意义上的创作环境。 先说居住,这牵扯到一句“过气”的时髦用语。“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此名言普及面甚众,老套得我不好意思引用,其实倒精到,描述出这种魔力液体无时无刻的征服。当初买房,我迷恋的竟然是小区的广告册页。小区的包装策略相当奏效:从大的方面说,夺得当年中国广告业界的唯一金奖;从小的方面说,在没有现房和仔细衡量的情况下,我迅速决心栖居此处,并为此背负沉重房贷。那时我还没有咖啡成瘾,但未来,已经被描述中袅袅弥香的咖啡所修改。那间只有几个座位还称不上咖啡馆的咖啡馆,几乎在小区必经路口,所以只要你出门,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再说创作。我混迹江湖的网名就叫咖啡,因为迷恋它不可拆分的双音节,迷恋它的苦香。作为偶尔的写作者,我的状态的确业余。我太需要安全感,毫无冒险精神,对可能损及健康或名誉的东西警惕有加。如何安全又体面地调动激情?我的办法接近药物疗法:喝咖啡。 记得阅读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时,我所体会的震撼——那么多的奇迹和悲剧,都在咖啡馆里诞生和熄灭。咖啡馆,变成了尘世版的教堂,有着某种除却终极之外的寄托。最远的炮火和最近的啜泣都能让托盘上的咖啡微微振荡。猜测咖啡馆里那些脸:那些居民和过客,那些满怀期待的和历经沧桑的,那些优柔寡断的和快意恩仇的…… 第一次看到余泽民的名字,是在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伊姆莱·凯尔泰斯的中文译本上。虽然不懂匈牙利文,但我依然相信他是最出色的匈语翻译——只不过那时我误以为他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后来经白描老师推荐,我阅读他的小说,并有幸作为责任编辑在《十月》上重点推介。我震撼,十余年漂泊的他在几乎没有读者的情况下写了几百万字。这些文字不是谋取功名的工具和手段,它们是孤独时制造给自己的回音,是彻寒时独自搓手的暖意。 余泽民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医学系的毕业生,转而攻读艺术心理硕士,尝试过医生、大学讲师、插图画家、翻译、作家、导游、厨师、果农、演员等多种职业。1991年,这个心怀屠龙之志的少年踏上穿越欧亚大陆的列车。 许多旅行者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记,不忘嫁接资料支撑台面──那种知识汇编的书籍存在很大缺憾,原本再丰富的素材在他们笔下也阻隔着什么,难以带给读者安慰或触痛,浮光掠影之后终归无痕。而余泽民始终是个心理意义的流浪者,这意味着,正是因为没有归宿他把所有正在经过的此刻都当做可能的家来看待和珍惜。专家带有炫耀感的侃侃而谈我们耳熟能详,但从《从咖啡馆里看欧洲》里,我们倾听到的却是另外的声音……一个敏感、倔强而怀有深情的流浪者才能这样写作,即使面对的是已经冷却的史料,他也无法克制个人经验的强烈带入感。 追随一本手侧的书,让我们从咖啡馆里看欧洲……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就像玛莉莲·梦露香肩上羽毛披肩的气息一样无法形容。一间厅堂紧连另一间厅堂,之间的屋门敞开着,一面接一面的墙上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王子、美女和芳香依旧的花环,色调温馨,古朴浪漫,历久弥新。椭圆形、四方形的大理石桌一直延伸到店外的拱廊,店内点缀着堂皇的石柱。这儿有一间敞亮的厅堂,就像人的左心室,不断注入美艳的血液,并不断提醒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注意休息。咖啡和饮料格外昂贵,使得人们不得不用肃穆的虔诚细心品尝。只要你坐一会儿,你就会明白这里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魔力??惬意地坐在世间万物万事之上。 ——奥地利作家卡布列尔·巴瑞利(GabrieI Barylli)描述威尼斯弗罗里安咖啡馆


编辑推荐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的展示了它的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他的发展里程,欧洲各国各地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从咖啡馆走进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途径。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咖啡馆里看欧洲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花时间细细品的书,绝不是你翻几页就能看进去的书,随着作者的描述,一副欧洲咖啡馆仿佛就慢慢显在人的眼前一样。让你不知不觉沉在咖啡的世界,好像能闻到那种咖啡的香味,我很少喝咖啡的,也因为少喝,所以一喝就睡不好觉,所以我对它是敬而远之的。但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那种感觉。


