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刘朝霞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刘朝霞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前言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彻悟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涅槃妙心”,乃佛教之源,这涅槃妙心,是经由禅思而证得的。禅思,即在禅定中思考,佛教谓之“止观”,是一种通过调控心灵以达到如实认识身心世界、获得绝对自由的技术,属于瑜伽。瑜伽意为“相应”,其定义,一般是“调制自“心的技术”。禅思或止观,乃佛教的源头活水,亦成为佛教之擅长甚或专利。东方古代诸宗教,如婆罗门教、印度教、道教、苯教等,虽然也都有属于瑜伽的禅定、气功、内丹等,但其内容,皆不及佛教禅学之精深博大。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静默、拜功等也近似于瑜伽禅定的修行,若论方法之多样、理论之深邃,则二者远不及佛教。  佛教向以经籍浩瀚、哲学发达著称,晚近学者颇有唱佛法非宗教而为哲学者。而佛教哲学,与一般思辨哲学不同,多分源于禅思,多属禅思中所悟证的主观体验之逻辑外化。佛教虽典籍浩瀚,要离开以“了生死”为宗旨的宗教体系,而从中去找一纯哲学专著或论文,殊不易得。所谓的佛教哲学,在佛典中都是紧紧围绕宗教性主题而阐演,而且通常都是放在禅学中,作为修观的内容。

内容概要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引与抉择》内容简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家。相对于唐代以弘传玄奘新译唯识经典为主的慈恩系唯识学,唯识古学主要指南北朝时以弘扬旧译《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为主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早期天台学的创立,是以《地论》与《摄论》的弘扬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间接问学的禅师,多与地论师有一定的关系,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见性成凯师徒,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论师与摄论师学说的影响。但天台学并未因此成为唯识古学之一系,原因在于天台学在吸收唯识古学的同时,有抉择唯识学的一面,这种抉择成为天台学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的研究中,关于这一问题较少涉及。因此,《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引与抉择》以早期天台学(主要以南岳慧思与天台智颉为范围)对唯识古学(包括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学说)的吸收与抉择为研究对象,试图借此把握天台学之精神实质。进而,通过中土人士对唯识学态度的具体分析来探索唯识学在汉地数兴数衰的根本原因,借此加深对唯识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思天台祖师对唯识思想态度的实质。

作者简介

  刘朝霞,女,河北黄骅人,哲学博士。199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7~1999年留校任教。1999~2005年于四川大学宗教所师从陈兵教授研究佛学,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先后发表《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等十几篇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方法论的抉择:三重理解与三重反思性研究第一章 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第一节 南岳天台的践履与著述  一 南岳慧思  二 天台智者  三 天台宗所宗教典 第二节 基本结构——三观  一 三智、三谛与三观名义  二 智者对三智、三谛、三观的阐发  三 一心三观 第三节 基本结构——四教  一 四教与三观  二 四教名义  三 五时八教  四 小结 第四节 天台学的定位与归属  第二章 唯识三大士及唯识古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印度根本唯识学概况  一 唯识三大士及其著作  二 三大士思想的出发点——大乘空观  三 唯识学思想概要:八识与三性  四 三大士的复杂思想 第二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一)——地论师及其观点  一 地论师  二 地论师的观点 第三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二)——摄论师及真谛的学说  一 真谛译籍  二 摄论师  三 真谛的学说第三章 天台学的准备阶段与唯识古学的交涉 第一节 慧思的师承 第二节 诸师考辨  一 明师  二 最师  三 嵩师与就师  四 鉴师与慧师  五 文师 第三节 小结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识说 ——以《随自意》、《安乐行》、《无诤门》为范围 第一节 如来藏说 第二节 心相与心性  一 《大集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相与心性  二 慧思的心性与心相说 第三节 “意”与“识”  一 意识与意根  二 转识与藏识 第四节 小结第五章 《大乘止观》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第一节 关于《大乘止观》的歧义  一 歧义之一:关于作者  二 歧义之二:本论与天台学的关系  三 本书的立场 第二节 本论的结构与创作背景  一 本论结构概览  二 本论与《摄论》结构比较  三 本论的创作背景:唯识古学面对的理论诘难 第三节 本论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一 从真实性说起  二 体相用结构说之一:真心缘起说  三 体相用结构说之二:无明缘起说  四 止观与唯心 第四节 本论于天台圆教的意义  一 本论以圆摄别的旨趣  二 本论所显示的不同于智者的路径与风格及其对天台后学的启示第六章 智者天台学与根本唯识学的比较 第一节 性相总论  一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  二 三谛与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止观行证  一 止观名义  二 圆顿止观与缘总法止观  三 无生观门与四寻思  四 判位次第七章 智者论心意识 第一节 《法界次第初门》、《觉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识说  一 心意识的一与非  二 心王心数与三因佛性  三 心相心性与观心次第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及《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三说  一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中的七、八、九识  二 《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六、七、八识 第三节 正说:一念无明法性心——以“无住本”为中心展开第八章 智者对唯识古学的抉择 第一节 智者与唯识古学 第二节 别教  一 “别教”的出处  二 智者对别教的界定  三 反思 第三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一)——真修缘修与四宗五宗  一 真修缘修  二 四宗五宗 第四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二)——唯识与《摄论》  一 识与唯识  二 料简《摄论》 第五节 智者佛学史观的特色  一 尊经  二 无诤  三 终极旨归:解脱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佛性论》属于世亲所作,是没有怀疑的。近代对《宝性论》梵文残片的发现,以及藏文本的研究,使人确信该论与三大士有关,并推动了西方与日本对如来藏学的研究①。《起信论》则存在较大的争议②。于是,三大士之前,是否还有比较重要的大师造作如来藏思想的论典成为探讨如来藏学是否可以作为与中观、瑜伽并行的一支的关键。目前对此难以下一定论。  第三,这些依如来藏思想修行的人是否组织成教团尚是有待考证的问题,但作为与称为“空宗”的中观派相对的被视为“有宗”的瑜伽行派,是否仅指纯粹的唯识学派也需考定。“有”可解释为假有,如依他起性的赖耶,也可解释为妙有,如佛性、如来藏。可能的情况是,瑜伽行派或许也包括了依如来藏与依唯识修行的两支,而且这两支也不易分得很清楚。  第四,倘从无著创兴唯识学派的前因后果来看,唯识学派可以看作从如来藏系分化出来的一支。无著向弥勒请法并证人大乘空观,具体所依是如来藏或唯识思想无法从历史上加以考证,但从无著初期传法受挫的情况来看,应该并不是后来纯粹的唯识学。他请弥勒为众人说法,讲《瑜伽师地论》,可能双方还是经过讨论的,考量了听法者的根机与接受的程度。而其余流传下来(经由无著传出)的弥勒论典却主要是如来藏系及少量般若系经论,说明弥勒直接讲给无著的是这些经典,并且无著也接受了。


编辑推荐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PDF格式下载



作者是跟陈兵教授六年的博士,本书对学习唯识与天台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