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庄子

本社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作者:

本社  

页数:

396  

译者:

乙力 注解  

Tag标签:

无  

前言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据传该书是在春秋末期,由老聃所著的。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称他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和不断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老子》。《老子》共5000佘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老子》的内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老子》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老子》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规律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的准则完全适合于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观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老子》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老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专气淳和,加强自身修行。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柔弱不争思想一致的观点,如致虚守静、不致为天下先、不自是、不自伐等等,这些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思想与柔弱不争共同体现了《老子》中人生哲学的特色。《老子》一书的第三大内容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探讨,它反映了老子的政治观。在书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和顺民心。《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5000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庄子》,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至汉初道家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汉书》避明帝刘庄讳称严周,楚庄王后裔,做过蒙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不愿“为有国者所羁”拒绝楚威王厚币迎聘,后“终身不仕”。著作有《庄子》。唐天宝元年(742)被诏封南华真人,宋、元皆有加封。《庄子》一书在汉代有52篇,到后世只剩下了33篇,计《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则掺杂了庄子后学的作品,《杂篇》中掺人得更多。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外篇》和《杂篇》的基本观点与《内篇》是一致的。《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认为道产生一切事物(包括鬼神天地);它弥漫于整个宇宙而无所不在,贯通于古今而无时不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书中具有朴素的辩证观,要求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庄子》一书体现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中怀疑一切的思想和无原则的处世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作用。在社会思想方面,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庄子》一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极大影响,其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堪称一时之冠。寓言文学尊之为奠基人,小说家追之为鼻祖,文学理论家又称之为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或与屈原并列而《庄》、《骚》合刊;或举“六大才子书”,而《庄》居其首。汉初黄、老之学,特别是刘安及门客所撰《淮南鸿烈》,可以明显溯源于《庄子》,魏晋清谈,《易》、《庄》、《老》并称“三玄”,是最受推崇的著作。由于其思想奇异,文采出众,后世资取者亦有多种层面。正如宋人叶适所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好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另外其文笔汪洋恣肆,诙诡谲奇,富于想象,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阐发哲理,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能让读者更直观更全面地丫解和体味先哲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思想内涵,书中特意精选了百余幅精美人物插图和先哲们的生活场景图,这些插图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辉映成趣。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能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本套藏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编者2007年5月

内容概要

  《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名《道德经》。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被后世称为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共81章,约5000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庄子》又名《南华经》。作者庄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小吏,后厌仕途,隐居著述。《庄子》原本52篇,后散逸,今仅剩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因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学说一脉相承,故二人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作者简介

作者:(战国)庄周、老子

书籍目录

老子道经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六章十七章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一章二十二章二十三章二十四章二十五章二十六章二十七章二十八章二十九章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二章三十三章三十四章三十五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德经三十八章三十九章四十章四十一章四十二章四十三章四十四章四十五章四十六章四十七章四十八章四十九章五十章五十一章五十二章五十三章五十四章五十五章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八章五十九章六十章六十一章六十二章六十三章六十四章六十五章六十六章六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七十章七十一章七十二章七十三章七十四章七十五章七十六章七十七章七十八章七十九章八十章八十一章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肤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章节摘录

道经一章【引语】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最早是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此后的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释】[1]道可道:第一个“道”的意思是规律、法則。第二个“道”的意思是道说。[2]常道:永恒不变的规律。常,永恒。[3]名可名:可以叫得出的名字。也即具体事物的名字。具体事物总会消失的,它们的名字当然也要跟着消失,所以下一句说它们“非常名”。【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释】[1]无名:没有名字的东西,实际即“无”。无,虚无,这里指空间。[2]有名:有名字的东西。这里泛指存在的物质。【译文】有了空间,才开始出现天地;有了物质,才开始产生万物。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注释】[1]有人从“常无”、“常有”后断句、但帛书于两个“欲”字后有“也”字。通观全书,于“欲”字后断句较为合理。[2]其妙:指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其,代指上文的“天地”、“万物”。[3]徼:边界,引申为表面。陆德明《经典释文》:“徼,边也。”【译文】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两者同出:空间和物质同时出现。两者,指“无”与“有”。没有“无”就没有“有”,反之亦然。一般认为应解为“同一个来源”,如高亨《老子正诂》说:“此‘无’与‘有’,又何自来?皆自于道。……指实以言,天地之始,道也;道之相,无也。万物之母,天地也;天地之相,有也。”也就是说,“无”指“道”,“有”指“天地”,那么“无”一亏“有”就不是“皆自于道”,而是“有”来自“无”。[2]玄:奥妙。[3]玄之又玄:不断探索奥妙。这两个“玄”都用如动词,是探索奥妙的意思。“玄之又玄”,即探索再探索的意思,与四十八章“损之又损”句式一样。[4]众妙之门:万物奥妙的大门。【译文】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很奥妙。如果不断地去探索它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秘的大门。二章【引语】《道德经》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他罗列出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正其中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注释】[1]斯恶已:就显露出丑恶的东西来。斯,就。恶,丑,此处用作动词,显露出丑恶。已,同“矣”,语气词。[2]斯不善已:就显露出不善的事情来。已,同“矣”。【译文】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注释】[1]有无相生:物质和空间在相互对立申得以产生。[2]相形:相互比较。形,比较。[3]相倾:相互依赖。倾,偏侧,引申为依赖。[4]音声相和: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形成音乐节奏的为音,简单的发音为声。【译文】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注释】[1]处无为之串:做顺应自然的事。处,行,做。无为,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那种认为“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串治求澹者,未之有也”。这种解释比较切合老子原意,录以备考。[2]作:兴起。不辞:不拒绝,不限制。[3]为而不恃:帮助万物而不依赖它们。为,帮助。恃,依赖。[4]是以不去:因此不会失去。【译文】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功。三章【引语】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注释】[1]尚贤:尊崇贤人。尚,崇尚。[2]为盗:当盗贼。为,当。[3]不见可欲: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见,通“现”,显露。【译文】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不看重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注释】[1]虚其心:使百姓的心虚寂而无太多的思虑。其,指百姓。[2]志:这里指欲望。[3]不敢为:不敢随意有所作为。[4]为无为:执行无为政策。第一个“为”是动词,执行。[5]治:安定,太平。【译文】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他们的肚皮,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有所作为。执行无为政策,天下就会太平。四章【引语】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注释】[1]冲:虚。[2]而用之或不盈:如果遵循着它办事,也许就不会追求圆满。而,如果。用,按照,遵循。盈,满,圆满。【译文】规律是空虚无形的,如果遵循着它办事,也许就不会追求圆满。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注释】[1]渊:深邃复杂,难以认识。[2]宗:宗主,主宰者。[3]挫其锐:挫去万物的锋芒。其,代指万物。[4]和其光:使万物的光芒(喻优点)柔和一些。与“挫其锐”近义。光,泛指人或物的长处、优点。在五十八章中,老子认为圣人应做到“光而不耀”。[5]尘:尘埃,比喻污垢、缺陷。与“光”相对。[6]湛:无形无影。[7]象帝之先:出现在上帝之前。象,显像,出现。【译文】规律是那样的深邃复杂,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挫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解脱它们之间的纷争;调和它们的光耀(优点),从而使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缺陷。规律是无形无影的,但似乎存在着。我不知道是谁产生了它,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梁启超 人生在世,智慧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和跨不过去两种,不懂《老子》的人显然还在门槛的一边,还没跨过去。——傅佩荣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


编辑推荐

《老子庄子(经典珍藏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庄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