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点中学

何天白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何天白  

页数:

299  

字数:

26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世纪文学与过去文学的一个很大不同,是新的文学写手与写作群体的长足崛起与联袂而来。80后自世纪初强势登场之后,其代表性作者已成为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整个群体的写作已占据了文学畅销图书的大半个市场。而80后尚在方兴未艾之时,更为年轻的90后又及锋而试。接踵而至,他们带着自己的青春能量活动于网络文学与纸媒出版的两条战线,大有猛着先鞭、倍道而进之势。  如今,这快马加鞭而来的90后作者中,就有这位携着《重点中学》自信登场的何天白。何天白生于1993年的年龄,实在不能让人对他在文学写作中有多大的期待。因为文学需要写作才情与生活积累交汇构成的综合实力,而这又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很出人意料,这个何天白偏偏属于那种少年老成型的另类新锐,其洋洋20万言的长篇处女作《重点中学》,端的不同凡响,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重点中学》以江城市朗清中学为舞台,在近乎日常化的生活故事中,描写了老师、学生、家长等各色人等,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内含的种种隐情。与别的校园小说明显不同的是,活跃在朗清中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多是一些管理者、领导者,如杨之滨校长、尚軍校长,以及在他们背后出谋划策的姜承军局长、洪标副书记。这样的一些人物设置与角色倾斜,在反映了作者的视野开阔的同时,还显现了作者何天白的一个良苦用心,那就是以领导层面在“教育改革”旗号下的我行我素和钩心斗角,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当下学校教育的病灶与问题所在。  朗清中学作为江城市的重点高中,是以高考上线率、名校录取率多次领先而享有盛誉的,甚至“一连九年稳居全省第一”。这种以应试教育为重心获取的丰硕成果,也给杨之滨校长带来了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政协委员等数不清的个人名利,也使他疲惫不堪、身心憔悴,以至于在学校的庆功晚宴上猝然死去。杨之滨的殉职,使得校长一职出缺,未料想年轻的局长助理尚革在姜局长的坚意支持下出任了校长,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年轻气盛的校长以所谓的“教改”,把学校搅扰得鸡犬不宁。他以“减负”为理由,强迫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以抓“素质”的旗号,大树特树论文获奖的学生,这种表面看来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改革,其实又完全脱离学校的实际,违拗广大师生的意愿,使得学校打破了宁静,失却了稳定,出现了老师怨声载道、学生愤而罢课的混乱局面。以褚光为代表的学生们,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与陈逸华老师网上讨论此事时,学生呵呵就心明眼亮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素质教育的舞台是课堂,材料是课本;面向全体学生,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  ……

内容概要

何天白的《重点中学》以江城市朗清中学为舞台,在近乎日常化的生活故事中,描写了老师、学生、家长等各色人等,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内含的种种隐情。与别的校园小说明显不同的是,活跃在朗清中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多是一些管理者、领导者,如杨之滨校长,尚革校长,以及在他们背后出谋划策的姜承军局长、洪标副书记。这样的一些人物设置与角色倾斜,在反映了作者的视野开阔的同时,还显现了作者何天白的一个良苦用心,那就是以领导层面在“教育改革”旗号下的我行我素和勾心斗角,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当下学校教育的病灶与问题所在。

作者简介

何天白,男,生于1993年。毕业于全国重点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曾荣获河北省优秀学生称号。2010年9月被保送北京大学。
本书是他关于教育改革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书籍目录

序值得深思,需要追问
一庆功宴校长猝死
二黄金时代
三谋杀与升迁
四浮躁的假期
五并非空穴来风
六叛逆与抑郁
七遭遇新班级
八见面
九甲方的傲慢,乙方的偏见
十各种杯具
十一三代楷模
十二雪花只能洗净天空
十三一篇报道引发的个“案”
十四怯懦的心
十五只是离愁?
十六蒙太奇
十七停滞的高潮
十八后遗症
十九殊途同归
二十功德圆满

