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NO!我不是大清正史

金杯白刃 古吴轩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古吴轩  

作者:

金杯白刃  

页数:

32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NO!我不是大清正史》的第一部。
  ●◆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猜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虽然书中屡次描写烽火连天、千军万马厮杀的惨烈场面,然而不动声色冷幽默的叙述方式,却让读者在爆笑、狂笑、讪笑、奸笑、淫笑、狞笑之余倍感沉重。

作者简介

  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民俗风情很了解。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京味儿”的语言,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
  十多年多,走南闯北,见识广泛,文笔精炼,作者以极尽调侃的态度向读者娓娓讲述清朝崛起和明朝灭亡的那段历史。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

书籍目录

复杂关系
一个牛人
科幻武器
运气问题
“阿台未擒”
大家都急
一个谜
大师的水平
家贼难防
五个人
左 中 右
两个哲别
炒作
修城
马贩子
回家
吃泡菜的耶稣
市圈计
暴抽海西续
九国联军
从容就义难
叶赫的王牌
佳人再难得
嫁了
老李死了
又死一个
战斗力
不革命行吗
“自永芳始”
战地马拉松
入错了行
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主角
萨尔浒
传说中的杜松
以死明志
五分钟的结果
地主阶级总头目
对食
人道主义
护城河
给洋人朋友批墓地
尚方宝剑
王大夫
领导潮流的床
朽木为官
忽略了一个问题
裤衩儿里的银子
敢不敢进城
党争
老张的招数
两个版本
关宁锦防线
一起看上帝
辫子
不识数儿的经略
天王巨星出场
大炮
炮,也不是谁都能打的
“大胜”
打着没打着
绝世的高手
多尔衮的妈
接班儿
后金的民主
毛文龙是谁
忽悠
继续忽悠
袁崇焕的招数
“掉那妈!顶硬上!”
老袁和老魏
喝多了
当为尧舜
忠臣 or 奸臣
现实很残酷
回来了
敢不从命
兵变
找钱
有死无生矣
姿态
地球是圆的
门神
看上去很美
汉奸
还在忽悠
号子里的幸福生活
办事处主任
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铆上了
攻不足者,守有余
生不如死
副作用
孔技术员
邻居
传国玉玺
娶不娶,是个问题
精神病患者
邮件
顾不过来了
猛人
坏人
第二个猛人
福禄宴
注定
陈新甲的失误

