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下无谋

冯敬,张易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作者:

冯敬,张易  

页数:

213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卓越贡献。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在中华民族浩瀚悠远的历史中,出现并发展了众多的思想学派,儒、道、法、墨、兵、纵横、阴阳……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这些学派大多产生于那个政治混乱、思想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它们生于政治,服务于政治,所以,这些学派不约而同地强调“治国”、“治人”;而治国、治人总要有方法、策略,这就产生了智谋、谋略。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成为各家学派争奇斗艳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谋型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  怎样做到能把握住谋略和智慧?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众多思想学派,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三家。只要把握住了这三家的思想精髓,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的智谋文化。只有融合贯通领悟了众多智谋文化的思维与案例,才能成为来去自如,德才兼备的谋略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管理之道,无不在谋略之中。智谋不是技术,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权术,它是智慧、谋略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深入学习这种文化,能让人为人处世以品德修养为根本,以计谋权术为辅助,道德与智慧兼备,达到事业的大成功。  古代中国的智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恒河沙数般充满智慧的语言和事迹。本着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的目的,我们编著了这套“天下无谋”系列丛书。

内容概要

万千谋略,无非是为了谋名谋利。但所有的计谋背后都洋溢着强大的人性。运用热闹灵活的手段做道场,树立诚信光明的品行修根本——不起贪人之欲,莫有害人之心。牢牢把握计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平衡,才必能成大事而不损声名,得大利而不害良知。 怎样做到能把握住谋略和智慧?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众多文化学派,而在众多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三家。只要把握住了这三家的思想精髓,也就了解了中国的智谋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管理,而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怎样能做到运用智谋手段,达到管理的有效目的?也正是古今大众一直苦苦追寻探讨的课题之一。 只有融合贯通领悟了众多谋文化的思维与案例,才能成为来去自如,德才兼备的谋略大家。本书正是应市场要求: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加明白透彻地掌握运用智谋而编著出版的一部填补市场空白的、纵横阐释中华上下五千年智谋的指南之书。

书籍目录

权术第一 谗言毁谤,造谣伤人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赏罚严明,维护权威 德高之人,众望所归 深入谋划,强敌智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惩罚下属,注意分寸 柔可胜刚,另辟蹊径 知己知彼,造势取信 偏听偏信,受人牵制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将失一令,军破身死 因时制宜,度势行法 依令从事,按法治官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集思广益,广开言路 不拘常制,不循众情处事第二 忠言逆耳,修正言行 言不在多,实效为要 处事低调,无中胜有 坚定自己,坚定事实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言而有信,与民同乐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贪利则败,欲速不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以言举人,悔之晚矣 务民之义,远离鬼神 小善常施,强于千金 对己要严,对人要宽 与人为善,君子之长攻守第三 智者举事,转祸为福 不胜则嫉,嫉则谤生 誉毁不一,正常应对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忍辱负重,待机勃发 德薄恶美,政乱恶治 国之安危,在于是非 因势制宜,国泰民安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当机立断,当仁不让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 势胜必衰,形露必败 兵无常势,盈宿随敌 兵贵因机,事贵乘势利害第四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用智狭隘,难成大功 智者乘时,时不可失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势力之变,天壤之别 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危中建功,自显贤德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位尊则危,任重则废 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能有所弃,方有所得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利害相随,见利思害 居高不显,祸事不招 得利思害,乐成虑败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思危求安,虑退能进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正人正影,正物正根制约第五 祸福无门,吉凶由己 欲善防守,必先善攻 公正致明,偏狭致暗 知是行始,行是知成 经事谙事,阅人如川 做人之理,道德为本 安逸享乐,祸患滋生 亲仁善邻,是为国宝 身体力行,事成功就 制人握权,受制丧命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不吝钱财,固荣保宠 交往过密,引火烧身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恶小不为,善小常做 不分上下,齐力同心 内忧为本,外忧为末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非常之人,能建大功 善筹划者,不泥古法 变法之法,富国为先 善起于公,恶源于私