章节摘录

  一庆功宴校长猝死  “之滨,快醒醒,醒醒……” 杨之滨缓缓睁开惺忪的眼睛,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知道自己又在梦中着急了。  “五十开外的人了,也不知道爱惜自己,连做梦都在着急。”妻子推醒做噩梦的丈夫,又在絮絮叨叨地抱怨,“学校又不是缺你一个,整天这样拼命怎么行,你的心脏本来就不好……”  '好了,你不懂学校里的事。“杨之滨从梦中缓过来,”刚刚考了个全省第一,要是一松劲,明年又不知道怎么样了。“他慢慢坐起来,”五点了吧?不睡了,待会学生们也该跑操了。“  “对了,今天晚上学校开庆功宴,不用等我吃饭。”说完,下楼去了学校。  杨之滨今年五十刚出头,看起来却有六十开外。头发快掉光了,仅剩的几绺也花白着,松弛的眼袋旁若无人地垂下来,一年多没睡过安稳觉了。  一年前的杨之滨哪里是这个样子!当年,一提到朗清中学的校长,谁不敬他三分!正是在他手里,朗清中学高考成绩一连九年稳居全省第一,每年都会有四十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占去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他那宽大的脑门儿、日渐发福的身躯,总是一丝不苟的西装革履,似乎随时都准备着登上主席台、演讲台,以及各式各样的领奖台,好一派王者的风度!  然而,就在去年高考后,杨之滨一下就蔫了。  也许是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讲演发言,也许是过分在乎各种评议小组的迎来送往,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一本学生上线率、本科生录取率全线下滑,朗清在全省的名次一下子跌出了前五。学生的抱怨。家长指责,社会批评,领导斥责,一齐向杨之滨袭来。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一一落选了,市政协常委一一这一次压根就没有他的提名,至于省教育协会理事长的职务,他也主动辞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没人能够想象,这一年杨之滨是怎么过来的。一切应酬都推辞了,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就又奔学校。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老师们都离校了,他才一步步走回家。高三每个备课组的教案他都要亲自抽查,高三教师的课他要听,高三学生的晚自习他也要亲自检查。就是在家他也睡不好,梦里全是本省各中学的高考升学率排名,从头到尾竟然都找不到朗清中学的名次!天没亮,就从梦里吓醒,擦擦一身的冷汗,套上衣服,就又去学校等学生出早操了。  “终于熬出来啦!”杨之滨知道今年的高考成绩后,不禁向妻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还是没有让朗清这块牌子砸在我手里!”  生活节奏虽然还是紧张的,但此时在电话前安排庆功宴的杨之滨,已经颇有些志得意满:“老祁,这个庆功宴一定要高规格。对对对,要比前几年都高……主座当然要留给洪书记……好好好,你老哥办事,我一向信得过。”  电话那头是朗清中学的副校长祁世康,比杨之滨大五岁,再过两年就退休了。祁世康和杨之滨搭档已有十年,头上的这个“副”字就一直没有去掉。如今快退休了,要想扶正可就更难啦!  ……


编辑推荐

  如果你是家长,看了这部小说,请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更加理智些。  如果你是校长,看了这部小说,请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你会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好校长。  如果你是老师,看了这部小说,请转换一下你的教学思路,这样你会成为一位备受爱戴的好老师。  如果你此刻正坐在重点中学的教室里,学习之余不妨看看这部小说,它会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如果你现在正考虑要考重点中学,思虑之后不妨看看这部小说,它会让你的选择更准确。  如果你曾是重点中学中的一员,你更要看看这部小说,因为它是中国重点中学的缩影,是你中学时代最难忘的回忆录。  未了,我还是要推荐《重点中学》,因为它给了中国教育改革一面镜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点中学 PDF格式下载



