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
2008-10
杭州
武德安//陶冶//郁建平|主编:王国平
241
215000
无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姿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泠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是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
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
200克西班牙艾格自然棉纹纸,内芯采用105克亚光铜版纸。图书外观显得既精美,又古朴、高雅。
吴山纵览
名胜古迹
鼓 楼/ 环翠楼/ 州治广场
有美堂/ 宋 樟/ 宋太史局
太虚楼/ 关汉卿诗 / 城隍阁
龙 柏/ 如此江山亭/ 巫山十二峰
瓢羹石/ 巫峡峰青亭/ 四宜亭
南宋宁宗杨皇后 / 青霞洞/ 瑞石铜
蹲狮石/ 鳌 峰/ 碧云天
飞来石/ 垂云峰/ 蟾蜍石
迎真桥/ 云隐洞/ 紫阳书院
阅古堂/ 南宋太庙/ 金星洞
栽药圃 / 紫阳 / 泼水观音
江湖汇观亭/ 寅宾亭/ 钟翠亭
通玄观造像/ 石佛院造像
“吴山第一峰”石刻/ 青衣洞/ 橐驼峰
归云洞/ 寿星石/ 垂腹岩
松 关/ 采芝岩/ 补衣石/一
青芙蓉/ 弥勒佛造像/ “第一山”石刻
“感花岩”诗刻/ 杨维祯读书处/ 层 园
积义亭/ 水明楼/ 枫 岭
超然台/ 油麻藤/“浙江体育会题记”石刻
石 林/“忠孝节义”石刻/“石壁凌苍”石刻
革命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亭
南宋中央官署/ 元代南城墙
寺庙祠观
伍公庙/ 海会寺/ 施公庙
东岳庙/ 太岁庙/ 药王庙
水神庙/ 小普陀/ 峨眉庵
崇义祠/ 昭忠祠/ 吴山布道所
承天灵应观/ 水陆财神殿/ 梓潼帝君庙
火德星君庙/ 省城隍庙/ 府城隍庙
宝月寺/ 玄妙观/ 普光庵
百法寺/ 石佛院/ 大乘石佛寺
忠节祠/ 怡云庵/ 三仙阁
广严院/ 开宝仁王寺/ 汪王庙
通玄观/ 定水寺/ 三茅观
阮公祠/ 石观音阁/ 宝成寺
紫阳庵/ 云居庵/ 开元寺
金地寺
井泉池潭
钱塘第一井/ 后唐古井/ 八眼井
乌龙潭/ 子午泉/ 月波池
涤凡池/ 白鹿泉/ 石龙泉
瑞石泉/ 白鹤泉/ 净鉴池
涌 泉/ 不二池/ 洗心泉
黄龙潭/ 郭璞井/ 瑶 池
双叠泉/ 三佛泉/ 一滴泉
郭儿井
旧事掌故
吴山庙会/ 四季香市/ 昔日茶肆
中秋赏月/ 吴山赏桂/ 重阳登高
吴山赏雪/ 掉元宝/ 龙灯开光
太岁上山/ 午时炮和二炮/ 坎卦石
嘹望台/ 五郎八保上吴山
城隍山上脱晦/ 城隍山上吃品茶
城隍山上放鹞儿
逸闻传说
潮神伍子胥/ 吴山酥油饼
蓑衣饼的传说/ 周城隍断案
三茅观与少年于谦/ 城隍山上看火烧
石龟精/ 樟树神/ 十二生肖石
后 记
吴山由清平、云居、铁冶、金地、宝莲、七宝、瑞石、石佛、宝月、螺蛳、峨眉、伍公等十几座小山头连接而成。山势起伏,绵亘数里,古树苍翠,且多奇峰、溶洞、清泉、古迹。尤其是山上,留有自唐、五代、两宋至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摩崖石刻和造像,为杭州诸山之最。吴山为杭城登高眺望的最佳处,人们登顶环眺,浩瀚的钱塘江,秀丽的西子湖,繁华的杭州城,尽收眼底。为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涉足,并留下大量赞美的诗文。现代诗人郁达夫评论吴山说:“第一在它的近,第二在它的并不高,元时平章答剌罕脱欢所瓮的那数百级的石级,走走并不费力。可是一到顶上,掉头四顾,却可以看得见沧海的日出,钱塘江江上的帆行,西兴的烟树,城里的人家;西湖只像一面圆镜,到城隍山上去俯看下来,却不见得有趣,不见得娇美了。