章节摘录

  ◎ 复杂关系  嘉靖三十二年出了两件事。  第一个是倭寇进犯。  “倭寇”这个名儿是以前叫的,现在都改叫“鬼子”了。  “小鬼子”从这一次开始还来过好几回,基本没干啥好事。具体情况大家应该都了解,我就不在这儿啰唆了,哪位实在不清楚,可以把电视打开,随便换俩台,总有一个是说鬼子的事儿的。  咱们主要说说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是在关外有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努尔哈赤,本书的第一个主角儿。  说起来努尔哈赤那是相当不一般的,出生的时候也是异象不断,不过这种事我估计都不太靠谱,属于封建迷信一类,咱们先放一放。  先说他的家世,努尔哈赤的爷爷,爷爷的爸爸……是建州左卫指挥使,他外公,他外公的爸爸……是建州右卫指挥使。这就牛了,典型的官二代。  如果追溯到努尔哈赤他家几辈人之前,那太遥远了,我没耐心说,你也没耐心听。所以我挑了个“年代”近点的作为我们这本书的起点。  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  老觉这个人混的比较惨,虽说是建州左卫的指挥使,但手底下其实没几个人,地盘又小,当时的女真部落很多,就他这点势力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干掉。  所以他想找个靠山。  当时在女真里能称得上老大的首选就是建州右卫的指挥使王杲。  所以说人跟人不能比,真要较真儿那能把你气死,都是指挥使,但人家王杲明显财雄势大,在女真各部落里说一不二,走路都跟螃蟹似的,横着走。  要想巴结上王杲不下点本钱估计是肯定不行的。可老觉不是太富裕,真要让他拉几车银子去,估计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风。  得了,随便带点啥是个意思吧,反正人家也不缺咱这点儿东西。  王杲这人还不错,本来就跟觉昌安有点亲戚关系,一看人家大老远来了,虽说没带啥值钱的礼物但也算“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所以很客气,不但没给脸色看,还好吃好喝的招待。  觉昌安一看这么个情况,心说:有门啊,钱咱是没有,但好在咱有人,儿子特多。  于是觉昌安就和王杲商量:  “你看,我这次来也没带啥好东西,空着手就来了。但兄弟你真仗义,我特感动,这样吧,我想和你结个亲,我儿子多,你闺女多,你挑一个当女婿吧!”  王杲就有点犹豫,觉得你来投靠我,我这啥也没得着你的,倒先搭个闺女。  老觉那也是聪明人,一看就明白。马上就说:  “你儿子阿台不是也没结婚呢吗?我女儿都嫁光了,但我还有个孙女,我看他俩挺合适。”  王杲笑了。  “这合适吗?”  “合适合适,绝对合适。”  王杲的女儿就嫁的是努尔哈赤他爹。  努尔哈赤的堂姐就嫁给了他舅舅阿台。  每次到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努尔哈赤是怎样称呼阿台的呢?  叫舅舅没错,叫姐夫也对。  不过当时这种事很多,为了几百头羊,儿子娶妈的也不是没有,他们家这关系就算比较文明的了。  ◎ 一个牛人  王杲在辽东这块是比较牛的人了,但最牛的还不是他。  第一牛人应该是当时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这个人很传奇。  首先身世就传奇,因为到现在也没确定他是哪的人。  明史上说他祖上是朝鲜人,后来归了明朝,在比较大的城市铁岭当指挥佥事。  也有说他是蒙古人,女真人……  估计老李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一直也没辟谣,谁爱说啥说啥,反正是地球儿人。  李成梁是将门出身,但他的前半辈子和同样是军队子弟的戚继光比,那真是天壤之别。人家戚继光十七岁就继承了老爹的职务,当上指挥使了。李成梁混到四十岁还在家里蹲着,倒不是他不上进,他爸爸也给他挣了世袭的职位。  但问题是当这个官要先到北京报到,起码让吏部兵部的老爷见见人。怎么说人家也是为国选材,连人都没见就派你当军官?你要是个小儿麻痹,打起仗来想跑都跑不了,对你本人也不负责嘛!  但李成梁去不了,原因比较雷人。  穷。  当时李成梁他们家就在铁岭。我算了一下,从铁岭到北京,坐火车大概九个来小时,距离不到八百公里。  李成梁他家怎么说也是个中高级军官。一千多里地的路费,就算从他20岁开始凑起,凑到40岁怎么可能还没凑齐?  见过穷的,没见过这么穷的!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时京城里的官员的心声。  他们家穷的名声,能从铁岭传到北京。这真是穷出档次,穷出品位了。  后来辽东的巡按御使实在看不下去了,资助了李成梁同学(在这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是生员)几两银子,这才顺利到达北京,继承了老爹留下来的职位,当了铁岭卫指挥佥事。  