章节摘录

  明察第一  赏罚分明,驭众有术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春秋)《鬼谷子·符言》  【简译】  赏赐贵在说话算数,刑罚贵在公正。  【引申评论】  在古代,功有赏,错有罚,是维持一个组织或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基本。赏赐和刑罚关系着一个团体的稳定,所以不可不严。就如韩非子所说,“明君求善而赏,求奸而诛”。对赏赐一定要隆重,而对惩罚一定要严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团体稳定。能够体现赏罚分明的除了丰厚的物质奖励外,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好赏罚的原则,一定要公正。所谓“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进行奖赏一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立功。而进行责罚一定要公正,明辩是非,以免滥伤无辜,错杀好人。信用和公正是赏罚中必须要体现和做到的,否则,即使耗费再多的钱财去奖赏,也毫无意义。  【反论】  赏罚只是一个管理上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决定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能够严于律己,用自己正直无私的行为为团体做一表率,唤起大家的自觉性,将比任何形式的赏罚都有效。  【历史故事】  公元207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北伐攻打乌桓和辽东。出征前,他的部下中有几位将领却反对这次出兵,认为他这样做是孤军作战,很可能遭到失败。曹操执意要出征北伐,没有采纳反对意见。  结果,曹操在领兵北伐途中,遇上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加上敌军早有防备,路口均有敌军设卡,曹军只得凿山填谷,绕道而行。又因缺水断粮,不得已只好忍痛杀掉几千匹战马充饥。好不容易接近乌桓,又遭逢敌军主力阻击。幸好曹操在这紧急关头亲自督战,才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  在庆功会上,曹操首先问道:“这次出征前是哪几位将军劝我不要北伐的?”  众人一听,无不胆颤心惊。因为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个铁腕人物,不知今天他又要拿谁来开刀。  好久众人都鸦雀无声,后来,有几位将军见躲不过了,出队跪下请罪。  曹操一见,仰天大笑说:“几位将军请起,老夫今天非但不会加罪于你们,反而要大大奖赏你们。因为当时你们劝阻我不要北伐,而我没有听从,但事实证明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老夫因未听你们的意见,险些全军覆没,今天不过是侥幸取胜而已。”  这几位将军感动得热泪盈眶,众将士对曹操这种秉公无私,及时行赏的做法无不称赞。  其实,曹操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是一个“奸雄”。在正确运用奖赏制度治军方面,曹操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不仅行赏及时,而且赏罚分明。据说,他每次带兵出战,凡攻下一城所获得的贵重东西,都要全部拿出来,按将士们的功劳大小分别奖赏,对于那些无功者,也分文不给的。因此,他能极大地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圣人明察。天下无奸  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简译】  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引申评论】  做为领导者,要能像圣人一样俯瞰万物,洞悉一切事物,对所掌控的事物做到了然于胸,心中有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够施放自然,得心应手。管理下属更是要明察秋豪,要仔细观察各种人物,知道每个人的优态劣势,强弱对比,了解他们的特点喜好,知道他们的意志状态和能力,从而能够分配给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做到知人善任。对于事务的处理,也要秉公严明,不循私情,让天下没有不合理的邪恶的事情发生。这样的话,政治就能够清明,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  【反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做为一个领导者,必定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自己的个人局限,就不可能做好所有事情。因此,做大事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辅助才能完成。  【历史故事】  尧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几十年,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人民的拥戴。但晚年力不从心,便想选个能接替他的人。  大臣放齐向尧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说:“丹朱是个很不虚心的人,又好争论一些无原则的是非,这样的人不会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不可用。”  尧又问手下分管四方的四岳:“你们哪一个能接替我的工作?”四岳谦让不受,说自己才能不够,不能担此重任。  尧说:“既然这样,你们就推荐一个吧!不管近亲还是远戚,是官是民,只要才能兼优就行。”  四岳说:“冀州有个平民叫舜,母亲早逝,父亲双目失明,靠种田捕鱼为生,有时做些陶器。他勤劳、诚恳、朴实,特别是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好。  “听说舜还有个弟弟叫象,是舜的继母所生。继母不讲礼,弟弟很傲慢,父亲瞽叟受继室挑唆,几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一家人很和睦。这种人一定可以担当大任。”  尧听了认为可以,但要亲自考察一下。