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徽县史话

刘伯杰,等 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作者:

刘伯杰,等 编  

页数:

220  

前言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碑、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织,《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时。发出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即使如此,这块土地因众多民族的融合繁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甘肃正坚韧地走向崛起和复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甘肃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甘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依托资源开发,建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产生了众多“共和国第一”,一批新兴工矿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面对贫瘠的土地,陇原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建成了以景电、引大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将陡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层层梯田,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肃的全面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甘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甘肃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甘肃各族人民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的进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甘肃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历史。 我们坚信,甘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2007年4月

内容概要

  《徽县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由周德祥等编著。 《徽县史话》简介: 徽县古名河池,地处甘、陕、川交界之徽成盆地。境内四山叠翠,河流纵横;气候温润,物阜年丰;宜居宜耕,盛产金徽美酒,素有“千年银杏之乡”、“陇上江南”美誉。古蜀道纵贯南北,青泥岭横锁东西,号日“蜀门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于此发生过仙人关大捷等许多著名战役。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讴歌徽县的灿烂诗篇,丰富的人文历史激励着徽县儿女自强不息。建设美好家园!

书籍目录

历史沧桑徽县概况建置沿革青泥岭和青泥古道白马氐国的灭亡与河池县的设立汉与公孙述河池之争曹操发兵征张鲁黑水故城蜀魏河池之争与高桥关的设置仇池国与徽县栗亭县与伏家镇傅弘之寓居伏家镇秦州农民军攻打河池凤州农民军攻打广化郡萧踽种植水稻及酿酒薛举举兵犯河池杜甫旅居粟亭李岐、前蜀、后周、后唐、后蜀在徽县进行的争夺战仙人关大捷四川总领所在徽县流民严坪开矿高桥、虞关巡检司火站批验茶引所闯王军队在徽县杨三辰疏浚嘉陵江清军围剿吴三桂白莲教军在徽县太平军在徽县陕甘回军在徽县南乡农民打盐店大河店农民交地罢耕与抗税斗争于右任秘密过境孔繁锦退出陇南张鸿德攻打徽县城洪帮、青帮、一贯道、同善社在徽县胡宗南修械处在徽县始末民国时期徽县兵事纪略民国时期徽县的匪患华双公路徽县段的筑路风波民国时期徽县的特色产业“工合”在徽县的发展及其贡献徽县驮道及运输徽县解放红色记忆红色军队在徽县留在清真寺门口的故事贺老总三访燕二教余秋里徽县截臂陇南地下党古今人物王氏一门五进士吴玠、吴磷、吴挺英勇抗金张威英勇抗金张珏殊死抗击蒙古军曹友闻弟兄血战蒙古军真惠国师与北禅寺许钊与徽州砖城郭从道与《徽郡志》铁面判官郭庄翰林张绶张伯魁与《徽县志》赵钟灵与《徽县新志》著名发明家刘卫石刘卫石轶事农业专家刘宗向民国清官刘中仁文物古迹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仙人关遗址吴王城残迹吴山吴玠墓北禅寺遗址水阳佛爷崖文庙大成殿城隍庙大殿东岳行祠泰山庙州主山宣灵王庙粟川郇庄白塔清真寺姆拉楼伏家镇拧拧古柏古道路标银杏树《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大河店乡修路碑风景名胜他山之尊木皮岭咽喉要道白水峡栗亭杜少陵遗迹仙崖棋峰真空寺高桥鱼岭鱼洞子三滩自然风景区神奇瑰丽月亮峡激情漂流嘉陵江田河千年银杏园休闲佳境凤凰山怀古幽思之吴山江峡洞天银桩夕照五景相连火焰山蜀道嗟难青泥岭神话灵湫文家池佛寺道观鹁鸽崖石柜藏经罗汉洞神奇幽静紫烟峡乌语花香悟真山江洛农民文化大院民俗风情乡村社火伏镇号子江洛羊皮扇鼓舞徽县民谣手工艺品风味食品农家山珍物产富饶珍稀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金微美酒银杏产品黑木耳徽县核桃野生毛栗泥阳三蒜徽县西瓜游龙贡米狼牙土蜂蜜酒柿子嘉陵奇石传说故事伏羲与徽县天池山和河池水的传说兑山的传说徽酒和银杏树的传说巴寡妇助资修长城拧拧古柏的传说唐僖宗避难遇神仙吴玠巡视铁厂安庆公主与五征窑张三丰云游徽县郭御史的传说后记

