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明历史名人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0-1  

出版社: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01出版)  

作者: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前言

三明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市郊万寿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把福建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18万年前。三明人曾经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客观真实地把三明人的探索史、奋斗史、发展史挖掘好、记载好、传承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编纂地情丛书是方志文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历史名人》、《三明名优产品》、《三明溪流探源》、《三明客家研究》、《三明姓氏考略》、《三明旅游景观》等系列丛书,反映三明境域毓秀、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民勤慧、民风纯朴的地情丛书的陆续出版,这是广大修志工作者辛勤耕耘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所取得的一大成果,这是全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大喜事,这是对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贡献,为三明人民认识市情、了解市情、把握市情积累了翔实素材,为宣传三明优势、推介三明资源、展示三明形象搭建了有效平台,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了珍贵资料。三明的昨天已载入史册,三明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优良传统,充分继承优秀文化,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就一定能够不愧时代召唤,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三明的美好未来,共同谱写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谐三明的崭新篇章。

内容概要

  三明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市郊万寿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把福建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18万年前。三明人曾经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明历史名人》共收入101篇(104人)历史人物的传记。记述的范围和对象为隋唐至清代在三明现辖行政区域出现或外籍来三明为官的部分著名历史人物。

书籍目录

序凡例隋唐五代黄连峒开发始祖巫罗俊陈氏人闽始祖之一陈雍功业卓著的廖前黄连(宁化)建县创始人罗令纪第一位闽籍福建观察使陈岩公正廉洁的伍正己辞仕从教的范子高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附:邓光布入闽时间考证沙县县治迁址的实施者曹朋守土有责的卢珧开泰始祖邹勇夫刚直见忌的廖居素三明境域第一位状元张确文韬武略的郑文宝乡贤尚书陈世卿宋代廉平正直的邓克谐“循良”名宦张若谷法治惠民的陈傅图书学派的著名学者宋咸建宁谢家四进士风骨严峻的叶祖洽闽学鼻祖杨时铁面谏议陈璀文采出众的罗畸附:宋故殿撰罗公(畸)墓志铭理学承前启后者罗从彦不畏强权的陈渊广惠将军显烈尊王谢佑力主抗金的李纲“阴骘积善”的林积附:关于“阴骘积善”的故事清名自重的邹荣、邹括兄弟勤政廉洁的邓肃附:邓肃《花纲石诗十一章》鲠亮而有学识的张致远“闽中三循吏”之一的陈麟“孤风凛一生”的罗博文沙县曹门双杰——曹辅、曹中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秉公执法的张敦义一心钻研儒学经义的吴翌南宋理学名儒刘刚中刚正清廉的邹应龙直言诤谏的邓驿“严义利重然诺”的黄伯固誓与城池共存亡的黄复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晏梦彪乐善好施的倪闪崇尚理学的冯梦得英勇抗元的雷三益父子附:有关《雷三益传略》中的几个问题元代足智多谋的谢英辅英勇善战的谢赐荣效忠元朝的陈友定附:有关《陈友定传略》中几件重大事件的考证宁化农民起义领袖曹柳顺保家护民的伍宗尧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附:有关《边文进传略》的一些资料高风亮节的邓文铿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陈山特赐状元张显宗才猷卓拔的何道曼热心善举的廖彦举“三元”之师伍宁明中叶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清高廉正的伍晏潜心“有用之学”的叶元玉“心清不顾仕囊贫”的黄钟“梅岭三田”之一的田顼靖边尚书詹荣有振天揭地之气的林腾蛟著名音乐家杨表正勤政爱民的田瑁“恭靖”尚书裴应章提身严苦的田一俊清廉耿直的邓向荣开发桃源洞景区的陈源湛惠政于民的李春熙殿中执法的江日彩兵部尚书李春烨附:话说李春烨刚方正达的伍可受附:关于《伍可受传略》的两点说明尽忠职守的严九岳誓不效力清室的邱嘉彩敢于为民请命的罗明祖宁化才子李世熊红颜薄命的景翩翩清代清节廉明的廖腾奎淡泊仕途热心修志的邓文修反清名士宁文龙爱民良吏罗南星体恤百姓的聂儆刚介清高的江六瑞办事公正勤奋的聂大勋扬州八怪之一——黄慎附:瘿瓢山人小传和易诚笃的理学家雷铉廉洁持重的罗英笏古诗、文大家朱仕玢、朱仕瑗附:《溪音》序刚正不阿的徐时作清廉耿介的伊秉绶悬壶济世的何觐光爱国诗人张际亮为官两袖清风的吴腾汉“钦命方丈”妙莲法师附:关于妙莲法师的生卒年鬻字为生的伊立勋附:伊立勋为梁同行书韩愈《论佛骨表》手卷水墨纸本作跋武探花林宜春附:有关《林宜春传略》的两点说明安僧办道的慈航法师附:三明进士后记