虽说过程有点曲折,但总算是有个好结果。  估计前几十年在家没事干,光看兵书了,李成梁是厚积薄发。  当时明朝边境主要是和蒙古人冲突。  大家打了快两百年了,今天你抢我,明天我砍你。  抢完砍完,回家洗洗睡觉。谁也不能把谁彻底办挺。  老李不一样,在家憋到四十好几,头发都有白的了,好不容易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再不加把劲这辈子不就忽悠过去了?  蒙古人的好日子到头儿了。  当时辽东这一块最嚣张的蒙古部落是插汉部,老大名叫土蛮。其实人家也不叫这个,正经官名儿叫图们札·萨克图汗。  土蛮这名字是明朝官员给取的,估计是嫌他本人这名字太长,过去也没电脑,都是毛笔一笔一画地写,这兄弟又比较会找事,明朝官员天天写战报,实在不耐烦,干脆我给你起个名得了。  叫啥呢?  这蒙古老大比较土,又比较野蛮,就叫土蛮吧!  这个土蛮也是一猛人,李成梁没来之前他经常带着一帮人到明朝这边搞“抢劫自助游”,抢了就跑,跑了过几天又来抢,搞得当时的辽东总兵生不如死。  但老李一来,土蛮的幸福时光便一去不复返。  具体战斗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展开了。  简单说吧,这位土蛮兄弟基本算是李成梁的贵人,老李从指挥佥事一路高升,一直升到辽东总兵,基本上都是靠打他。  这就让李成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敌人是要收拾,但不能一下全收拾了;都死干净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所以老李的战略是又打又拉,不听话就收拾你,但也不把你赶绝了,打服就行,适当还得给点好处。  这个方针路线李成梁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是一直贯彻的。  当时和李成梁一起守卫大明北面边境的还有一个人。  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略刚好和李成梁相反。  不管是谁,只要敢来我这,一律大刀加火炮,还要好处?门儿都没有啊!  鉴于老戚做事太绝,各位部落老大一合计,还是李总兵那好混,大家就都不来戚继光这边了,全往李成梁那边跑。  戚继光镇守的蓟镇安静了,史曰:“十数年不见烽火”。  戚继光也安静了。既然敌人都没了,你戚继光再牛也没用。  慢慢地他就被忽视了,遗忘了。  反观李成梁这边,那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年年打仗,年年立功,年年升官,威风八面,天下闻名。  连后来清朝人修的《明史》都要拍马屁——  “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从个人角度来讲,李成梁没错;从国家民族角度来讲,戚继光是对的。  这恐怕也就是戚继光到今天仍然是正面典型,而对李成梁却数百年争论不休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眼睛真是雪亮的。  当然,这都是身后事。就眼前的情况来看,养寇自重这事虽说不太厚道,但考虑到形势发展都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土蛮要好,洋蛮也罢,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也还是可以原谅的。  但老李同志还是疏忽了一点:他活着的时候能掌控,他死了呢?  ◎ 科幻武器  蒙古基本被打服了,一个个看到李成梁就鞠躬。  但任我行前辈教导我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  首先不服的就是王杲。  这两年李成梁光顾着跟蒙古人打来打去了,女真乘机发展壮大。  前面我们说了,王杲本来在女真各部落里就比较显眼,不找事李成梁都想收拾他,何况现在居然还敢跳出来公开叫板。  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万历二年,王杲首先挑起战端,进犯辽阳、沈阳。  李成梁比较生气:我还没动手,你倒先打上门了,不给你点教训看来真不行了。  李成梁手下的辽东铁骑那可不是吃素的,人手一把三管火枪(三眼神铳)。  关于这个玩意非常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不然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人除了会用火药造鞭炮以外不会干别的。  三眼神铳在当时来说,那绝对是比较科幻的武器。  