作者语言犀利,很多地方读起来甚是过瘾。对目前高中和高中生滴现状描述滴入木三分。作为一个90后滴作者,真是后生可畏啊。高中对学生们来说,成了事实上滴‘第二监狱’。别说高中,现在滴竞争早在孩子还在娘胎里就不动声色滴拉开了序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可怜了,父母滴含辛茹苦,分数滴冷酷无情,即使考上大学,不少人还要面临毕业即失业滴噩梦,蚁族也不是存在一天两天了。
大鱼吃小鱼,老师吃学生,这已是众人皆知滴秘密,哪个学校没有教工食堂?学校里滴电梯学生被允许乘坐吗?神马捐资助学、择校费,数额巨大,还要美其名曰是家长“自愿缴纳”滴。真是进了一个好一点滴学校,也保不准孩子不被当做所谓素质教育滴‘试验品’,无语又无奈。就像小说里自以为是、玩弄权术滴校长尚革,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一意孤行,强行搞什么‘兴趣班’,强迫高中生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对敢于挑战校长权威、带头反对校长无理主张滴学生,背信弃义,操纵权力,居然让几个高中生停课长达两个月。学校为什么要分班?是对学生负责,还是对学校滴发展负责?都不是。这是学校领导想借素质教育之名,行个人升迁之实!在作者笔下,学生们有心又无力,聪明却被动;老师们敬业又无奈,敢怒不敢言;领导呢,则是刚愎自用又只会盲从,在长官意志滴主观愿望驱使下,不遗余力滴充当监狱长,完全不顾师生们自己滴想法,甚至不允许师生门有自己滴想法。
一说起素质教育,有人就说就是强调德育,学会做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胚子坏了什么都坏了,思想不端正“知识越多越反动”。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体,人的思想品质好,但身体素质不佳,成天卧病在床,也不会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也白搭。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无高低之分,我们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人说得好,品德坏了是坏蛋,智力发展不好是笨蛋,身体垮了全完蛋。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外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应运而生,第二课堂热闹起来。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文、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音、体、美上。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素质教育也不是神马新鲜词汇了,不知道从哪年哪月这个词从神马地方冒出来,多少教育界人士奔走呼号、捶胸顿足、痛陈时弊,TV、报纸、刊物、网络等等媒体看起来也是大造舆论、大造声势……一年又一年,素质教育不过是天边滴浮云。


作者很好的从学生角度写人言中的重点中学的生活,学生层次和教育层次有序相错,从另一方面对激励中学生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首部关注当今教育体制的社会问题小说,值得一看,这就是当下的体制,很真实


一个90后对当今教育体制的呼喊,升学率升学率还是升学率,一个学校,一群师生,拼命如一日,只为最后的那几个小时而已,同样身为高三生,看到的不光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如何拼命去学,因为面对高考,除了接受,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过河,只有这一座桥。。


体现了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当代教育的一些现状


这本书是单位的领导要购买的,看了别人的评论后也跟着在网上买了一本。这本小说写的很现实,出自一名十几岁的孩子之手看到了学校不同的一面


书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


给做老师的妻子看,还不错~


老师要读的


作者见解独到 纸质也不错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家长,都是获益匪浅!


叙述很真实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如果想了解真实的高中生活 如果想知道真正的高中生应该做什么就读这本书吧 太真实了 读完你会受到鼓舞的


给孩子买的,孩子说挺好看的。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怎么样,听说还不错。


女儿说 还不错我要来看看


商家服务很好,送货很及时,支持!


看到现实的狠


员工和蔼


书不错,是正版了。。。。


书价再低些就好了


买了,还没有看,简单翻翻,还不错。


应试教育很多年了,从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如此了,没得办法啊,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的成绩决定一切,门槛就那么高,你跨过去是一番风景,没过去又是一番风景。
小说《重点中学》以江城市朗清中学为舞台,在近乎日常化的生活故事中,描写了老师、学生、家长等各色人等,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内含的种种隐情。朗清中学作为江城市的重点高中,是以高考上线率、名校录取率多次领先而享有盛誉的,甚至“一连九年稳居全省第一”。这种以应试教育为重心获取的丰硕成果,也给杨之滨校长带来了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政协委员等数不清的个人名利,也使他疲惫不堪,身心憔悴,以至于在学校的庆功晚宴上猝然死去。杨之滨的殉职,使得校长一职出缺。都以为内部会产生一个新的领导,结果谁承想新任校长是由上面空降下来的,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年轻气盛的校长大刀阔斧的开始了一番教育改革,新的政策不断被推出,但是把学校却搅扰得鸡犬不宁。以“减负”为理由,强迫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以抓“素质”的旗号,大树特树论文获奖的学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端行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行为的改革,改革就是彻底的革命,就是对原先的全盘否定,过度改革的结果就是这政策完全脱离学校的实际,违背广大师生的意愿。使得学校打破了宁静,失去了稳定,出现了老师怨声载道,学生愤而罢课的混乱局面。以储光为代表的学生们,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与陈逸华老师网上讨论此事时,学生呵呵就心明眼亮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素质教育的舞台是课堂,材料是课本”;面向全体学生,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目前这个主体未必有什么权力去选择,因为教育管理者为了某些政绩,用教育做着所谓的实验,以某些所谓的心意去迎合上峰,但却很少从学校主体的利益出发。在这种强制领导、粗暴管理之下,老师跟着指挥棒乱跑,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小说中所说的朗清中学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被动的敬业,在朗清中学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情景剧,小说作者通过事件将各种人物集中于此,通过他们各种表现,深刻反映了目前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教育、如何进行真正的教育改革很值得好好去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对人才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究竟如何被体现?值得深思一二。