章节摘录

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东邻陕西,南通巴蜀,西连成县,北接天水。境内山水秀丽,既有北国之雄,又有南国之秀,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全县设15个乡(镇),213个村,10个居民委员会,94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722.9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藏、苗、壮、锡伯、土家、畲、蒙古10个民族,总人口22.14万人,少数民族约1.1万人。占总人口的4.9%。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大多是因工作或婚姻迁入,人数很少。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境内置河池县,这是徽县置县之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徽县地处古陈仓道、古青泥道、古木皮道三条入蜀古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蜀川门户,人蜀咽喉”之称。 徽县境内海拔在704米~2504米之间,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徽县气候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秦岭山脉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12.4℃,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850毫米,无霜期200天~220天,植物生长期长,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 徽县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土壤肥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徽县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县,农业基础良好,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徽县在农业收成上素有“川不成山成,山不成川成”之说。也就是说,徽县发生旱涝灾害,如果川坝地区受灾较重,则山区受灾相对较轻;如果山区受灾严重,川坝地区就相对较轻,在这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灾害可以得到及时补救,使灾害对徽县的影响不是十分严重,所以徽县又被称为“金徽县”。 徽县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森林面积1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年径流量19.8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4.76万千瓦。全县已发现有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类22种矿产资源。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子、稻米等粮油作物,盛产核桃、银杏、板栗、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产品,出产杜仲、柴胡、金银花、天麻等100种中药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徽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徽县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张珏、薛友直、张威、曹友闻、曹友谅、曹友庆等一大批驰骋疆场的武将,也涌现出了郭从道、郭庄、高斗南、孙巨鲸、张绶、刘甫翼等文化名人和科学家。历史上,杜甫、刘长卿、柳宗元、陆游、赵抃、胡淡等莅临徽县,留下了无数赞颂徽县大好风光的著名诗篇。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吴玠、吴磷在徽县英勇杀敌,指挥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仙人关大捷,保全了南宋半壁江山,其英雄事迹被中国军事学院写入《中国古代著名将帅》《中国古代著名战例》等军事教科书籍。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时在徽县进行过短暂休整。红军离开时,徽县共有七百余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徽县因此也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红军在徽县休整期间,广泛宣传革命理论,在徽县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诞生的摇篮,无数的徽县儿女为中国革命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生命,也为今天的徽县儿女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着徽县儿女建设徽县美好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徽县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开展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良种,使农业发展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徽县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以解决农业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联动,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构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加快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了营造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和特色IX域优势的力度,切实增强了徽县农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2010年,徽县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48万亩,农业总产值达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85万吨,较去年下降了2.94%,比“十五”增长1.71%,是1949年的5.49万吨的2.7倍;油料总产达0.84万吨,较上年减少1.18%,较“十五”末减少0.67%。徽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7.95万亩,总产值达到4.64亿元。特别是草畜、蔬菜种植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完成畜牧业总产值2.35亿元,较上年减少6%,较“十五”末增长35.84%;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2万亩。徽县农业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大了区域性产业的开发力度,新发展中药材4.99万亩,烤烟0.59万亩,瓜类2.27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已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4t:迈进。徽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徽县农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一五”期间,徽县遭受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8.12”特大山洪灾害的袭击,全县上下在搞好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房屋等基础设施配套,农村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截至2010年底,徽县建成了江洛镇龙头村、麻沿河乡熊北村等六个新农村试点村,完成了高桥乡东峪村等三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为徽县今后农村建设摸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徽县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徽县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徽县立足自身实际,夯实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徽县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项目推进,扩张工业总量;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企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紧紧围绕“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把握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行政府让利于企业、企业让利于职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对甘洛集团、陇酒集团、医药公司等二十余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使徽县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县内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先后进入全省工业60强,陇酒集团的“金徽”商标和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名牌产品”,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喜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金奖”和“世界特供产品”称号。到2010年底,徽县工业基本形成以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当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42.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62.33%,比“十五”末增长30%,工业主导地位逐步提升,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8.6%。P3-5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原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原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原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人事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肃文化出版社编辑主任原彦平是本丛书执行编辑之一。他为各册图书的编辑付出了细致而繁重的劳动。 原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迷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远志、卢旺存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温雅莉、李兰玲、贾立、郧军涛、周乾隆及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蒋潇、陶伟、何荣昌、宋姝鹏、史春燕、韩凤娜、马高强等以绣花般的细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保证。 《徽县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编者本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人与事,尽可能详细的进行了记述,力求体现历史的真实性;而作为通俗读物旨在以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帮助读者了解徽县的历史、文化,为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为此,县志办的编者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但文稿未必尽善尽美,有待广大读者在批评中去阅读、欣赏。在史话编写过程中,这项工作得到了徽县县委、政府、相关单位、该书顾问及摄影家刘浪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编辑推荐

周德祥等编著的《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 《徽县史话》全书以“史话”的形式,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徽县的建置沿革、历史文化、典型人物、风景名胜、地方特产、民俗风情、发展进步等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读者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徽县,认识徽县,走进徽县,热爱徽县,建设徽县,共同创造“陇上江南”的美好明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徽县史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