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明理学心性论

蔡方鹿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蔡方鹿  

页数:

395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宋明理学思潮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天理论、心性论、道统论、理气论、格物致知论等基本的理论和学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学的演变,这些理论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中,以心性论为最难掌握,理论难度最大,它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心性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儒家伦理与思辨哲理相结合;以己意说经,经学形式与性理学内涵相结合;融合儒、佛、道三教,而以儒为主;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求实、求理,重躬行践履;重道德理性的价值,强调道德自律,相对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突出治心之学,强调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性,相对忽视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等。这既是宋明理学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理学的本质和个性,从而与其他思想学说区别开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佛、道等诸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互补的特征。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特点,作为现代新儒学“源头活水”的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专著。宋明理学心性论以儒家心性伦理为本位,吸取佛教的心性本体论和道家、玄学的自然人性论,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加以创造性发展,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使中国哲学及其心性论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重视哲学思辨,强调内省修养,贯彻日用实践,培养理想人格,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修养论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方向。该书是客观、系统研究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力作,亦是了解宋明理学及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蔡方鹿,1951年10月生四川眉山。197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四川省社科院“中国哲学”专业正式研究人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硕士课程教师进修班。现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自序序绪论 一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 二 心性的界说 三 心性一元说与心性二元说 四 心气二元说 五 心性体用说 六 心性善恶说 七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特征 八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时代意义第一章 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邵雍的“心为太极”论 一 先天心法  二 “心为太极”  三 “性之在物之谓理” 第二节 张载“心能尽性”的思想  一 “性乃气所固有”   二 心之诸义  三 “心能尽性”  四 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及其意义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性即理”论及心性一元说 一 “性即理”论 二 心说 三 心性一元说 四 二程对佛教心性论的批判与吸取 五 程颢、程颐心性论的异同第二章 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第一节 胡宏心以成性的思想 一 天地由性而立 二 “心维天下之理” 三 心以成性 四 批佛心性论 第二节 朱熹的“心统性情”论 一 心论 二 性论 三 “心统性情”论  ……第三章 元代理学心性论第四章 明代理学心性论附录 李退溪对朱子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北宋理学心性论  概说  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起。为解决唐代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削弱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而带来社会危机和理论危机的局面,理学家们在批佛的基础上,又吸取了佛教心性论的思辨哲学及道教的某些思想资料,继承并改造、发展了传统儒学的心性论,把儒家心性伦理与思辨心性哲理相结合,并根据时代的需要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一系列重要命题。它对整个宋明理学各个不同学术流派的心性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的心性论是在北宋理学心性论基础上的深化、展开和发展。  邵雍在继承孟子心学、借鉴道教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心为太极,,的思想,开宋代儒家心学之先河。邵雍的心性论偏重于对心的论述,尚未把性提升为宇宙本体,也未注意把心性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这表明其心性之学还不够系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明理学心性论 PDF格式下载



宋明理学是有点难懂,不过这本书通过梳理式的讲解,不能说是完全认知,但是掌握一个大概还是没有问题的啊~


很好的中国哲学书


比较专业。按时间顺序罗列,还行吧


东西不错,快递也很给力,服务很好


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是正版


虽是老话题,但期望作者能将其说得更清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