从文化的角度看咖啡和咖啡馆,插图搭配也有增色作用


老余这本书很是喜欢~欧洲咖啡馆300多年的历史,像是亲身经历般的体验,激动人心呐~~咖啡馆里孕育了文学艺术甚至科学,这是一种真实的文化积淀。当你读到三分之一时会发现,从前的被国内所谓“咖啡馆”所灌输的概念都要重新洗牌!最后:发现老余是个很耐看的人~~哈哈哈


近来每天看这本书,讲的很细腻,欧洲变革历史,名人轶事,咖啡的传奇,很难的很不错,很人文、很八卦,呵呵,文字很像笔者的长相,豁达细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看到他的书,我还会买:)


像是老朋友跟你诉说他的欧洲咖啡馆游历经过


正在看,感觉确实和介绍的一样,给了读者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咖啡在欧洲的历史和作用。觉得是一本既让人了解咖啡又了解欧洲的好书~推荐


这本书很有意思,用游记还有通过咖啡来看欧洲,让你的咖啡知识迅速增长,而且又不知不觉的了解了欧洲的一些人文知识,总之算是很不错的书了!


买本书的原因如下:
它,是我借阅的书籍之一
公车上,成了我最爱的读物
文字上,作者的亲身体会却不会让人厌倦
知识上,跟着作者从咖啡里学你不到的知识
旅游上,跟着作者的认知在心里画地图

于是,产生强烈拥有他的感觉
于是,**当找到了这本书

恩,是本好书,至少是喜欢读书的人心里的好书。
强烈推荐。


在咖啡中游弋着一股文化、艺术、政治的浓郁芳香,细味品尝!


看了很多关于咖啡的书籍,但都不是很满意,就这本,就这本,看的真TMD的过瘾。


送朋友了一本,自己又买了一本,很喜欢作者的文字,挺有思想的却不枯燥,很耐读,嘿嘿,反正挺喜欢的 呵呵


作者的文笔很简朴,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能表达到你的心里去,这才是好作家的风格,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种简朴的文字了。


料很足,难得这么认认真真生活和品味的人,能耐心记下这样的文字,供我们分享,谢谢!


很喜欢的书,买到手,品质不错~


收到的时候很惊奇,昨天晚上才拍的,今天中午就到了,真的是好快好快好快啊!这本书封面感觉有点脏,但是不影响书的质量,略微翻了一下,感觉内容很充实!晚上就来好好看!


看完感触很深的一部书~推荐


各方面都很满意,就是我想要的书


这个商品不错!正品,好书!当当品质值得信赖!


很有内容 不错


咖啡馆里的欧洲和欧洲的咖啡馆——读《咖啡馆里看欧洲》本来想端杯咖啡靠着沙发很轻松地读这本书,可是没想到呵,这本貌似休闲的书所涉及到的西方艺术界和文学界的人物和事件极为丰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去关注这些人和事,反正作者把他们就放在你面前了,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英文姓名和英文书、画名,让你想偷懒都难。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逼真地走近了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著名咖啡馆,而且让我们了解了咖啡馆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中所占住的重要位置,作为一个咖啡爱好者,我深知咖啡馆是过去和现在的欧洲人生活中读书休闲、发呆、会友、约会、邂逅等的重要场所,但是还真是不知道,伟大如牛顿、毕加索、王尔德等这样的旷世奇才都没能离开咖啡馆这片富饶土壤的孕育,把咖啡馆称为欧洲文化的摇篮一点也不夸张。真是开了眼界!对于醉心于欧洲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所衍生的历史氛围的我来说,作者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能够让人感动和感怀的古老建筑,以及这些古老建筑所散发出来的绵延几个世纪的历史、宗教、文化等人文气息,真是具有极大的杀伤力。那些深灰的、褐色的、暗红的、灰白或黝黑的石材,经过岁月年轮和历史风雨的碾压、浸润和洗刷,所发散出来的迷人气息,在我内心里,有着任何东西也无发替代的浪漫与温情,尽管我没有去到现场一一感受,但是通过作者的转述和图片的栓释,已经让我有了喝过咖啡后的微醺之意,仿佛在沉醉中走进了欧洲的咖啡馆和咖啡馆里的欧洲。既然是写读这本书的感受,我不妨一吐为快,说实话,我觉得作者作为一个从事过诊所医生、插图画家、甚至是蒜农等职业的杂家,笔头却并没有被世俗所玷污,文笔保留了其青春时代的清新流畅和活泼,让人看着舒服读来也有收获,倒是给作者写序的那几位,我这里还真不敢苟同和恭维,在读这本书的几篇序时,我时常有要放下书的冲动,不想读下去了,因为他们所述说的咖啡和咖啡所衍生的话题,都太熟悉而俗套,所言及好像地球人也都知道了,何必费事付梓铅字重新来过呢,而且还是给人作序!实在是缺乏新意和激情。序言和正文的差距如此之大的书,我好像还是第一次领教。当然,此纯属个人之见,不必当真。


