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

王恺忱 王恺忱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王恺忱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11出版)  

作者:

王恺忱  

页数:

372  

前言

黄河以水少沙多、洪枯悬殊、陡涨陡落著称于世。洪水进入下游后强烈的淤积使黄河流路趋向不定和经常决口泛滥,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流域,每次改道或决口即意味着黄河人海口部位的变更。只有当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有能力大规模系统治理黄河时,黄河人海口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堤防自上而下的巩固和完善,强烈的淤积逐步向下转移,使河口尾闾在三角洲范围内始终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因此,黄河河口特性鲜明,难以治理。作者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开始泥沙研究工作,1959年从事塘沽新港回淤研究和解决黄河河口三角洲农场供水问题时接触黄河河口问题。20世纪60年代黄河河口地区和三角洲内大规模勘采石油后,河口自然演变与石油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作者从此稳定于黄河河口的科研工作;曾当选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中国河口海岸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工作中作者十分注重深入实际,曾多次出海参与滨海区测验,每年参加三角洲尾闾汛期与汛前汛后的查勘,对黄河河口的现状和演变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并十分关注各家有关黄河河口的研究成果。1973年作者对废黄河徐州附近及其以下的尾闾河段进行了深入的查勘,并参阅了废黄河沿岸有关的州、县志和《南河成案》等部分河史书籍,摘录了《行水金鉴》和《续行水金鉴》、故宫档案奏折以及废黄河等有关资料。这使作者对黄河尾阊河段演变规律以及各项治理措施有了清晰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黄河和黄河河口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克服了单纯依靠短期资料就河口论河口的局限性,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了黄河河口淤积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问题。在现阶段,由于堤防的约束,黄河绝大部分来沙输排人海,河口沙嘴和岸线发生显著的淤积延伸,三角洲尾闾河段处于不停的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过程中,三角洲以上河道特别是艾山以下河段相应于河口尾闾的延伸而淤积升高,同时也相应于尾闾的改道而冲刷下降。由于黄河来沙源源不断,河口三角洲岸线不断淤长,黄河下游河道亦在淤淤冲冲过程中相应淤积升高。来水来沙条件决定着黄河下游纵剖面的形态,而河口侵蚀基准面则制约着下游河道冲淤的幅度。从宏观层面上看,黄河下游比降变缓应属于溯源淤积的性质,若没有大量的泥沙下排至河口,造成河口的淤积延伸,当然也就不存在河口侵蚀基准面相对升高的问题,显然来沙量大始终是黄河下游淤积的根本原因。认识黄河下游演变过程两个阶段性质上的差别、来水来沙与侵蚀基准面对下游河道反馈的影响以及当前制约下游河道淤积的主导因素等问题,对预报黄河下游发展趋势及确定河口和下游河道治理方针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概要

