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张岱探稿

张则桐 凤凰出版社 (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

张则桐  

页数:

29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张岱晚年在著作后喜署“蜀人张岱”或“古剑陶庵老人”,表明他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同时也提示读者他的家族源于四川绵竹。张岱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南宋的张浚、张栻父子。张浚(1097—1164),字远德,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在南宋初年力主经营川陕以保东南,建炎四年(1130),张浚集结川陕五路军队与金人会战于富平。绍兴五年(1135)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秦桧执政,张浚被排斥于外。绍兴三十一年(1161)重被起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封为魏国公,任枢密都督江淮兵马,出师北伐,在符离(今属安徽)被金军打败,南宋朝廷不得不再与金国议和,张浚又被主和派排斥,不久罢官去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一字乐斋。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与其师胡宏创立湖湘学派,他一生勤学,著述宏富。在岳麓书院等地聚徒讲学,影响深远。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张岱家世、生平考探第一节 张元忭的生平、思想和学术第二节 张汝霖行实辑考第三节 张岱家族其他人物考索第四节 张岱生平考略第二章 张岱交游考论第三章 张岱的思想和学术探论第一节 从《四书遇》的纂述方式看张岱的思想渊源和学术倾向第二节 良史精神的传承——略谈黄道周对张岱的影响第三节 张岱的晚明党争论平议第四节 《快园道古》的编撰体例和文化精神第五节 《夜航船》的编撰特色和文化命运第四章 张岱的文化人格探析第一节 张岱的生活艺术观第二节 张岱的功名观第三节 张岱的生死观和价值观第四节 从《听太常弹琴和诗十首》看张岱的遗民情绪第五章 晚明文学、艺术风气与张岱文艺思想第一节 张岱与晚明戏曲艺术第二节 张岱与晚明书画艺术第三节 张岱与晚明园林艺术第四节 张岱与晚明茗饮风气第五节 张岱的诗歌和诗学观第六节 “冰雪之气”:张岱的艺术精神论第六章 张岱散文的题材和艺术成就第一节 “真气”与“深情”:张岱的人物传记和人物小品第二节 晚明江南社会的风俗长卷:张岱的风俗记第三节 张岱的山水园亭记第四节 张岱的史论、序跋第七章 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第一节 《世说新语》对张岱散文的影响第二节 张岱与徐渭第三节 张岱与陈继儒第四节 王思任对张岱文艺思想和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节 《陶庵梦忆》的创作意识和文化寄托第六节 《西湖梦寻》的体例渊源和创作旨趣第八章 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第一节 周作人与张岱:第二节 黄裳的张岱评论第三节 张岱散文对当代散文的影响附录张岱年谱简编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斯时由于江南繁华地区享乐风气的盛行,听戏品戏已成为文人诗酒风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市井乡村中平民百姓的主要娱乐形式。很多士人积极从事戏曲剧本的写作、音律的审定、唱腔和表演的鉴赏,其中一些家资富豪的士大夫还组织家庭戏班,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教戏排戏,从而提高了戏曲艺术的整体水平。与创作和表演高潮相适应,晚明时期探讨戏曲理论的风气也呈燎原之势,许多文人都有戏曲理论专著,涉及到戏曲艺术的各个领域,其广度与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王骥德《曲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可以说,张岱成长的时代是一个戏曲艺术最为繁盛而且文人全方位介入的时代。  明代中期以降,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蓬勃发展,一些重大的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时出现了所谓扬州清明、西湖七月半、虎丘中秋等富有特色的市民节日活动,演戏唱曲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张岱的家乡绍兴是晚明戏曲的渊薮,这里涌现了徐渭、王骥德、祁彪佳、孟称舜等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形成了越中曲派。市井乡村演戏之风浓郁,普通市民百姓对戏曲艺术热情异常。我们在鲁迅的《社戏》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风气的延续。张岱早年足迹主要集中在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等大都市,这些城市的戏曲演出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岱的家族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高、曾祖与徐渭交谊深厚,祖父张汝霖深受晚明士风的影响,思想开放通脱,与当时文艺界名流和江浙望族过从甚密。万历年间开始讲究声伎,蓄养戏班。父亲张耀芳屡困场屋,母亲陶宜人出资修建园亭,教习小习,使其解除郁闷。张家先后办了可餐、武陵、梯仙、吴郡、苏小小、茂苑等班,其中如王畹生、夏汝开都是当时著名的演员。“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技艺亦愈出愈奇”,家庭之中听戏品戏的气氛十分浓厚。  张岱资质灵敏,富有才情,在时代风气、地方民俗和家庭氛围的熏染之下,他从少年时代就喜爱戏曲艺术,在他的周围,有一群跟他声气相投的朋友,他们共同听戏品戏,相互磋商,这就使张岱的戏曲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张岱探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