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年已三十尚未结婚的舜为妻,又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观察舜的为人。  舜成亲后,并没有因为妻子出身高贵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而是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儿媳的职责,关照弟弟,尽长嫂的本分。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一点也不迁就。舜在历山开荒种地,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都互让田界,融洽相处。舜去雷泽钓鱼,雷泽的人看见舜谦逊和气,也都不好意思争执。舜在河边做陶器,仔细认真,稍有不好就会重做。那些做工马虎的人见了,既感到惭愧,又非常羡慕,便跟着舜学,渐渐地就做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们中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大家都愿意亲近他。  舜居住的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成了村落,两三年就成为热闹的城镇。  帝尧通过对舜一系列的考察,认为舜确实是个能委以重任的人。便将帝王之位让给了舜。而舜果然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善者好之,奸者恶之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春秋)《论语·子路》  【简译】  子贡问道:“如果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未必行。”  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也不行。不如全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憎恶他。”  【引申评论】  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对于某些人有利的,必然对另外一些人不利,对于某些人称颂的,必然引起另外一些人的憎恶。因此,一个人做事,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满意。讨好一部分人自然就要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如果所有人都用同一种态度看待一个人,无论是喜欢还是憎恶,都证明这个人善恶兼具,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真正的有德之人是: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憎恨他。因此我们分析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能总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立场判断事物的对错。  【反论】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全凭别人的评价去下结论。要看他实际的言行和做事的态度。  【历史故事】  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开始时齐景公委派他做东阿的地方长官,干了三年,景公听到一些人对晏婴有不少反对意见,很不高兴,决定免掉他的官职。晏婴一听要罢他的官,便不动声色,镇静地对齐景公说:“感谢大王对我的仁德!我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恳请大王让我回东阿再干三年,保证让您听到对我的赞赏。”景公听罢,稍加思索,也就答应了。  在这三年里,景公果然听到了很多赞扬晏婴政绩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又召见晏婴,高兴地对他说:“这三年你干得很好,不少人都夸奖你呢。我要厚加赏赐你。”晏婴却坚辞不受。景公感到奇怪,问道:“你为什么不肯接受我的赏赐?”  晏婴回答说:“前三年我治理东阿,辛辛苦苦地修筑道路,抓紧解决治安问题,惩罚盗贼,那些犯法的坏人就仇恨我;提倡勤劳节约,孝敬父母,兄弟友爱,那些奸懒放荡、蛮不讲理的游民就厌恶我;我断案公正,不偏袒富豪权贵,那些家伙就咒骂我;大王身边的亲信对我有要求,合法的我就办,不合法的我就拒绝,这些人就埋怨我;为大王宗族和贵戚办事,我对他们不特殊优惠,这些人就攻击我。所以,前三种人在外边讲我的坏话,后两种人则在大王的耳边说我的不是,因此前三年大王听了不少反对我的意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下无谋”系列丛书,就是要展示这一影响颇深的道理。谋略经典人生,经营人生,更加透彻地看清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为官之道,经营之道,管理之道,精髓尽在其中。以“有谍”臻于“无谋”之境,乃人生大智慧。  ——著名作家 蒋子龙  智谋不是技术,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权谋,是智慧、谋略、行动的有机统一。“天下无谋”系列图书正是帮助人们亲君子远小人的指南之书,让人们做人做事以品德为内涵,技术为辅助,智、谋兼备,才会达到事业的大成功。  ——著名作家、诗人韩作荣


编辑推荐

  人之行为,皆来自于心,人心是人之根本,是一切行为之源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御人先御心,是成功之道。  汇天下之奇谋,集古今之韬略  愚者做事,智者做势。人生于世,纵有千均之力,比之天地,则仍属小力。善用势者,可借天地万物之力,行雷霆之势,成事业之大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下无谋 PDF格式下载



近年來看過最好的國學書籍之一,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內容不偏激,描述中肯...難得好書整套系列買全了(10本)


一本不错的智慧书,正如书中所说,并不是要我们去模仿里面的某些行为,而是要我们在分析行为的同时变得更睿智。


深奥的道理,简单的表达。提高修养,国学也得到提高。


买来只是浏览了下,应该还不错。当当服务很好,继续支持当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