西方的咖啡文化总是吸引我们这些城市动物,这个舶来品的香味太浓郁,就像鸦片,有时候不见得真的喜欢他的味道,而是迷恋于他的气息和带来的心情。人生的旅程是由体检和心验组成的,咖啡给人的感觉便是这两者的结合。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真的喜欢咖啡,我相信更多的人把他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媒介,所以此书的内容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从一个东方人、亚洲人的眼里去体会咖啡对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就如茶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重要性,他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跟着作者去体会那些我们想要知道和惊奇的文化。
此书的内容很丰富,知识性、文化性、宗教性的东西很多,相信会有很多人会喜欢他,就像喝咖啡一样,慢慢喝,慢慢品,渐渐的就会喜欢了,沉醉了。


很生动精彩的欧洲咖啡文化,书看起来受益匪浅,就是全彩就更好了


这本书是我买来或者借来看比较快的一本,因为内容不复杂,但是很有知识性,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思路进入书本,能够读到想要的知识,了解一些欧洲文化,个人觉得不错,值得一看


-书是寄来咯.但是表面狠多折痕.-好遗憾哦.!-希望当当下次邮购的时候能够注意一下.!-当当加油咯.-我回一如既往得支持当当得.!~


还没详细看内容,不过很喜欢这本书的感觉


还没看,但感觉不错,就是纸张不喜欢


虽然送来的书封面有点瑕疵,但总的来说还是让我感到很满意的,第一次在当当网上购书的经理还是很顺利的!


没包装 但是书是挺好的


好看, 可翻看一次


可以买来看看!!!


感觉不如想象中好,不过因为喜欢咖啡所以想了解一下欧洲的咖啡文化,内容还可以吧


书有点破,里面还夹了一张残旧书的标签纸,汗啊~内容还为来得及看,之前看了一本他的书,蛮喜欢的他的文字所以才找了这本,个人对咖啡对欧洲比较感兴趣。正如别人给他写的序那样,他的文字几乎是在没有读者的情况下写下的,不是为了功名,所以感觉文字还是蛮有力度的~


封面有地方破损了,这是外观最不好的一次内容还没看


我打电话到上外才知道听力部分是需要单独买磁带的,否则网上没有任何资源,非常不方便。另外这套练习适用于大三期间准备专八的学生,水平较浅


作为欧洲的文化象征,本书以作者的个人游历诠释了欧洲的咖啡馆文化,别开生面,又妙趣横生。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欧洲咖啡的飘香以及背后厚重的历史


书很好,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了两次,看了好几遍才买的。还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欧洲的另一种色彩》,内容与本书有交集,但也不错。但是这里要强烈批评青年人网上书店,该书亚马逊只卖34元,这书店居然卖42元,比书本身的定价还贵!我买两本他们还收了11块多的配送费!虽然我买的时候的确是着急了些没有货比三家,但是青年人网上书店也不能这么坑人吧?不打折卖原价也就算了,抬高价算怎么回事呢?是打算只做一锤子买卖再也不要回头客的吧?强烈建议诸位买家请千万记住并且看清楚,以后要买书不要再到这什么青年人网上书店买了!


这本书让我回想起在新加坡的那几年,因为新加坡的图书馆分布非常广,几乎每个小区都会设有图书馆,第一次去便借到了这本书,还记得那个慵懒的午后,在大厨窗边坐着静静的看这本书,午后的阳光那么明媚,整个心境都被净化了一般,无比温暖,回国后一直在书店找这本书,得知早已下柜,幸亏在这里可以找到,希望在下个月的欧洲之行中能碰到作者,一同再赏析这本书中的余味


这个书,大概是09年还是10年读的吧,当时的感觉是,这书内容很丰富,果然是以咖啡馆为线索,引出的是咖啡馆里孕育出的文化形式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某些影响。很有意思,只是,还没有读第二遍,有点忘记了,现在就记得当时特别的喜欢。这个书要读第二遍,还是需要有准备,耐心和专注的,然后通篇读下来。建议,通篇阅读,不要断断续续的来读,这样子是不会过瘾的。


我可爱的弟弟看的很出神,不过我却不是很感冒。因为和我本身想的内容有点不一样。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不好,自己买了才知道。


让你足不出户就能闻到咖啡馆里咖啡的香味值得一看


带着这本书去了欧洲,按书索骥,去了不少咖啡馆,很棒!不但品尝到了不同的咖啡,也了解了欧洲咖啡馆的历史和人文!


