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2辑)
2009-6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编
456
无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2辑)》名词词类活用的语法一语义分析、佛经翻译中格范畴的系统对应、句法约束与动词的语法化、处置式“把”字句的省略——以“把作(做)”、“把当”为例、古汉语“谓之。名”结构的语义语用考察、甲骨卜辞句型研究综述、先秦汉语“(NP+无)/(无+NP)+V严结构初探——“无友不如己者”、《诗经》“形容词+彼牛名词”结构中的“彼”的讨论、和西周时期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等。
名词词类活用的语法一语义分析,佛经翻译中格范畴的系统对应句法约束与动词的语法化处置式“把”字句的省略——以“把作(做)”、“把当”为例古汉语“谓之。名”结构的语义语用考察甲骨卜辞句型研究综述先秦汉语“(NP+无)/(无+NP)+V严结构初探——“无友不如己者”。《诗经》“形容词+彼牛名词”结构中的“彼”的讨论西周时期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遣”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祖堂集》中的语气词“摩”及相关问题再议“恨不得”的词汇化明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的构词法考察“楹、柱”的历时替换“说话”的历史演变说甲骨文“男”及相关词汇近代汉语俚俗词语考辨许本《近代汉语词典》注释商榷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续考《太平经》语词札记唐宋笔记待质词语探疑戏曲词语杂释吴方言词语考释也释“忏怯”——兼及“占怯(吝):“占护”、“慑护(恪护)”、“障怯(吝)”等词也说“草马”的“草”释“蹶张”近代以来《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研究综览从士革切的今音歧异说起《广韵》“又音某”中“某”字异读的取音倾向《诅楚文》“赣翰”考释于鬯《香草校书》校释《国语》所论及的通假字分析卜辞“立中”新证从方俗词看《醒世姻缘传》今刊行本的校注问题《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商补《法华传记》校勘杂记黄侃方言学思想表微为什么汉语动词“了”是结果性谓语[荷兰]司马翎(Rint Sybesma)着
词类活用跟词义词性的变化有关.比如,名词“冠”在活用作动词的时候,表示“戴冠”的意思,但如果“冠”的意义偏向于行为“戴”,原有的名物义“冠”在句中另有名词来代替,如“冠素”,这时,应该说这个活用的名词已经转化为动词了,因为逭裹的“冠”只占据一个动词的位置,表示行为的意义,成为一个兼类词了。 因此,本文强调,词类活用,就是一个位居偏侧地位的词语,单独占据了它的上一级语法成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本该由它跟另一个词语共同占据),从而发生了语法地位和语义内涵的变化。 不过,我们的分析很可能给人一个错觉:名词活用就是句中省略了中心成分,而以位居偏侧的名词兼代中心成分,是一种后起的语言现象.事实并非如此,从汉语的历史事实来看,很多名词作状语的用例早于它们作介词宾语的事实,名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也早于同义的兼语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意义,但是,在语言表达中,形式舆意义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同步的,二者会有错位或不协调的时候.词类活用,是一种表达中的形式缺失或形式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形式的不齐备并不等于意义的缺失,没有自身形式表现的意义,可能附在其它形式中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词类活用,就是这种意义附加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存在,有赖于我们的语法经验和对语义关系的了解。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