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浙江现代散文发展史

方爱武 杭州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杭州  

作者:

方爱武  

页数:

262  

内容概要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物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习近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序 赵洪祝引论 浙籍文人与中国散文的现代化 一、散文创作景观的显著化 二、散文创作理论的现代化 三、散文创作形态的多元化第一章 投枪与匕首——随感杂文的云涌 第一节 辉煌巨献:鲁迅杂文的亮相 第二节 时代回响:“鲁迅风”杂文的迭起 一、唐弢杂文:“鲁迅风”杂文的典范 二、巴人杂文:“鲁迅风”杂文的延展 第三节 当代复兴:吴晗与史莽的沉思 一、吴晗杂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二、史莽杂文:在现实与地域之间第二章 美文也能用白话——小品散文的异彩 第一节 文类先导:周作人的倡行 第二节 异彩呈现:海派作家群的璀璨 一、章克标的风凉话语 二、施蛰存的灯下絮语 三、汤增敖的现实咏叹 四、苏青的红尘琐语 五、徐讦的高谈杂论 第三节 圆熟之作:丰子恺与梁实秋的成就 一、丰子恺的自由随悟 二、梁实秋的雅舍品谈第三章 抒情的极致——散文诗的闪耀 第一节 灿烂丰碑:鲁迅的散文诗创作 第二节 延伸发展:陆蠡、唐弢的散文诗构建 一、陆蠡的散文诗 二、唐弢的散文诗 第三节 当代承接:徐成淼的散文诗新探第四章 洞悟人间百相——叙事抒情散文的兴盛 第一节 绚烂开端:徐志摩与郁达夫的散文 一、志摩散文:浓得化不开 二、达夫散文:艺术上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锐意开拓:茅盾与柯灵的散文 一、茅盾散文:四面江山来眼底 二、柯灵散文:万物哀乐在心头 第三节 当代新路:何为与张加强的散文 一、何为散文:小说化散文的新追求 二、张加强散文:文化散文的新动向第五章 文学的纪实——报告文学的崛起 第一节 闪亮登场:夏衍与陈学昭的初试 一、夏衍的报告文学:黑暗的再现与警示 二、陈学昭的报告文学:光明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 耀眼崛进:徐迟与黄宗英的突围 一、徐迟的报告文学:时代的洪流与雄峰 二、黄宗英的报告文学:个性的凸显与张扬 第三节 多元新变:钱钢与夏真的拓展 一、钱钢的报告文学:在历史与现实间追寻意义 二、夏真的报告文学:在区域与整体间大写时代第六章 在探索中前进——新时期散文文体的新景观 第一节 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散文新境 第二节 文化随笔:李杭育与余华的散文新思 一、李杭育的兴之所至的散淡 二、余华的笔随意动的灵巧 第三节 女性散文:琦君、叶文玲与莫小米的散文新悟 一、琦君的温婉达观的感念 二、叶文玲的大气如虹的追求 三、莫小米的精巧睿智的审美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独立的批判精神,使鲁迅的杂文思维呈现出一种非规范化的特点。他常常打破常规性思维的藩篱,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创造出对时局和社会各种思潮的批判思路。例如,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中,鲁迅指出,一般人在论及嵇康、阮籍等人时,总是“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受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这几乎已成一种不容置疑的定论。但鲁迅在杂文创作中,则依据当时人所谓“崇奉礼教”,其实是借以自利,提出了另一种独到的思想分析:真正信奉礼教的老实人对此“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于是得出了不同前人的结论:嵇康、阮籍等人对礼教的毁坏,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其潜意识里却是对此“爱之过深”的表现。鲁迅鄙视那些脱离现实的吟风弄月、无病呻吟,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无聊文艺,公开声称“我不去描写风月”①。在多个场合,他对充斥在上海十里洋场书摊上专门描写风月的“闲书”,表示了深恶痛绝之情,并对脱离现实的所谓“第三种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②同时,对一些追随当局旨意,搞“文化围剿”的文人,鲁迅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他们的惟一的长处,是在暗示有力者,说某某的作品是收卢布所致。我先前总以为文学者是用手和脑的,现在才知道有一些人,是用鼻子的了。”(《致曹靖华》)鲁迅杂文的这种独到的分析、论断和批评,常常对读者的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但细加体味,却不能不承认蕴聚其中的思想深刻性与逻辑说服力。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具有某种实验性与先锋性,读者对鲁迅杂文的接受,必有一个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以至由衷地叹服的过程。鲁迅杂文之“独异”,大概也就在于此。  独立的批判精神,还使鲁迅杂文创作展开“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呈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公共关怀。在《答有恒先生》一文中,鲁迅表示自己仍然会“攻击社会”,但方式方法将会有所变化。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人生磨难之后,鲁迅虽然不像当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样激进,而是形成了自己对于社会时事批评的独特战术。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可见浙籍文人辛勤耕耘的身影,作家之众多,作品之绚烂,风格之各异非一般区域作家可相提并论。为了能较为全面地透视浙籍作家在散文领域的实绩,《浙江现代散文发展史——浙籍文人与中国散文的现代化》选择从散文文体的角度来介入,分别从杂文、小品文、散文诗、叙事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来阐析浙籍文人于此的开拓与探索、贡献与影响,而在每一文体中又以史为序,梳理浙籍作家辛勤耕耘的足迹。最后一章则单独就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新文体选择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与文本略析一二,借此展望浙籍文人于此探索的得与失以及散文文体未来开拓与发展的可能性。本书由方爱武等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浙江现代散文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