章节摘录

三明境域第一位状元张确沙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南唐时期,沙县崇信乡德星里(今沙县高桥镇高桥村)的吴早山下,住着一户张姓人家。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的一天夜里,张家媳妇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玉燕飞投入怀。第二天,她找人详梦。详梦的人说:“玉燕投怀,将生贵子。”果然不久,张家媳妇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产下一个男孩,取单名确。张确(942—993年)从小聪颖好学,文章蜚声乡里。五代十国大都不重视科举,唯有南唐,因中主李塬、后主李煜都十分喜欢诗辞歌赋,坚持科举。南唐自保大十年(952年)开始开办贡举,共取过十七榜,钦点过十位状元(包括张确)。尤其是有着“词帝”之称的南唐后主李煜对江南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宋开宝八年(975年),风雨飘摇中的南唐王朝虽然已将面临宋军兵临首都金陵城下的危险,但仍然坚持开科取士。这年二月,李煜命江南知贡举户部员外郎伍乔为主考官,进行了南唐最后一期的科考,取张确等三十人为进士;而张确被取为魁首。张确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到张确家乡时,正逢村里建桥,乡亲们十分高兴,特取“高”为桥名和村名。现沙县高桥镇镇名也是沿用高桥村名而取的。张确官任文林郎、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传说在他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他一把湘妃竹金扇,扇面画为金鱼嬉水图。因此,高桥镇上有婚嫁喜庆的人家,常贴这样两副对联:“扇赐金鱼文仕第,梦占玉燕相臣家。”“皇帝殿上金鱼赐,吴早山下玉燕投。”据沙县高桥《张氏族谱》载:张确卒于宋淳化四年(993年)。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知南剑州提举兼招捕使陈韦华发布文告,将张确家乡沙县崇信乡改为翔鸾乡,德星里改为化龙里,并免去张确族人的徭差。文韬武略的郑文宝郑文宝(953—1013年),字仲贤,生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宁化县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郑文宝从小受业于当时能诗又善工小篆的著名诗文书法大家、南唐吏部尚书徐铉。郑文宝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徐铉真传。据《八闽通志•拾遗》载:郑文宝过缑山时,写一首《过缑山》诗:“秋阴漠漠秋支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大词人晏殊读后,取白居易的一句话题记其后日:“此诗在此处处有神物护持”。郑文宝《题绿野堂》中写到:“水暖凫翳行哺之,溪深桃李卧开花。”欧阳修读后,赞叹说“不减王摩诘、杜少陵”。郑文宝不仅诗文出众,书法也独树一帜,他所写的小篆小至一片中指指甲大,颇具匠心。徐铉曾得意地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著名书法家),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现存西安碑林的秦铭刻文《峄山碑》即为郑文宝所书。郑文宝还精于鼓琴法。他曾投师于当时著名的鼓琴家崔遵度,并深得崔遵度的喜欢。崔说:郑文宝的演奏为“恐古有之,若今则无”;他把自己珍藏的一张“水泉”古琴送给了郑文宝。多才多艺的郑文宝在20岁左右即按照当时的官僚制度,承父荫入仕,授职为奉礼郎,后迁任校书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为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郑文宝参加北宋朝廷举办的科举,中进士,授修武(今河南获嘉)主簿。淳化二年(991年),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并奉命出使四川、陕西负责清理整顿税收。当时四川、陕西一带地方官为了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要交纳“到岸税”,商人们苦不堪言。郑文宝奏请朝廷免除商人的“到岸钱”,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深得百姓拥戴。郑文宝在川、陕期间,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叛军四处抢劫,惊扰百姓。郑文宝作为朝廷钦差大员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当机立断,率军乘船顺流而下,一夜行程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叛军。因此,他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在陕西任职期间,正值闹灾荒,庄稼歉收,灾民流离失听。他为灾民计,诱劝当地豪门富商捐出3万斛粮食赈灾,使8万多灾民暂时得救。转运使的职责是负责粮食督运,责任重大,又十分辛苦。郑文宝忠于职守,不畏艰难,先后12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环县与庆阳一带)穿过沙漠,督运粮草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沿途多为荒凉的沙漠和少数民族居住区。郑文宝为了详细了解民情,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迎。他每到一处少数民族地区都受到当地部落首领的热情款待,有的部落首领还认他为义父。咸平年间(998—1003年),西部边境经常遭受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族地方武装的侵扰。他们抢夺朝廷钱粮,掠夺百姓财物,使这一带老百姓陷入战乱之中,居无定所,民不聊生。一次,李继迁劫走宋朝廷运往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粮草;并且攻占清远(灵武东南),围困灵武,直接威胁到整个西部边境的安全。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受命后,冒雪率精兵轻装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解除了灵武的危急。守卫环庆的龙猛部卒7年未换防,又常常不能按时领到军饷,遂产生思乡和不满的情绪,逐渐酿成谋乱。郑文宝得知后,体恤和同情士兵的处境,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定军心;然后上奏朝廷,并且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偿还。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便下诏免除库银的偿还。朝廷为了表彰郑文宝的政绩,赐予他黄金和紫袍。不久,郑文宝转任刑部员外郎。景德三年(1006年),郑文宝奉诏回京时在途中染上疾病。他上疏朝廷,请求留居地方当一名闲散官。宋真宗皇帝批准他的请求,让他留居在儿子郑於陵任职的襄城县。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任命郑文宝为兵部员外郎、暨忠武军行军司马。郑文宝因病未能到职。郑文宝留居襄城养病期间,除写下大量诗词歌赋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纂修南唐国史。他是由南唐入宋的,目睹了南唐辛酸的国运,想为后人留下这段真实的史事。于是,他收集了大量史料,并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写成《江表志》三卷。《江表志》记叙了南唐各时期的朝廷大政,弥补徐铉、汤说《江南录》的许多缺漏,为后人研究南唐史所倚重,如陆游作《南唐书》就采用了其中不少内容。尔后,郑文宝又以类似小说体裁,将富有史实的丛谈琐事缀辑成《南唐近事》一卷。大中祥符六年,郑文宝逝世于襄城,后归葬宁化故里。郑文宝一生著作颇丰,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著作。

