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新新闻》报史研究

王伊洛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王伊洛  

页数:

228  

内容概要

  《〈新新新闻〉报史研究》详尽地考查了《新新新闻》日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历程,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追溯《新新新闻》日报产生的缘由,揭示其显著的地域特征,探讨其组织结构、管理特色和编辑观念,重点研究了《新新新闻》日报的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情况,分析了《新新新闻》日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分析了《新新新闻》日报的发展误区和必然的历史结局,为利用《新新新闻》研究民国时期成都社会生活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

书籍目录

总序序绪论第一章 四川报业的传承和成都报业的历史律动一、四川报业的近现代化开端二、成都报业的近现代化进程1.成都报业的三次办报高潮2.当局对报业的管理和控制3.成都报界对报业管制的抗争三、成都报业的特点1.困窘的报业生存环境2.成都报业的历史律动3.军阀办报、资助办报与当局对报界的笼络第二章 《新新新闻》日报的创立和地域特征一、《新新新闻》报馆成立的历史背景1.四川军阀混战逐渐减少,政局渐趋稳定2.四川的工商业、农业、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3.成都地区的人口和教育4.成都报业全面趋于成熟二、《新新新闻》报馆的创立1.早期创办人员的构成和相互关系2.创办《新新新闻》日报的主要动因3.《白日新闻》日报的示范和《新新新闻》日报的创办4.《新新新闻》日报初期的经费来源和困境中的挣扎5.《新新新闻》日报黄金季节的来临三、《新新新闻》日报的地域特征1.《新新新闻》报馆主要成员的社会背景2.《新新新闻》报馆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3.《新新新闻》日报发行的主要范围4.《新新新闻》日报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第三章 《新新新闻》报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一、《新新新闻》报馆的组织结构1.成都报馆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2.《新新新闻》报馆决策人员的变化3.《新新新闻》报馆的部门设置和负责人4.短暂的股份制改制阶段二、《新新新闻》报馆的管理模式1.成都报馆常见的管理模式2.《新新新闻》报馆总经理陈斯孝的个性化管理3.《新新新闻》对报业人才的选用和配备三、《新新新闻》报馆总经理陈斯孝的办报思想1.以办报为进身之阶到视报馆为生命2.《新新新闻》日报的报业理念3.《新新新闻》的夹缝地位和夹缝思维第四章 《新新新闻》的报业经营与集团化趋势一、《新新新闻》日报的广告1.成都报纸广告的出现和演变2.《新新新闻》日报的广告类别3.《新新新闻》日报的广告收费二、《新新新闻》日报的发行1.成都报纸的市场容量和销售渠道2.《新新新闻》日报的发行渠道和促销手段3.《新新新闻》日报的售价和发行折扣三、《新新新闻》报馆印刷厂的建设和管理1.《新新新闻》报馆印刷厂建设2.报馆印刷厂的管理与经营四、《新新新闻》报馆的多种经营和集团化趋势1.开辟多种经营,谋求生财之道2.《新新新闻》报馆几次重大获利机遇3.《新新新闻》报馆发展的集团化趋势第五章 《新新新闻》日报的新闻业务一、《新新新闻》日报的新闻报道1.《新新新闻》日报新闻报道的来源2.成都的新闻记者与“濯江茶会”3.《新新新闻》日报新闻报道的特色二、《新新新闻》日报的社论与言论1.民办报纸对社论和言论的态度2.《新新新闻》日报的社论和言论3.《新新新闻旬刊》对《新新新闻》日报的补充三、《新新新闻》日报的副刊与专栏1.成都报纸副刊的演变2.《新新新闻》日报的副刊与专栏四、《新新新闻》日报的编辑观1.快速准确传播信息,打造成都市民传媒2.《新新新闻》日报的符号建模与版面特色3.《新新新闻》日报的讯息传播模式第六章 《新新新闻》发展的误区与历史命运一、《新新新闻》发展的误区1.从创办日报的思想理念方面比较分析2.从报馆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中观察3.从报馆地理位置和报纸的发展空间上探讨二、《新新新闻》的历史命运1.陈斯孝对逝去时代的眷恋和对解放的恐惧2.成都市军管会对《新新新闻》报馆的代管和接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成都报业的特点  1.困窘的报业生存环境  从1898年四川省第一个带有近现代意义的《蜀学报》产生,到1949年底国民党统治在四川全面崩溃这五十多年问,成都报刊有案可稽的共有六百七十余种②。其中官办和民办两种报刊竞相出版、共同发展。但是,大部分报刊仅仅出版数年、数月甚至数天就告夭折。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成都的报纸竞争力弱、存活率低。在连年军阀混战的动荡岁月,在民不聊生、广大民众为生计苦苦挣扎之际,在教育程度极低,文盲率极高的社会环境中,能生存下来并求得发展的报纸极其罕见,民办报纸更是举步维艰。有些报人为办报而倾家荡产,有的甚至被捕入狱、惨遭杀害。据统计,成都断续出版达十年以上的报刊仅有5家:《启蒙通俗报》(后改名)、《华西日报》、《中央日报》、《新中国日报》、《党军日报》(后改名);出版二十年以上的报纸仅仅3家:《国民公报》、《成都快报》和《新新新闻》。  从1912年“成都兵变”到l932年“二刘大战,,①这二十年间,四川共发生过四百七十多次军阀混战。连年不断的军事冲突严重阻碍了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成都报业也备受影响。政局的动荡导致报业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报纸的创办和停刊完全受军事当局的制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四川易帜,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但中央统治集团和地方实力派之间、各军阀派系之间既争权夺  利,又抢夺舆论工具。每当新权贵登台之际,不愿见风使舵的报馆只有“关门大吉”。加上社会上种种势力“群雄’’并存,报纸不可能在各种势力间一直保持不偏不倚,因此报馆被毁,报人被殴、被杀现象时有发生。严酷的政治环境是成都报业面临的首要困境。  由于成都工商业相对落后,办报经费匮乏,广告收费较低,报纸发行量较少,因而报馆经济比较窘迫,报业生存环境相对艰难。出版界前辈、原中华书局的舒新城老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到四川任教,对早期成都报业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具体的描述:。t此地因为交通不便,京沪报纸到此常在一个月以上(冬天水涸时,费时尤多),所谓新闻都成陈迹;而此地一般人民都过的是‘与人无忤与世无争,  的生活,不甚感着新闻的需要……本地也有四五种报纸,除了((1匹lJ Jl日报》的后台老板为有力的军事长官,有钱赠阅,销数达一千外,其余都只能销数百份。”在谈到报业的经营状况时说:“但据个中人说,凡报纸销数能达一千份者经济即可独立。这里的报纸并不贵,也是每月一元,一千元之收人可以维持,完全由于开支之少。”又说,“实销千份,售报的本身就有盈余,而且广告费亦可收二百元一月。故此地之报真能实销一千份者,一切馆员都可恃营业而有相当的薪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新新闻》报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