   没想到这本书出自93年出生的新进作家之手,有些意外了,现在的孩子能能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控得如此之好,难得啊!关于朗清这所重点中学,使我读起来既亲切又陌生,对于重点中学里面的学生、家长还有老师们,都像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人物,而自己看到这本重点中学之后,对于高中时代的种种又一次浮现眼前,虽然自己的学校并非全市第一,但在我们那个地方也算是No.1了,关于应试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感同身受,但如何从应试迈入素质,在偌大的中国,目前还是很难区分得开吧?
  
   书中讲到朗清中学如何的人性化,如何的大肆改革,但最终还是得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最终还是以孩子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学校的升学率高不高来评判,如果只是单单改革了教育方式,而评判标准和世俗观念不改革的话,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白搭,因为社会最终还是只承认你是上过名牌大学的,你是优等生,而你连大学都没考上,可见能力很一般。。。
  
   高中时代离我已经十年有余了,但那段岁月仍旧是我青少年时期最最难忘的一段艰苦岁月,想必很多同学都有同感,尤其是成绩一般或是不怎么样却考成重点高中跟一群顶尖生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那种心理身理双重压力,时常让人觉得想快点逃离,对于别人还说,进了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门槛,但是进了重点高中的当时人同样知道那只脚也可能随时被门夹住,动弹不得。而在重点高中的老师们,更是对于生源、升学率等等抓得牢,看得紧,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老师后面。
  
   虽然是这样,但我们依旧要认真学习,哪怕是付出全部的自己!看到朗清中学的同学们那般的热爱学习,正是当年我们的真实写照啊!中国家长最近很迷崇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给孩子全方位的培养。当学校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孩子减负时,家长们却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强化班,还有什么艺术天才兴趣班等等,孩子从小就被各种素质特长所包围,可当真正到了高考面前,什么班都只能是浮云,能考上重点大学才是王道!
  
   正因为如此,作者也在中国的教育之路上搜寻着,并将大胆尝试写在这本小说里。大家其实都知道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没有更好的改革教案出台之前,高考这座独木桥还称得上是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办法。我个人感觉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我们社会的陈腐观念,就是不要以考分为重,以能力为重;而在家庭教育上,也不能以孩子学到多少本领或是考了多少高分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培育孩子脚踏实地,素养能力放第一的观点……当这些都有改观时,中国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就会有大的改善,因为当我们全民的关注点已不再是你是否高考考分高,你是否是名牌大学生等问题时,我们也就不必为教育这个事情费太多心思,伤太多神了!
  
   国家一直提倡科教兴国,但我希望这种科教是真正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教育,而不是分数观。最近一起药家鑫的案件,引起来社会很多人的关注,如果我们教育的都是这种大学生,那还不如不教育,而帮药家鑫说好话的同学们更是令人不齿和心寒,如果这些孩子们连最基本的道德法制观念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中国的科教兴国,路在何方?


读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以自己曾经就读重点中学的校园现实和亲身经历所写的长篇小说,实在有那么点点阅读纪实文学的感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校园、一个班级和一群或老或丑或被我们人前敬畏人后挪揄甚至痛恨与诅咒的老师,一群一起走过青春年少并印证了彼此欢乐与悲伤都是成长的同学,然后在某一个必然的时刻,我们唱着骊歌不无欢喜不无留恋地走向远方的多年以后,他们和她们就分别停留在不同的记忆深处,偶尔的一次碰撞或一个涟漪,怀念就如泛开的波,久久地无法散去。都是读书的时候。