全枪长大概一米二,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有三个枪管,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  如果你看到这,觉得也就一般,那我告诉你,科幻的在下面。  它的三个枪管可以旋转发射,一枪打完,另一个枪管自动转到击发位置,原理和今天的转轮手枪一样,打起来都是连发,并且还有准星,平射距离可以达到50丈。  50丈是个什么概念?大概等于今天的150米!  据我所知,今天我们看到的手枪,大部分的有效射程只有50米左右,个别强悍点的如“沙漠之鹰”也就100米。  神铳的子弹也不是我们今天的子弹,是一种类似开花弹的玩意,一打就是一片,杀伤力极强,打不死你也穿你一身窟窿,抬下去光取子弹就把人取废了。  子弹打光了怎么办?临时塞火药肯定来不及。  问的好。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本枪的发明者早已经想到了。  刚才说了,这神铳是纯铁打造的,并且枪管又短又粗,枪柄又长又细。子弹打完了,不用变形,直接就可以当榔头用。榔头啊,同志们,还是纯铁的,那个击打效果……我不说了,各位自己想。  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用这东西上阵杀敌,今天想起来仍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来武器装备这段到这就算完了,但有朋友问我,人家拎把锋利的马刀,难道斗不过你这铁榔头?  这个武器发展史的问题,真是有点复杂,但为了避免有人跟我较劲儿,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  大家都知道,要说最锋利的刀,那日本的武士刀应该能排进前三名。  武士刀虽然在日本被捧成天上有地下无的神刀,但其实也并不是太神秘。它的原形就是中国唐代的唐刀,在日本经过改良后被称为武士刀,也叫发刀,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说老实话,光这个名字我就念了好几遍才算通顺地说出来。如果哪位想造一把玩玩儿,我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因为这种刀从前期制造组装,到后期维护保养,复杂程度能把你折腾得生不如死。我见过小作坊土造的手枪、长枪,就工艺水平来说基本都能造得比较靠谱,但我到现在为止,没见过谁在家造武士刀的(日本的专业刀匠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刀自然是不适合批量生产的,无法批量生产就无法装备部队,无法装备部队那对于国家武装来说就没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在唐代中国就放弃了唐刀研发的原因。  日本人把这技术学去后如获至宝,充分发挥死心眼精神,终于把武士刀造到了极致。  当然,就是在日本也不是谁都用得起,只有比较有钱的武士啥的才能弄一把,还要传家,老子死了儿子接着用,除了有纪念意义外,恐怕没钱造第二把也是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快刀对榔头的战场效果。  我小时候听评书,从三国到隋唐,凡是驰骋疆场的大将,一般来说,不是拎俩大锤,就是扛把宣花板斧。拿把剑或马刀就上战场的,我就只听说过刘备刘皇叔。不过人家老刘一般不动手,这种粗活都是关张赵马黄干了,他的剑就是个摆设。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冷兵器时代的大兵团作战中,你手里的家伙锋利不锋利根本不重要,分量才是王道。特别是骑兵,冲击力的作用远远大过技巧。  马刀对榔头?  笑话,一榔头下去刀都不知道飞哪去了,捡回来估计都要回炉,早成锯条了。  看完上面,大家应该对李成梁手下这帮铁骑的战斗力有个基本认识了。  ◎ 运气问题  王杲跑到辽阳抢劫,李成梁根本就没理他。  倒不是老李怕他,主要是李成梁想了个比较黑的点子。  直接进攻王杲的老巢古勒寨!  你不是带人出去了吗?那我就来抄你的底。  这招够损的。本来人就不多,精锐又都出去打劫了,剩下的老弱病残哪儿是辽东铁骑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攻进去了,光斩首就一千多,连王杲的家属都被俘虏了。  这群俘虏里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我们等待多时的主角努尔哈赤,另一个是他弟弟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之所以在古勒寨绝不是暑假没事来探亲,而是另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呢?  