  《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以黄河水利委员会系统研究成果为基础,较全面地反映了黄河河口研究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科研成果。全书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河口的水沙特性,海域及海洋动力状况;完善发展了河口大、小循环演变规律,淤沙特性,沙嘴发展及淤积延伸造陆,下游河道与河口段冲淤规律的研究,较深入地探讨了符合客观实际的黄河河口各项治理措施、河口人海流路规划和河口发展趋势预估计算方法等问题;特别着重分析了黄河河口相对基准面的变化和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反馈作用的机制及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范围等。《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对正确认识下游冲淤规律,准确预测黄河河口和下淤河道冲淤发展趋势及确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治理方针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河口治理相关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恺忱,1932年9月生,男,籍贯河北易县,满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工作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195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学院,先后工作于北京水科院和黄委水科院。黄科院泥沙研究所原所长。黄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中国河口海岸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有关河流与河口演变及整治、渠首渠系和水库等泥沙问题的科研工作,以黄河河口研究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完全统计,共完成正式打印科研成果报告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论文10篇,有关黄河河口的论文40余篇。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水利学校代课期间,曾编写《泥沙运动学》、《河口演变与治理》和《洪水泥沙》等讲义三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科技攻关中“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及“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1959年开始参与塘沽新港回淤和黄河河口地区供水研究,1969年后主要从事有关黄河河口的研究工作。注重实践,4次出海参加测验,多次参加现黄河河口和废黄河河口现场查勘与调研。初步开展了有关河口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除首次提出河口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反馈影响和现阶段河口相对基准面制约着下游淤积趋势的论点外,还在完善河口大、小循环规律,三角洲改道流路安排规划,河口发展预估计算方法,摆动和改道的区分,摆动的分类,人工截流改道的方式,河口治理措施的总结分析,滨海区潮流潮汐特性,河口沙嘴演变、淤沙分布和造陆,人海泥沙的输移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均有独创性的进展。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渠首渠系泥沙分析研究,山东河段河道整治经验总结,拦泥库和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的观测研究,70年代进行过明清故道废黄河河道演变整治的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80年代曾对陶城铺以上河段河道整治进行过总结,90年代主持参加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和“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专题的研究工作。近期一直参加有关黄河河口和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的研究。对黄河河口和下游河道演变及整治均有较系统的了解和较深入的认识。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黄河河口的基本情况第一节 黄河河口简况与河口类型第二节 黄河河口的历史概况第三节 黄河河口近期概况第四节 现黄河河口研究概况参考资料第二章 黄河河口的水沙特性第一节 黄河下游及人海水沙的一般特性第二节 黄河河口各流路人海水沙情况分析第三节 黄河断流的情况及一般影响参考资料第三章 黄河河口的演变规律第一节 黄河河口的历史演变及其规律第二节 三角洲尾闾河型演变规律第三节 河口河段纵横断面演变分析第四节 摆动的分类、判别方法与影响第五节 改道对改道点以上河道的影响第六节 黄河河口沙嘴演变分析参考资料第四章 黄河下游及河口河段冲淤特性第一节 冲淤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评价第二节 黄河下游的冲淤概况第三节 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情况第四节 黄河下游上下两头河段的冲淤特性第五节 艾山一利津河段的冲淤特性第六节 河口河段的冲淤特性参考资料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与海洋动力特性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海域概况第二节 滨海区的风浪概况第三节 滨海区潮汐特性第四节 滨海区的潮流和余流特征第五节 三角洲滨海区风暴潮及温度、盐度简况参考资料第六章 黄河河口的淤沙分布、造陆及输移问题第一节 黄河河口的淤沙分布与造陆情况第二节 三角洲岸线变化特点第三节 人海泥沙的输移及其影响范围第四节 黄河人海泥沙对海港影响分析第五节 河口断流尾闾回淤影响分析参考资料第七章 黄河河口延伸改道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第一节 黄河河口淤积延伸反馈影响研究的现状与总结第二节 冲积性河流纵剖面演变与形态分析第三节 河口基准面影响机理分析第四节 河口基准面对下游河道影响的范围第五节 河口对下游河道影响的趋势分析第六节 黄河河口发展影响预估计算方法参考资料第八章 河口治理问题第一节 黄河明清故道海口治理概况第二节 明清故道海口治理的经验教训第三节 现黄河河口近期治理概况第四节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第五节 三门峡水库对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及尾闾演变影响问题第六节 黄河河口尾间改道问题第七节 三角洲人海流路规划概况第八节 未来流路安排及对三角洲开发影响分析第九节 对黄河河口开发治理几个问题的认识第十节 黄河下游大改道问题的探讨第十一节 从河口影响论下游治理问题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插图: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对黄河河口的观测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2年即设立了前左水位站,开始对河口进行调查和观测。1964年成立河口水文测验队,开始进行滨海区测验。目前河口地区有利津水文站一处,先后设有道旭、麻湾、一号坝、罗家屋子、刁口和十八公里等常年水位站多处。1964年以来,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均进行大断面测量(罗家屋子以上13个断面,以下约10个断面,清水沟西河口以下先后布设了清1-清10断面)。此外,每年尚进行河势调查。滨海区主要开展了淤积地形测量,并多次进行过潮流、潮位、余流、底质、淤泥幺重、含盐度等测验工作。在河口三角洲地区石油大规模的勘采、东营市的建立和拟建河口大港的带动下,大大地促进了河口的治理和科研工作的进展。河口地区曾是革命的根据地,广大人民为抗日战争和人民治黄做出了贡献。人民治黄以后,在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河口地区兴修了不少治黄工程,并取得了连续6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巨大胜利。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亦取得了很大发展,引黄淤灌,开挖排涝沟河,改变了原来低产盐碱的面貌,小三角洲上还兴办了若干大型军垦农、牧场,水产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自1963年以来先后开发了以东营为中心的胜利油田、北镇附近的滨南油田以及位于小三角洲现行河道两侧的孤岛油田和河口油田等。


编辑推荐

《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是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