后记

地方志书是“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我们在三明市志鉴编纂工作中,从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陆续推出一批地情丛书,让人们更加了解三明,认识三明,扩大三明的影响。而《三明历史名人》乃为其中之一部。本书共收入101篇(104人)历史人物的传记。记述的范围和对象为隋唐至清代在三明现辖行政区域出现或外籍来三明为官的部分著名历史人物。由于此书采用传记体式记述,有些历史人物虽然职位与名气都十分显赫,但因缺乏具体事例素材,只好放弃。如:将乐唐武德九年(626年)进士、直阁副相廖标,大田唐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御使中丞范元超,将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探花廖如埔等。同时,因本书是作为地方志市情丛书之一出版,记述上自然必须遵循志书编纂的规则,即“秉笔直书,述而精作”,使之显现“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对人书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均重新作过考证,力求准确。如清流雷三益父子英勇抗元的事迹,在新编《清流县志》中仅有约两百字的记载。这次撰写其传记时,对雷三益父子何时加入文天祥抗元队伍、在何地何时牺牲等问题认真作了考证。又如明溪的妙莲法师的事迹,以往的一些著作都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妙莲法师被推举为涌泉寺住持,清咸丰九年退席”之说。这次撰写其传记时,引用了新发现的国外有关资料,给予纠正。还有,诸如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的入闽时间、元代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传记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是非功过、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的事迹等等,都作了认真仔细的考证。而且,书中尽可能地收入一些相关资料,如宋故殿撰罗公(畸)墓志铭、邓肃的《花纲石诗十一章》、有关黄慎的《瘿瓢山人小传》等,以有助于读者对人物的了解。《三明历史名人》一书可以说是三明境域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记述历史人物的专著。虽然本书收录的是当地的历史人物,但其影响远远超过区域范围。他们之中,有勤学苦读、荣登科第的状元进士;有文韬武略、忠烈爱国的官员;有披肝沥胆、勤政为民的廉吏;有反抗暴政、揭竿而起的义士;有满腹经纶、博学卓识的鸿儒;有技艺高超、风流倜傥的才俊。如此众多历史人物的涌现,令三明人引以为荣,并且必将激励今人更加发奋努力,有所作为。我们期冀此书能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有所裨益。诚然,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辑水平所限,本书尚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许多历史事件尚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才能进一步予以考证和充实。因此,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教正。本书由林荣发负责文字资料搜集,陈盛美统稿,黄荣发审定。《三明历史名人》的成书付梓出版,是与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同仁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在此深表谢意!


编辑推荐

《三明历史名人》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明历史名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