他妈死了。  他妈就是王杲的女儿。  按说死了妈,确实让人同情,但悲痛一段时间也就算了,该咋过还咋过呗,毕竟爹还在嘛。  但问题是他爹马上又娶了一个。  于是他家上演了一幕后母虐待前妻儿子的悲剧,更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和他弟弟就是男主角。  努尔哈赤当时也有十几岁了,半大小伙,个性又比较强,实在受不了后妈的虐待,一跺脚带上弟弟跑到古勒寨投奔他姥爷。  要说人这运气不好啊,那真是没办法,到古勒寨没多久就碰上李成梁打过来,兄弟俩全当了俘虏。  关于当俘虏这事儿正史里提也没提。毕竟堂堂大清的开国皇帝被李成梁抓了俘虏也不是啥光彩的事。  野史上就说得挺多了,还有个故事。  据说努尔哈赤兄弟俩被俘以后,被李成梁留下当了杂役。所谓杂役也就是端个茶倒个水的佣人。  有一天,舒尔哈齐不知道因为啥事惹火了李成梁,李成梁准备把他剁了。  努尔哈赤一看弟弟要掉脑袋,马上跪下求情,说:  “我弟弟不懂事,求李老爷把他当个屁放了吧。如果实在要杀,那就杀我好了,我愿意代弟弟死。”  李成梁一看,这小孩可以啊,够仗义,不错。  “起来吧,我都不杀了,今后跟着我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  从此以后李成梁很欣赏努尔哈赤。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说是扯淡,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从李成梁后来的表现来看,对努尔哈赤非常够意思,说特别照顾那一点也不过分。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那儿干了四年伙计,十九岁的时候终于被放回了家。  四年时光,并没有白白浪费,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那里学到了很多。  不过,现在还不是努尔哈赤上场的时候,他姥爷的事都没解决。  王杲最近过得很不好。  跑出去抢了回东西,没抢着啥值钱玩意,老窝倒先被李成梁抢了一回。  牛羊丢了无数,从老婆到外孙子全被人家一锅端了。  这生意做得太亏。  愤怒了,彻底愤怒了。  不反也要反了!  万历八年,王杲再次出兵。  以前还躲着点李成梁,这次不躲了,直接就是奔李成梁去的,拼了!  李成梁很高兴。  因为前几天万历皇帝刚刚表扬了他,说他在辽东干得不错,还特意下令给老李修个石碑,以表彰他的功劳。  碑刚修好,正准备挽袖子再接再厉大干一场。  王杲来了。  这真是瞌睡送枕头啊!类似王杲这种贵人,在李成梁的职业生涯中是比比皆是。  那就来吧。  开打。  事实证明,再愤怒没实力也是白搭。  一交手王杲的部队就垮了。  那真是兵败如山倒,拦都拦不住,基本上全军覆没,一共就跑回去一百来人。  王杲还算有两下子,起码跑得够快。李成梁战前就向部下特意交代,要把王杲抓住,拉回北京给皇上看看,但王杲还是跑了。  跑回去是幸运还是不幸?  要我看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痛快。  没抓住王杲,虽然有点遗憾,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打了大胜仗,就这么报上去,也很有面子了。但李成梁是完美主义者。  于是他让秘书起草了个文告,发给各个部落首领,意思很简单:王杲是我李成梁的敌人,你们谁也别想着收留他,发现他马上给我送过来,本人有赏。  这种文告今天有个专有名词:  通缉令。  王杲就此开始了逃亡生活。  家是肯定回不去了,昔日的朋友也靠不住,到哪儿去呢?  王杲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台,以前就是自己的部将,他跟自己的关系那可是几十年的交情,血里来火里去,决不会出卖自己。  对,就去投靠他吧!  王杲想得没错,当年这位王台兄弟和王杲确是生死之交,铁哥们儿,但他没算到一点。  人是会变的。  朋友如手足,但为了脑袋,手足也就顾不得了。  李成梁见到王杲的时候,差点产生错觉,以为王台给自己提前送端午的粽子来了。  这个被绑成特大号粽子的就是王杲。  还好王杲不是真的粽子,所以也不用考虑保质期,也不用冰箱,直接装笼子里就送京城了。  要说还是皇上做事儿利索。这种战俘也不需要审,免费送了王杲一次北京一日游(游街),然后拉到西市剐了。  王杲死了,努尔哈赤他姥爷死了。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努尔哈赤的舅舅兼姐夫还活着。  ◎ “阿台未擒”  李成梁做事的风格一般是斩草不除根,要给人家留点种子,一把掐死了,自己打谁去啊!  但王杲这个事办得有点过,连个尸首都没给留。  所以李成梁心里也有点嘀咕。不过既然已经这样了,干脆连他儿子阿台也一块收拾了吧,免得将来是祸害,所谓“阿台未擒,终为祸本”!