如果看我写了这么多,您就以为《重点中学》是一部人云亦云的怀旧的青春文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是读本书让我轻易就回忆起自己就读重点中学备战高考时的一情一景,以升学率为自己生之追求的校长和教导主任,以年级总各科总排名为所有荣耀的班主任老师。他们共同构筑了我成长中最为关键的苦乐参半的中学历程。那个时候,成绩不仅是体现老师和家长幸福指数的晴雨表,更是所有同学自我身份的象征,于是尖子生因成绩的突出而极其自然地拥有了各种所谓的提别订制“加餐”的令牌,而差生也会因为成绩的不尽如人意而有如过街老鼠,甚至被老师和家长以及同学和自己所拒绝。有过这样学习经历的人,一定都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众星捧月与众叛亲离。

在研究了多年中国应试教育的某位学长曾经说过:“在中国,经历过高考并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无敌的。”对于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但起码我也认为经历了这么多年改革终究是换汤不换药的的中国式国考,终究是残酷的。我就是从这样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的人。曾几何时,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会在心里默念着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多少天,然后就是没日没夜地躬耕肯学直至彻底解脱。现在回想一下,学生还是很幸福的,毕竟一生之中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只有一次,而做为老师、校领导和教委的领导们,他们的高考将是一生的。本书中,朗清中学校长的光荣殉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话题说了很多年,可是当我们眼睁睁地望着教改踯躅不前的现实与现状时,我们一方面不厌其烦地批驳、怒骂与诅咒,另一方面则身不由己地将对自己的期待转移到对我们的下一代“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的彻底陷落,这其中的矛盾其中的悲凉应该说是路人皆知的,可是却不被人所重视与顾及。也许这恰恰就是本书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所在吧。

敢于揭露与批判的文字必胜。我祝福中国的教育改革柳暗花明,更加祝福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己任的文字工作者锋芒永驻。是你们让这人浮于事的阅读拥有实质性的意义。


读这篇小说,恁是我这样早已远离校园已久的人,读完心里也是一片清凉清凉。这就像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作者的文笔,带着一些疏离,带着一些嘲讽,更带着清晰的冷静而用质地炙热的目光注视着这个重点中学校园上演的故事。

重点中学,不管用不用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看,总会有一种一群阳光灿烂得耀眼的好学生,一堆明星般伯乐般的好老师,一座人人都是好苗子的好学校,总出总是刷清历史纪录的好成绩,堆切出的一个光亮的好印象。在任何一个追求上进的普通中学的人眼里,看重点中学都在一个“羡慕嫉妒恨”的状态里。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出于不了解的围观,总是摸不到内里真正的脉搏。于是,《重点中学》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眼中亲历的重点中学生活,有学生生活,有老师间的斗争,有教育体制的批驳,也有社会的反思。这里的故事,带着浓郁的少年愁滋味。

说是少年愁,不是高悬的高考倒计时牌的紧张,满桌的教科铺导书、做不完的习题册的无形压力,更不是来自父母师长同侪们的明里暗里的竞争。说是少年愁,也并非是儿女情长,少年恋的那般学习压力之下隐蔽的爱恋之愁,如果有人想在《重点中学》里看到这类大篇幅的描述,那么肯定是要失望了。小说的作者立意更远大,不走那些轻阅读,吸引人眼球的畅销数路,而选择了揭露中学教改过程中的多方力量博奕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不能不让人感叹,这位小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和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病灶上投下的有力炸弹。少年的笔力虽尚带青涩却已成熟,少年的目光虽还单纯却已露出犀利的锋芒,少年的阅世虽还未深却已有批判现实的力量。活泼之中带着老到,青春之外有着反思,我为这难得的作品而叫好。

不一样的中学,相似的学习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又总会在文字间沟起许多回忆,这是少年愁之外另外一些称得上是乐的部分。

如说学习生活之外,有点缺憾的话,那就是文中的重点中学之重点二字还没有写透。在勾勒整个教育体制,重点还不够重点,描摹教改各阵营的人物时,形象还不够鲜明,而故事情节设置上冲突稍显不够。或者也是我强求,如此庄重的题材,纷繁的人物,能把校方学生家长记者媒体等各色人物一一把控得当已是不易。继续加油吧!


