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教图像说

弘学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弘学  

页数:

398  

Tag标签:

无  

前言

  佛教图像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成立于日本,是研究佛教密教曼茶罗图像的专门学问。佛教诸尊之形态,并非依据制作者之自由意志,而系以一定之规则为基准而造成。此一规则之基本,即是经典与仪轨,显教亦然。所谓仪轨,即是密教经典所说之念诵佛菩萨与天部等之供养仪式与轨则;将此类仪式与轨则以图式解说之,通称仪轨。仪轨最初盛行印度、中国,直至唐代日本僧人最澄(公元767-822年)、空海(公元774-835年)、常晓(?~365年)、圆行(公元800-853年)、圆仁(公元794-864年)、惠运(公元300-871年)、圆珍(公元814-891年)、宗睿(公元809-884年)等所谓“入唐八大家”之留学僧始将仪轨传入日本。其后由安然(公元840一?)集其大成,成立《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总录》即《九家秘录》,共二十部一七五五卷,于日本佛教密教仪轨之整理极为发达、繁杂。由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成立诸种之仪轨详载佛教诸尊之形象、色彩、种子、持物、供养法等,凡欲雕塑诸尊之图像,均一一依照仪轨所示。  诸仪轨之分类方法有多种,或分灌顶部、胎藏界部、金刚界部等,总为二十部;或分七部、九部;或依修法之事、形象之事而顺此分类,大别为佛教诸尊之图像为如来部、观音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等五大类。但实际佛教的图像并不限于日本之佛教密教,藏传佛教之密教、汉传佛教亦有多种造像,如藏传佛教之各种金刚,汉传显教之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故应将金刚并入明王部,另增加声闻部、眷属部则较为之完善。

内容概要

  佛教以风景之美、佛像之美映照出佛理佛法之美、佛教人格之美……佛教其实是一种美丽的宗教。佛教图像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成立于日本,是研究佛教密教曼荼罗图像的专门学问。佛教诸尊之形态,并非依据制作者之自由意志,而系以一定之规则为基准而造成。此一规则之基本,即是经典与仪轨。中国参佛之人较多,但善男信女或者普通民众走进寺庙,往往对佛像知之甚少。《佛教入门:佛教图像说》概述佛教诸尊之常见佛像,取名为《佛教图像说》,无论是信众还是民众,均可从中获益良多。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佛教图像之起源第二节 《造像量度经》所说佛像之尺度第三节 佛像之种类及佛像在我国之嬗变第四节 佛像之威仪式第二章 佛部图像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第二节 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佛第三节 阿弥陀佛第四节 药师佛第五节 其他诸佛第三章 声闻部图像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二节 十六罗汉与十八罗汉第三节 五百罗汉第四节 济公塑像第四章 观音部图像第一节 三十三观音第二节 六观音第三节 其他观音第五章 菩萨部图像第一节 四大菩萨第二节 八大菩萨及二十五菩萨第三节 金刚萨埵、龙树、马鸣及其他诸菩萨第四节 金刚界曼荼罗之主要诸菩萨第五节 胎藏界曼荼罗之主要诸菩萨第六章 明王部图像第一节 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第二节 其他明王及藏传佛教之金刚第七章 天部诸尊图像第一节 大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及韦驮天第二节 伊舍那天、罗刹天、焰摩天及日、月、水、火、风、地等诸天第三节 大自在天等诸天部第八章 眷属部诸尊图像第一节 神将第二节 龙女、童子及罗刹第三节 天龙八部及千手观音二十八部第四节 其他诸善神附录一 汉传佛教寺院殿堂诸尊之安置附录二 曼荼罗浅释

章节摘录

  神王形:是穿甲胄的护法善神,如四天王。  鬼、畜牲形:罗刹夜叉及天龙八部的相貌多为鬼畜二形。  佛教诸尊的宝冠种类亦很多,如大日如来头部所戴的五佛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菩萨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菩萨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在我国,随着佛教之传布发展,佛教造形亦显现出时代性之嬗变。兹分七个时期概述如下:  一、五胡十六国造像(公元3至4世纪),当时大多供奉容易搬动、坚固而小型之金铜佛像,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颇相似。典型遗物为“古式金铜菩萨立像”,乃我国最早之佛像,其造型系藉犍陀罗雕刻样式表现出古朴粗犷之风格,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之审美观。  二、云冈期造像(公元460-493年),以“昙曜五窟”为中心雕造数十万座佛像,其本尊虽仍保有犍陀罗与摩菟罗之风格,然由极单纯化的线与面,构成丰满脸形。长而锐利的眼睛、端正的鼻梁与鼻翼、微笑的厚唇、巨耳、宽肩、粗颈等,显现伟岸刚毅而浑厚之大丈夫相貌及表情,充分表现拓跋游牧民族粗犷健硕之气魄。但至末期,其表现形式已异于西域、印度,衣饰变为宽袖长裙,装饰华丽,刻画均匀整齐。 三、龙门造像(公元494-550年),由于石质精细,造形细腻巧微,脸部、身体均细长窈窕,殆由于社会之审美观改变,瘦长造形乃时风之所趋;佛像服装倾向中国,为印度、西域所未见。  四、齐、周期造像(公元551一-580年),以天龙山与晌堂山之“天晌样式”为代表。最大特色即是像容由瘦身长脸再度变为圆脸,然不及云冈期明显。又受印度笈多王朝以薄衲衣表现肉体之造形影响,表现出丰满柔软感觉,佛身之装饰及宝冠之刻画均极精细。  五、隋代造像(公元581-617年),造形轻快而富于流动性,其风格一方面沿袭齐、周期造像,另一方面则在颈划三道线条,目鼻与口唇构成曲面,例如龙门石窟之药方洞、天龙山之第八窟。造形大致依照人体本来形态加以写实刻画,此外在宝冠及身上装饰颇为豪华绚烂。


编辑推荐

  佛教图像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成立于日本,是研究佛教密教曼荼罗图像的专门学问。佛教诸尊之形态,并非依据制作者之自由意志,而系以一定之规则为基准而造成。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佛教诸尊之常见佛像,包括声闻部图像、菩萨部图像、明王部图像、天部诸尊图像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教图像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