对喜欢咖啡、喜欢欧洲文化的读者是本不错的书,作者本来就是中国人,语境跟我们是一样的,看得轻松,有同感。


书的封面有折痕,看了很不舒服,本来封面的纸质是很有质感的,折痕封面封皮上都有,不知道是发货时就这样,还是运输的时候不太注意导致的,封面颜色也没有照片上的鲜艳,有点小失望了


挺有自己的视角,还有咖啡的发展过程,咖啡与欧洲人的生活总之我觉得挺好的


也许作者有过丰富的旅行经历和阅历 但文字不敢恭维


   看到很多人给的差评 或者说不值吧 就我觉得 还好吧 或许可能他是我第一本看的关于咖啡馆的书本吧 就觉得还好吧 还好 欧洲 咖啡 咖啡馆见 一生只去一家 有喜欢桌子 书籍 我喜欢的感觉 想要的 咖啡店 没有商业话 与连锁无关 只有想要与不想要


  看余泽民的书是从那本≪醉行欧洲≫开始的。也让我开始对葡萄酒和各种酒有了一点小兴趣。而且还在酒吧里凭借书里的知识成功的装B了一回。然后就开始看这本。书中的欧洲历史和文人的信息量很大。也确实像品一杯咖啡。但书里总能偶尔时不时看到一句对中国人的冷嘲热讽。虽然有些问题确实如此。书里还很蔑视那些身边所谓的「没心没肺」的观光客。讥讽他们大包小包的名牌购物袋。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文人情节的好吧。每个人的目的不同而已。牢骚发完了。


  从这本书里读到的内容有:咖啡的起源、咖啡馆的起源、咖啡的影响,还有咖啡与一些人和一些事儿,咖啡的类别。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人类的变迁。
  如果有经营一家咖啡馆的梦想的话,不妨拿来一读,至少比那些蹩脚的咖啡馆服务生从营销师那里培训来的要正宗和准确。
  对于咖啡的兴趣培养,也是很好的教程。故事里蕴含着文化,文化的传播也来源于一个个故事。
  本人比较热爱咖啡,不到酷爱,正在酷爱的路上行进中……
  


  一看到本书封面,就感觉进入一个欧洲老式的咖啡馆,喝的还是espresso,浓烈地让人不想看。但细细翻来,还是让喜欢欧洲、喜欢咖啡喜欢历史的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就是杯espresso!


  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介绍咖啡馆和文化的,可以寻根溯源,了解一下咖啡文化。结果发现时散文集。
  
  不过这本书确实是介绍欧洲咖啡文化的。但是侧重在欧洲的几个有名的咖啡馆,与其说是咖啡文化书籍,不如说是旅游笔记。作者是个作家,听说出过长篇小说,但是早就不在国内混了,跑在匈牙利过日子,什么都干过;这些和本书都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他是个搞写作的,所以文笔尚好,而且写的文章毫无做作炫耀之感,只是随笔,把历史、趣事一一写了下来----不得瑟。
  
  至于说本书的内容呢,看完就忘光了。记住的只是那几个出名的咖啡馆的名字。这些咖啡馆和书里引用的图片与文章在另一部讨论咖啡文化的专著里面都有讲述。说明作者创作的态度是严谨和认真的。我们鼓励严肃的创作,不浮躁,认真的创作态度。
  
  喜欢咖啡馆的,饭欧洲的同学,可以拿来一读,下次去欧洲玩的时候,可以去这些咖啡馆坐坐。


   喜欢书里写的咖啡馆的那种感觉。有人滔滔不绝的讨论着或者争论着什么,有人在静静的写着东西。多少大师从这里诞生...
   但是现在的咖啡馆太过昏暗,太过低沉。更多的是痴男怨女的缠绵,看了让人倒胃口。曾经很多次的看到情侣简直不是坐在一起而是缠在了一起,这不是我想要的咖啡馆。


   书看了一大半了,关于咖啡和欧洲的一切还是挺感兴趣的。只是书里多次提到中国人,可是都是讽刺的口吻。虽然有些是事实,还是让人心里不太舒服,毕竟作者也是华人。


   刚刚开始读,觉得挺不错的书。
   看到一首写咖啡的打油诗觉得很有意思:
  黑如魔鬼,烫如地狱,
  纯如天使,甜如爱情
  
  