“ 韩寒风波”刚过,《重点中学》的浪潮又起,同样是事关教育改革,却唱出了不同的声音。韩寒反对应试教育的退学风波后,曾引发一轮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议,至今仍不停不息,而这个问题就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一样无果,各说各理,唯一不同的是,韩寒坚持的是一个观点,而这本书中揭露的是一种现象。

但从书本看我看不到这本书作者的年龄,而在介绍中发现写作者并不是一个历经沧桑洞悉世事的老者,而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有这般对重点中学校园现状如此切合的描述真的另人惊讶,无论是否就读于重点中学,我相信每一个读过中学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也都会有一种重回故园的感觉,从校长到班主任到任课老师,再到学生及家长,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生动,把握相当准确,而且说到的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或者是阐述的每一种观点,都是近似,甚至有点像在听当年上学时候的录音带的恍惚感,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见作者的用心。全文读起来很通俗,最主要的是给每一个人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的定位很明确,每个人的观点也很鲜明但却不凌厉,能将人物刻画到如此程度并将文章写到这番境地,我想对于一个少年来说真的很不容易了。

这本书的重点是将各种谈话场景中融入到教育改革中,教育改革似乎是一个要想保持持久名誉和升学率的重点中学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但该怎么改,是教育专家因时而定,还是根据学生的民意来改却成了大难题。

说到教育改革,也许我们这个80年代的人历经会多一些,从最初的必须要完成的九年义务教育,到为响应给学生减负号召而做出的作息调整,再到后来的高考改革,在改写教育历史的同时也都给学生们带来新的压力和负担,直至今日的新课改等也都一直存有争议,所有一系列的教育变革始终不曾缺失,但我们都知道,要有发展就必须要适时做出变化,而有变化就一定会引发争议,有喝彩者就一定有拍砖者,正反双方的声音可谓是势均力敌,而在所有的这些经历中,无疑,中学是人生最关键的几年,这里有之前“黑色的七月(现在是6月)”,也有一步登天挤入大学的转世机会,因此更让中学,尤其是令人瞩目的重点中学的改革备受关注。

尽管这是一本标榜着从教育人士到为人父母者,从在校学生和离校人等各个阶层都适合读的书,但最终我们也只能将这本书定格为是一种现象,是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的代表,到底对于目前国内的教育形势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力,没有人能够知道,因为我们明白,改革就是一阵风,而教育改革的举动就是大刀阔斧,更容易伤筋动骨。


重点中学(中国首部关注当今教育体制的社会问题小说)很好


我现在只读了三分之二的作品,但是,本人对这本书中描写的内容为之惊撼:一,从学生的角度能对这么多的人物进行描写,并且入微实为难得,二,书中的人物--学生的生活实在是忙,学生目标明确---考上好大学,老师们--玩命教,领导一个目的---政绩---升学率,总之,作者把现在教育的现状展示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如何改?我们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才?


这个是少年老成的人写的小说,无论结构还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都很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叙述手法青涩了一些。值得一买的地方,是里面那些文艺高中生的心里活动描写,是其他青春类小说所没有的,那是些考试牛蛙的心里描述,跟那些琼瑶式或致青春式很不相同。


对于一个17岁的学生,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实属不易。但是人物性格不够鲜明,说实话,我看到最后才知道主人公是谁。


学生写学校,让我这个教师看到另外一种视角。


1个学生写的, 还好吧


适合中学生读的小说,儿子很喜欢。


虽然稍显稚嫩,但因为生活其中,还算真实!


人物挺多的,不容易看懂


一个中学生能体会到这个身度非常不错


送货挺快的,包装有点小破不过也挺好,想必内容也不会赖吧


印刷还好,内容一般,毕竟是个孩子写的,算不错了


书的质量不错,全新,内容还未看


不错一本书,适合课外阅读。


这本书很好看,


同学们都争着看,从中看出了许多现实。


与三重门差距很大


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很不容易了。流露出对很多事件独到的见解。总体来说,可以一读。


帮同学买的,比较满意。


记得上次看高中生写的小说,还是韩寒的《三重门》以初三学生林雨翔的视角,揭示了真实的中学生活,着重点在于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和亲子关系上。何天白的这部《重点中学》则将视线聚焦到某市的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学改革上,虽然出自一位90后孩子之手,但内容却不局限于学生世界,从市委书记到教育局长,再到中学校长、年级组长、代课老师,中学教育体系上上下下所有的环节,基本上都有所涉及,行文流畅,文笔成熟,一点都不像中学生的作品。

郎清在大喜之后迎来了大悲,创造了升学率第一的好成绩后,痛失了校长杨之滨。正当市委书记打算将杨校长树立成可歌可泣的劳动模范之时,舆论却变换了方向,指责应试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耳,导致市领导决定开始拿郎清开刀,做一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好戏看看。尚革这个刚刚调入的年轻人承担了这一重任,他在郎清艰难的前行着,遇到的阻力不仅来自老师,还有那些从试卷堆里抬起头的学生们。