还有一件吴山特有的好处,是这山上的怪石的特多;你若从东面上山,一直的向南向西,沿岭脊走去,在路上有十几处可以看到这些神工鬼斧的奇岩怪石。假山垒不到这样的巧,真山也决没有这样的秀。” 现在,按照郁达夫所讲的游山路线,“从东面上山,一直的向南向西”,让我们先大致了解一下吴山诸峰名称的来历。 伍公山,位于吴山东北部,以建有伍子胥庙而得名。山脚下的朝天门,俗称“鼓楼”,紧依山势而筑。 峨眉山,南接宝月山,东连石佛山、伍公山,因山形弯环如眉,故名“峨眉山”。其东北山丘,又称“浅山”,南宋时在此设粮料院署,故俗呼“管米山”。明、清两代也设督粮道署在此,故又称“粮道山”。清康熙元年(1662),有僧尼建“峨眉庵”于此山西坡,庵西有井八眼,即人称“上八眼井”,井水常年不涸,现尚存;其下也有井八眼,称“下八眼井”,但在近年建吴山广场时,被土填没。 螺蛳山,又称“螺子峰”、“狗儿山”,地处吴山最西部,毗邻粮道山,因其山道曲径盘旋,故有“螺蛳”之名。该山位于吴山西部半山腰(今吴山广场西南侧的中国财政博物馆处),高不逆风,低不障景,在此眺望西湖,六桥烟柳、双峰翠叠、湖光景色历历在目,为古吴山十景之一的“峨眉夕照”景区。 宝月山,又名“宝山”、“天井山”,因建有宝月寺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乌龙潭,故又有天井山之称。其北为峨眉山。 石佛山,位于伍公山南麓的十五奎巷西侧,南与宝莲山相连,西接宝月山,北通伍公山。五代时,吴越国王曾建石佛院于此,故名“石佛山”。 瑞石山,在吴山东部,毗邻七宝山、宝莲山,旧因有“紫阳庵”(道院),故又称“紫阳山”。瑞石山上,多奇岩怪石,峰岩玲珑,寒泉涓滴,清幽彻骨,为吴山诸山胜景之最。 七宝山,在吴山东南部,与清平、金地、云居、瑞石、宝莲诸山为邻。据传,此山山麓的三茅宁寿观中,曾藏有七件宫廷之物,故山名称为“七宝山”。据《西湖游览志》载:“七宝山,在宋天庆观后,今白马庙巷以西,旧有宝严院、广严院,樱桃园,并废。” 宝莲山,在七宝山北,紧连瑞石山,旧时曾建有宝莲寺,故名“宝莲山”。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一1224),节度使杨沂中改寺为宅院,宝莲寺因而迁建于丰豫门(涌金门)外。宅院则在元初时被毁。 金地山,处于清平、云居两山之间,其南与万松岭相峙,其北与七宝山、宝月山相连,山上旧有金地寺,古有吴山十景之一的“金地笙歌”美景。 铁冶岭,原名“铁野岭”,讹称“铁崖岭”,在云居山西北,为一向西的小土山头。相传吴越国王钱缪,在岭上置炉炼铁打造兵器,故名铁冶岭。据史书记载,南宋景献太子府建于此岭。岭上驻有侍卫步军司军,名右虎翼寨,岭下为神卫军寨。 云居山,在吴山西南端。隔万松岭路与万松岭相望,旧时因有“云居庵”而得名。山上多植古松、香樟、红枫等树,古有吴山十景之一的“云居听松”胜景。 清平山,在吴山最南端,隔万松岭路与万松岭、九华山相对,其东南山麓,为南宋中央官署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和枢密院等所在地。有古山道,可由中山南路的严官巷拾级而上。清平山山势险要,元末,张士诚军据浙时,筑杭州南面城墙于此。城墙沿山脊向西连接清波门,至今山上尚能见到古城墙残垣。其山南麓为南宋修内司署。 根据上述山冈走向,以下向读者介绍吴山景区名胜古迹遗存。 鼓楼原名“朝天门”,紧邻伍公山而建。相传,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王钱弘傲纳土称臣。为表归宋诚意,建朝天门于此。钱氏每日上楼眺望北方,以礼汴京(北宋京城)。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正式定都杭州后,对朝天门进行了扩建,横跨御街,仍称朝天门。据《西湖游览志》载:“朝天门,吴越王钱氏建。规石为门,上架危楼,楼基叠石,高四仞(一仞为八尺)有四尺,东西五十六步(一步为五尺),南北半之。