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出兵攻打古勒寨。  其实阿台早就收到风,知道李成梁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这几年啥也没干,一门心思在家搞装修,把个古勒寨修成了个大碉堡。  你李成梁不是牛吗?辽东铁骑不是猛吗?我不出去,有能耐你飞进来。  李成梁飞不进去,但也没闲着。他指挥部队拼命攻城,但死活就没攻进去!  这就尴尬了,一代名将居然连个小寨子都攻不进去,这要传出去那还有面子吗?  但战马也没长翅膀儿,火枪打到一米多厚的城墙上连个印子都没有。  老李很上火,心情很不好。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要求见李成梁。  这人叫尼堪外兰,也是女真一个小部落的头,跟阿台关系一向不太好,具体原因不太清楚,可能就是看他不顺眼。这次李司令来收拾阿台,他很激动,自告奋勇给明朝大军当向导官。  尼堪外兰这个时候来见李成梁的意思呢,可能是想安慰老李几句,没想到点儿太背,正好赶上李成梁心情不爽想骂人。  李成梁一见尼堪外兰,火就压不住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骂。  “来的时候问你阿台的情况,你给我拍胸脯子保证,说他就是一堆狗屎,大军一到他肯定。这下可好,打了好几天,死伤不少弟兄,连TM寨门儿也没摸着!你忽悠我是不是?!我可告诉你,打不下来古勒寨,我也不能白跑一趟,反正回去报功是数人头,你的头他的头都一样!你自己看着办吧!”  尼堪外兰一看李成梁这架势,没准儿真能先把自己砍了,当时腿就哆嗦了,马上凑过去赔小心:  “司令,你看这事闹的,我也没想到阿台这小子这么变态,把城墙当河堤修啊!你看这样行不行,你让弟兄们先撤回来,我亲自带人……去做思想工作。”  李成梁想了想,也实在没别的办法,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了。  其实尼堪外兰之所以敢说这样的话,也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他那儿也来了两个人。  一个就是我们的熟人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  觉昌安之所以来这,倒不是给阿台落井下石的,但让他救阿台他也不干,他其实主要是想救阿台的老婆。我们都知道,阿台的老婆就是觉昌安的孙女,并且还是最喜欢的一个。  他在家里一听到李成梁把孙女围在古勒寨了,就有点急,马上就要起身去救。但他的儿子们不答应,说老爷子都这么大岁数了,你就别去了,我们派个人去就行了。  觉昌安估计也是年纪大脾气倔,非要亲自来。  儿子们开会一研究,去就去吧。但老爷子一个人去实在不太放心,还是得跟个人一起去,谁去呢?  最后决定老四去。因为明军的向导官尼堪外兰以前是老四手下的小弟,虽说现在人家翅膀硬了,但老领导的面子多少也要给点。  老四叫塔克世,他就是另一个人。本来这个人也不是啥重要角色,属于龙套级别,但他有个特殊身份——努尔哈赤的爹。  ◎ 大家都急  尼堪外兰就带着这俩人到了城墙下头,抬头喊话:  “上面的听着,千万别放箭,我们是来谈判的……”  阿台其实也不太撑得住了,虽然暂时没危险,但总这么被人围着打也不是个事。  现在听说和谈代表来了,马上就让进了城。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觉昌安想得比较周到。  一来尼堪外兰是个外人,说起话来他站旁边不太方便。  二来阿台本来就和尼堪外兰有点不对,万一进去说戗了,没准当时就能把他砍了,那还谈个屁啊。  所以进城的时候觉昌安就和尼堪外兰商量——  “你就别进去了,我和塔克世进去就行,你在外面等信儿吧。”  尼堪外兰也不是傻子,本来就不想进,现在既然老爷子都提出来了,那正好借坡下驴。  “那我就不进啦,我给您二位把门。”  有时候,一件事想得太周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尼堪外兰在城外守着,觉昌安和塔克世进去了。  进去就没出来。  咱们先说里面。觉昌安进了城,见着阿台就开始做工作,从国际形势说起,一直说到亲戚关系。但估计老觉口才不太行,说得口干舌燥,阿台完全没反应,既不说投降,也不说不投降,就这么干听着,不表态。  最后看觉昌安说得差不多了,来了句——  “你们既然来了就先别走啦,在我这儿住两天吧。”  说完拍屁股走人,把这爷俩给晾那儿了。  觉昌安一看阿台是这么个态度,心里很着急,毕竟进来大半天了,怎么说也要给外头通个信,让李成梁再宽限点时间。他就想带着儿子先回去给报告一声。可一走到门口才发现,回不去了!门口早就被人把住了,这就算是被扣下了。  咱们再说城外头。尼堪外兰还是比较仗义,还在城门口等着呢,但左等也没见出来,右等也没见出来,烟都抽了好几盒,一点儿动静没有,那叫急啊。  