白烨老师的序言里面说:“这个何天白偏偏属于那种少年老成型的另类新锐,其洋洋20万言的长篇处女作《重点中学》端的不同反响。”本书文风老成,但那“洋洋20万字”却着实不是可以夸赞的地方。全书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之分,学校和学生两条线索中,学校方面,从市委书记向新校长施压,到新校长绞尽脑汁设计素质教育改革方案向学校部署,再到年级组长执行改革方案遇到阻力等等,这条线还算脉络清晰,逻辑顺畅。可到了学生方面这条线,多个角色的出现,互相又没有太多关联,除了冯子青稍有特色外,其他几位的特色都不算突出。而冯子青的形象也是最后校方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到了极点,学生开始罢课这一高潮出现时才鲜明起来。在这之前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在浑浑噩噩,自言自语,虽然这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却稍显混乱。作者经常写到学生在自习的时候走神,然后就会出现大段天马行空的独白,这种情节运用一次或两次没有多大问题,但整部小说这种手法出现很多次,确实重复了。如果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进行精简,相信本书一定会更加出色。

抛开写作技巧不谈,《重点高中》对于社会现象的揭示还是非常深刻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由来已久,在我看来,如果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靠下面的学校对于政策的理解胡乱进行试点改革,是根本没有出路的。高考这个独木桥存在一天,素质教育这面大旗就不可能贯彻到底。近年来,每年高考都会传出某地学校集体作弊的事件,令人扼腕,高考制度下学生从学校学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好好衡量与反思。


提起“重点中学”我们都再熟悉不过,考上的,没考上的都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直到现在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依然在步我们的后尘。所以书读起来还是不陌生,反倒勾起不少那年、那月的痛苦回忆。

《重点中学》是一部反映现在高中教育生活的书。作者何天白年仅19岁,正八景的新生代小作者。也正是作者亲身经历了严酷的高中生活,所以写起这段历史来得心应手,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书中介绍了江城市朗清中学作为重点中学的一系列故事。应试教育的枷锁禁锢的每个人都喘不过气,下到学生家长,上到市局领导,大家对分的过分看重和关注,无疑给了老师和学生们最直接、最沉重的目标。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经典的名言依然流传。分不光关系着学生的命运、前途;也关系着老师的业绩和名声;同样也关系着领导们的面子和提升。作为学生小小的脊背上竟然背负了这么多东西,年轻的生命,美好的花季又不知从何说起。书中描述了几个典型的高中生形象,结合我们读者自身的想象,仿佛那时候的“自己”跃然纸上。

相比较而言或者我们那时还是比较轻松,也许头上没有那么多头衔,也就没有那么多压力吧。“重点”越突出,压力也就越大。老校长的死是朗清中学的一个转折点,很多故事变在新校长的到来后发生。改革,改革,改革。其实通篇看来尚校长的改革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昙花一现般的做了一点面子工程,而背地里还是高三学生没日没月的奋斗苦撑着分数的高居不下,苦撑着朗清的面子而已。

可能真的是感触太多,读起来稍有些啰嗦,而且人物描写比较混乱,也不是太典型,像冯子青这样的小孩在高中生活里很多。对尖子生的学习生活描写的显然有些夸张。在人物的出场顺序及段落的安排上看得我迷迷糊糊,可能真的是年纪大了,跟这些新生代的小作者们有代沟?估计同龄人看着正得劲。

一本书能勾起我们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能引起我们好几代人的共鸣,这不仅仅是我们教育体制落后的功劳,更是这些祖国未来的顶梁柱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不得已的关键时刻,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高高扬起,深度改革教育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思想反映了,制度批判了,但写的太没劲了,看着腻,不过处女作,支持!
衡中啊,衡中,现在都在学习你啊,衡中模式!


孩子写的,相当强大


90后写的也算不容易


人物塑造以及记述方法都存在基本问题。没看完。问题也没有完全揭露出来。


不喜欢这本书,故事没有什么吸引力。


书看了差不多一半,可还没弄清谁是谁,再说哪有简介说的那样针砭时弊,纯粹是坑爹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