  在欧洲的日子,常出门去看世界。走累的时候,也常常在咖啡馆歇脚、写明信片、看人、发呆,却没想过那些古旧的咖啡馆有这么多的故事。翻动书页,咖啡的味道,也在时光的穿梭中,变得更加香醇。
  
  历史不是仅仅是政治斗争,更不是长安街两侧为了迎奥运而摆出来的巨大无比、粗燥得吓人的“笔墨纸砚”和“青花瓷”,历史就在那些老屋旧瓦中,在一张木椅上,在一只茶盏里。
  
  喜欢这种透着平常意味的随意的书,它不是板着面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有一种朴实而熨帖的味道。
  
  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就缺乏这样的追求。快节奏和忽然增长的财富已经搅乱了人们的神志,一夜暴富是普遍的梦想。就象前几天看到的有人的形容:瞳孔都是方的。让人莞尔之后悲哀。
  
  北京的某著名茶馆最低消费是每一位180。家门口的茶馆装修得都比较吓人,听说是谈生意的地方,从来没有进去过。不知道成都的那些茶馆是否安好?
  
  星巴克的扩张赶不上小资的繁殖,家家都人满为患,实在是吵得难受。
  
  后海四周布满了风格离奇的酒吧,一间茶馆都没看到,高峰期摩肩接踵,其他时间门可罗雀,也不过是景点而已。哪里能找到一个安静优雅、价格合理、真正让人流连的地方?
  
  BTW,书中有一个不算大的错误:第51页的插图,出自荷兰画家弗美尔的《老鸨》,他出生于小城代尔夫特,终生没有离开过。何来威尼斯的“弗罗里安咖啡馆里的嫖客与妓女”?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身处咖啡馆,可以隐约闻到咖啡香味。也仿佛随着作者逛遍了欧洲历史上的咖啡馆,有着身心的双重享受。


  两个让我痴迷的地方
  一,是有一段时间对欧洲极感兴趣,想了解深层次的文化,看了许多希腊罗马的东西,当然也少不了关于咖啡关于葡萄酒的文化.这本书,从一个经历者的角度去讲现实\讲历史,很不错.
  另一方面吸引自己的是作者.呵呵,居然有那么多交叉的背景,从事过许多行业,甚是惊奇,或许和自己太像了.


  1/序里就有错别字.使我对出版"社的编辑水平产生疑问.
  2/作者想驾驭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欧洲文化",又想从一个小角度"咖啡"出发来写,但终究难以举重若轻.感觉他也比较吃力.
  3/不过.还是得到一些知识的.比如速溶咖啡,上岛咖啡都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呀.


  有感书中说的,欧洲人去咖啡馆就像我们去饭馆一样平常。
  欧洲的咖啡馆到了中国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
  中国的餐馆到了外国也一样。


我想问问在国内是不是也有这样让人能把心静下来的咖啡馆


@凱风自南 嗯 有吖 虽然我去过的城市没有很多 不过我觉得每个城市都会有商业化不严重的咖啡馆吧 起码我见过 我也会努力 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开一家 哈哈


希望你的梦想会实现吧,有机会的话去给你捧捧场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打乱了人生中最淳朴的东西


呵呵,日本人节省时间的文化真是深入生活啊


读着读着就生出一种看剪报的感觉
似乎作者只是把于咖啡馆有关的资料有些勉强的穿在一起了


既然如此,不看也罢


很久前无意间发现的一本书,本来只是打发闲暇,但是有些东西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有些不是因为作者,不是因为他的文笔,但那些他留心的,他写下的,他与读者分享的一些历史一些文化一些忘不了的人触动了我。
编辑有错别字,怪不了作者吧。也许编辑的水平真的有限,但是作者的一生当真丰富多彩,水平如何就让各位自己去鉴定吧。
书名这事还真不是作者能决定了的,也许在他心中有更恰当更有韵味的书名,但是这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事。
很多文人墨客的形象在我心里生动形象起来,Casanova不再是一个单词,而更是一个人物,一段历史,让我和欧洲文化有了片刻贴近。就像艺术鉴赏,仅单单赞其巧功,感其深思是不够的,背后的故事才是最精彩最让人可以一直慢慢回味下去的。
文化是杂烩交融的,各个咖啡派别如此,各个文化咖啡馆,沙龙如此,整个欧洲更是如此。一两个片段让读者自己体会,难道不妙么?作者的人生也许看上去更加混乱,N重角色集于一身,他本身就是跳跃的,常人难以追上他的脚步。
没有看的人没资格评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