正在这个时候李成梁派的人来了。  李成梁也急,吃了早饭就在中军等着尼堪外兰的回复,等到快吃晚饭了,也没等来。  于是他决定派个人到城门口看看。  这一看,看出问题来了。  派的这个位兄弟到了前面,一眼就看见尼堪外兰在城门洞子里跟傻子似的戳着呢,压根没进去啊!  这兄弟也跟着急了,对着尼堪外兰就喊:  “司令让我来问问你这算怎么回事?!让你谈判来了,不是让你在这当电线杆子!”  尼堪外兰一听,也顾不得老领导和老领导的爹还在城里呢,让手下人拿了个喇叭过来,放开喉咙嚷上了:  “各位古勒的弟兄们!我们是大明李司令的队伍!现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打进去那是早晚的事!你们赶快出来投降吧,只要放下武器,我保证李司令既往不咎,谁要是把阿台的脑袋弄下来,明军还大大地有赏!!”  这就坏了。  古勒寨的士兵可能也早就不想打了。事情明摆着,就这点实力要跟李成梁做对,那不是找死吗?加上听尼堪外兰说阿台的脑袋能换钱,那还犹豫啥啊?抽出刀来满世界追着阿台砍。  可怜阿台一条好汉,最后被自己人给杀了。  明军进了城,一点没客气,见人就砍。  什么?投降?还有赏?  谁给你说的你找谁去!  觉昌安和塔克世梳条辫子,那不用问了,肯定是阿台的人,杀了。  一个建州左卫都督,一个建州左卫指挥使,就这样全死在古勒寨。  等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尼堪外兰才进城找老领导。  人倒是找着了,就是没脑袋。  这可不是小事,毕竟死的这两位也是大明封的官,赶紧给李成梁报告。李成梁也觉得这个事儿办得不太地道。但人已经死了,把头接上也活不了,弄两口好棺材送回家去吧!  ◎ 一个谜  我相信努尔哈赤见到爷爷、爸爸的尸体,是真的很悲痛。据说努尔哈赤“捶胸嚎泣”,并且厉声质问明朝使者。从其表现来看,基本丧失理智。  这使者倒也识趣,随你怎么骂,我就一句话:这是个误会。  努尔哈赤不能接受这个解释。但不能接受也得接受,李成梁实在是惹不起。  说起来李司令也算很给努尔哈赤面子了,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赔偿,还让努尔哈赤继承了他爷爷的官当了建州左卫的都督。暂时也就只能这样了。  但努尔哈赤咽不下这口气。李成梁我惹不起,但你尼堪外兰跑不了!没你小子喊那一嗓子,我爷爷、我爸爸能死吗?!  这个仇非报不可,就收拾尼堪外兰!  报仇这事儿,说说挺容易,但真要想把仇报了,那有一定难度。  首先就要有实力。努尔哈赤虽说现在是建州左卫的都督了,但手底下也没几个人,大部分主力(其实也就一两千)让他爷爷带到古勒去了,觉昌安死了以后部属都被尼堪外兰招了安。  努尔哈赤吩咐一声“集合,点名”!  稀里哗啦来了五十多口子,其中三分之一是残废并且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努尔哈赤挑了挑(其实也没啥挑的),一共挑出十三位。  清史上说努尔哈赤就是带着这十几位去的。  但我敢肯定事实不是这样的。  十三个兰博一人发把M16外加火箭筒,手榴弹全部配齐了,那倒还是有可能的。  十三个半业余的骑兵,一人拿把一年多没磨过的片刀,就想和上千人对砍?你以为你是谁?钢铁侠?!  努尔哈赤肯定有外援,至于这个外援到底是怎样得到的,那说法很多。有说是他一个叫额亦都的哥们儿带了百把人投奔他的,有说是他老婆把嫁妆卖了,换了钱让他招了百八十人……不管怎样吧,努尔哈赤带了百把人去找尼堪外兰算账。  百把人对上千人,人家还是守城,你是攻城,客观地讲基本上是自杀。  但奇迹出现了。尼堪外兰听说努尔哈赤带了人找他算账,他既没有整顿军马,也没有修整工事,做了个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举动——跑了。  对于尼堪外兰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分析了很久,但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  他应该不是胆小。当时的女真部落很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战场上对砍那应该是家常便饭,尼堪外兰能坐到图伦城城主,应该也是真刀真枪拼回来的。  你要说他因为心存愧疚不愿意和努尔哈赤干仗,那也不对。联想尼堪外兰从后到前的表现来看,基本不存在愧疚这个问题。  谜,千古之谜。  努尔哈赤第一次打仗,未失一兵一卒就胜利了,顺利占领图伦城。  至于占领之后的结果书上没说,但我们还是可以猜到,无非就是该拿的拿,该占的占,男女老少统统带回家当奴隶,跟着一起去的弟兄们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我这样猜是有证据的。因为努尔哈赤撤了之后,尼堪外兰也没回图伦,一直住在嘉班城,可见图伦基本被老努拿了个干净,回去也是白回。  ……