中为通道,横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东西阅门对辟,名日‘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许。武台左右北转,登石级两曲,达于楼上。楼之高,六仞有四尺,连基而会十有一仞,贮鼓钟以司漏刻(古代报时的一种器具)。”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整修后改称为“拱北楼”,前人有诗曰:“飒飒秋风起白榆,山前吹彻小单于。行人便作边城听,忘却杭州是故都。”另有一诗:“城上高楼接大霞,令严钟鼓寂无哗。提疆内向三千里,比屋同封百万家。心在江湖存魏阙,身随牛斗泛仙槎。举头便觉长安近,时倚阑干望日华。”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又更名为“来远楼”,后有道士作卜,认为此楼名不利,遂又易名为“镇海楼”。楼上有匾日“吴山伟观”,诗人凌云翰曾作《吴山伟观》一诗:“谯楼佳丽倚高寒,城郭浑疑画里看。旧说青山如立马,新题华表似飞鸾。东西淮海三千里,左右江湖十二阑。区宇清宁民物乐。卧闻鼓角报平安。” 宪宗成化十年(1474),伍公山上诸庙失火,殃及镇海楼,楼毁。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建,楼基向西移至伍公山脚。同年九月又毁于火。浙闽总督胡宗宪再次重建,由幕士徐渭(徐文长)作《重修镇海楼记》。诗人高得呖作《赋徐复初参政纂吴山伟观楼》诗云:“天府东南第一州,胥丘南起最高楼。水分两浙趋都会,地接三吴控上流。云外鼓鼙严夜禁,城中车盖乐春游。玉堂政暇新题匾,彩笔飞光射斗中。” 镇海楼在清初又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绪年间,曾对镇海楼进行过一次整修。民间称镇海楼为“鼓楼”,起于清。 清时,镇海楼与“镇东楼”(在通江桥东今抚宁巷,为明浙闽总督胡宪宗所建)、“雄镇楼”(在上仓桥东,为清初浙江总督赵延臣所建)同称“省城大观”。现今,镇东楼和雄镇楼都已不存。在明人高濂所撰的《四时幽赏录》中描写“雪后镇海楼观晚炊”景道:“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垠,大地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亦未有人知得。”而今高楼林立,市民家中柴灶已绝,此景不可再现了。 朝天门虽屡毁屡建(修),但其势更显雄伟。20世纪70年代,人们见到的为光绪年问整修后的遗存。城楼高两层,在60年代初拆除了顶层,1970年,为交通之便利而把整座朝天门拆除了。 20世纪末,杭州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朝天门(鼓楼)。在原朝天门遗址处,挖掘楼基时,发现了吴越、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楼基遗迹:吴越楼基,揭示面积约150平方米,由石墙与台基组成,石墙宽约3.3米;宋元楼基,在吴越的原址上向东西两侧扩建,揭示面积约300平方米,由石墙、台基、柱坑等遗迹组成;明清楼基,在南宋楼基的西侧向西扩建,揭示面积约400平方米,由砖墙和台基组成,砖墙角处用黄黏土加糯米浆粘结。 重建的朝天门于2002年10月完成,并对外开放。现今的朝天门高19.8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底层为展示厅,展示从遗址中发掘的各代基础遗迹及出土文物;从南面可登城楼,楼中存放九鼓,观景台上悬挂一座大钟,称为“世纪平安钟”。
《吴山》为《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究无尽的魅力。
无
吴山是西湖名山,对它进行系统研究,突出人文特色,赋予山水灵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