编辑推荐

  带有老舍的“京味”小说的风格,原汁原味的风俗民情,告诉大家一个有趣,有意思的清朝历史。  幽默诙谐,麻辣粗犷——历史,就该给读者,带来欢声笑语!  封面采用潘通亮色,一目了然,出众显眼。  如果说悲剧比喜剧更经典,喜剧比悲剧更热卖。  那么我告诉你,《NO!我不是大清正史》是一幕三百年的悲喜剧。  如果你想读一本诙谐小说,那你不能错过这本奇书。  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幽默诙谐、嬉笑怒骂之中,被作者还原成你身边的普通人。  如果你想读一本纯粹的史书,那你也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奇书。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将在你面前粉墨登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连场演出,绝不迟到。  如果你想要诙谐、史书二合一,那我强烈建议你提前辞职,安顿好男(女)朋友,结清一切债务,确保不会有人打扰你,再阅读《NO!我不是大清正史》。当然,如果你不擅长做饭的话,请保留楼下烧烤店老板的电话,否则你会发现阅读本书有减肥瘦身的效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NO!我不是大清正史 PDF格式下载



“北京味”+“搞笑范儿”,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把历史写的很好玩儿,我们看起来也不吃力。我相信历史本身很厚重,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人和事儿,正因为这份沉重,很难让人轻易接近。我们不是专家学者,不是考古专家,不用考证历史人物到底说了几个字,几点钟做了什么事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了解历史梗概就可以了,如果真的要研究,那就去读二十四史了。边看边玩边了解点历史知识,这本书非常合适。


写的真的很好,文章很连贯,而且轻松易懂。以前一直看言情,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朋友推荐我看的时候,觉得是历史书籍,肯定比较难懂,哪知作者是用这种轻松的文笔写出大清的历史。历史系的作者们应该多写写这种风格的,这样大家即看到了小说,又了解了历史
金大一定要继续写作哦


以独特的方式,讲述那段历史,诙谐幽默,很有意思。


本身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历史书籍,搞笑风格的书更能引人入胜,记忆深刻,很不错的书哦,值得推荐!


很幽默的北京腔 轻松学历史


曾经在网上看过部分章节,当时就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笔。前天无意中发现出版了。毫不犹豫买了。边看边笑的肚子疼。很靠谱!


並非野史!字裡行間透露著詼諧!不過,還是能瞭解到不少的清朝歷史


书真的很幽默 虽然刚看 书的质量也很好


不错,很幽默


内容很有趣,等待续集。。。。。。。。。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如此打动我的心!


简式军事系列图书内容丰富,图片清晰,是军事爱好者的收藏首选!


很棒^O^


孩子让买的,阅读一下


看完二了,终于买到一了,很幽默的历史故事


还行,挺幽默的.


内容确实有点儿无厘头,将得不是很详细,读着玩玩消遣一下还行,不过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个人觉得还是读正统一点的史实记载好点!!~~


实在无聊可以看看,但是内容一般,而且觉得没写完。。。


买了1和2,会不会有3呢


真希望能好看


好书。值得一读!!!


还可以的!!正在研究中,


不错,价格合适,书正在读,感觉写的不错


偶尔看看,历史相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