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目录学发微

余嘉锡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作者:

余嘉锡  

页数:

25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历代各门各类的著作极其丰富。要知道这些丰富的遗产的内容、历代学术的源流、书籍存亡的情况,除检阅历代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外,还可以寻检其他历代的私人所著或公家所修的目录书。这些目录书可以丰富我们关于书籍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目录找书来读。也可以从中初步了解书籍的时代、著者、性质、内容等等。由此可知目录书对我们很有用。  不过。历代的目录书很多,各书的编排、分类和内容性质不尽相同,要利用这类书,不能不先理解这类书的性质、体制、作用和源流。这就是传统的目录学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换言之,要利用目录书,应当先通晓目录学。  以前专门讲述目录学的书籍不多。余嘉锡先生这本《目录学发微》是创作较早而又比较有系统的著作。其中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类例的沿革阐述甚详。著者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讲授目录学时,即以此印为讲义,但始终没有正式出版。后来学者辗转援用。甚且付印,足见大家对这部书很重视。

内容概要

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自是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今欲讲明此学,则其意义若何,功用安在,不可不首先叙明者也。

书籍目录

目录学发微 前言 一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二 目录释名 三 目录书之体制一篇目 四 目录书之体制二叙录 五 目录书之体制三小序 六 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 七 目录学源流考上周至三国 八 目录学源流考中晋至隋 九 目录学源流考下唐至清 十 目录类例之沿革 [附录]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外一种:古书通例 前言 绪论 卷一 案著录第一  诸史经籍志皆有不著录之书  古书不题撰人  古书书名之研究  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卷二 明体例第二  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  汉魏以后诸子  古书多造作故事 卷三 论编次第三  古书单篇别行之例  叙刘向之校雠编次  古书之分内外篇 卷四 辨附益第四  古书不皆手著后记

章节摘录

  一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自是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它学术,尤为重要。今欲讲明此学,则其意义若何。功用安在,不可不首先叙明者也。  《隋志》言:“刘向等校书,每一书就,向辄别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章学诚所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校雠通义》叙。其后作者,或不能尽符斯义。辄为通人所诋诃。虽自《通志·艺文略》目录一家已分四类,总目、家藏总目、文章目、经史目四类。继此枝分歧出,派别斯繁,不能尽限以一例。而要以能叙学术源流者为正宗,昔人论之甚详。此即从来目录学之意义也。吾国学术,素乏系统,且不注意于工具之述作,各家类然,而以目录为尤甚。故自来有目录之学,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盖昔之学者皆熟读深思,久而心知其意,于是本其经验之所得以着书。至其所以然之故,大抵默喻诸己,未尝举以示人。今既列为学科,相与讲求。则于此学之源流派别,及其体制若何,方法若何,胥宜条分缕析。举前人之成例加以说明,使治此学者有研究之资,省搜讨之力,即他日从事著作。亦庶几有成轨可循。今之所讲,其意盖在于此。  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日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书名下论说。名称屡变,详见后目录书之体制三。以普通均呼之为解题,姑用以立说。二日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日小序解题并无,只着书名者。昔人论目录之学,于此三类,各有主张,而于编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则无异议。今取诸家之说,分类撮举之于下。  属于第一类者,即有小序解题之书目。现存者如晁、陈书目,《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之类是。《隋书·经籍志·簿录类》论云:“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其实齐、鲁诗亦皆有序,清儒马国翰、陈寿祺诸家所辑《遗说》可考,此因《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故但举毛、韩二《诗》耳。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  观《隋志》之持论,掊击诸家,推尊向、歆,盖以向之《别录》,每书皆有叙录,歆之《七略》,群篇并举指要,于书之指归讹谬,皆有论辨,见前。剖析条流,至为详尽,有益学术,故极推崇。苟勖《中经簿》,上承《七略》,下开四部,至为重要,而《隋志》谓其“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见篇首总论,下同。其于勖之不满,溢于言表。此后自东晋义熙,以及宋、齐、梁、陈、隋,并有官撰目录,而为书皆只数卷,并不着解题,所谓“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至王俭依据《七略》,《玉海》卷五十二引俭序云:“今依《七略》更撰《七志》。”阮孝绪斟酌王、刘,《广弘明集》卷三《七录序》云;“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是皆取法前修,宜可免于讥议。然于《七志》,则谓其“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文义浅近,未为典则”。于《七录》,则谓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由是言之,则凡目录不着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即有解题者,若其识解不深,则为美犹有憾。盖王俭之《志》,惟详于撰人事迹,于指归讹谬,少所发明,阮氏《七录》,或亦同之。故虽号博览之士,卒难辞浅薄之诮。观其一则日“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再则日“不述作者之意,未为典则”,则知凡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账簿式之书目,盖所不取也。唐时目录家,如毋煲、释智异之徒,其所主张,率同斯旨。  [毋炅《古今书录序》]见《旧唐书·经籍志》  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去圣已久,开凿遂多,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成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以传后来,不愈其已。  [释智异《开元释教录序》]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宋王尧臣等作《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释,盖祖向、歆之成规。郑樵作《通志·校雠略》,乃极不满之,谓其文繁无用。清初朱彝尊得《总目》钞本于天一阁,已无序释,因为之跋,归狱于樵。修《四库全书》时,即用其本着录。《提要》信朱氏之说,所以罪樵者尤至。虽其考证不免谬误,然可见编录书目,均当有解题,乃为尽善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前专门讲述目录学的书籍不多。余嘉锡先生这本《目录学发微》是创作较早而又比较有系统的著作。其中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类例的沿革阐述甚详。  ——周祖谟  《古书通例》则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以解翼释惑、分析归纳来阐明古书的体例。  ——周祖谟、余淑宜


编辑推荐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的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书中广泛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在目录学方面的论著,对目录学的意义、功用和源流,对目录的体例和类例的沿革,都做了精辟论述,并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版本、序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书中附有另一篇目录学专著《古书通例》,原名为《古籍校读法》,亦是目录学课程的讲义。介绍了古籍在著录、体例、编次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目录学发微 PDF格式下载



《目录学发微》是我大学毕业前急需参考的书,寻访多次无果,无奈托朋友在北大图书馆复印了一册,当时的版本是竖排版,繁体字。近日偶尔看到,果断拍下,即使不看也要收藏,只是觉得要是还是竖排版、繁体字的就更有收藏价值了。


书里面都挺好,内容不粗,就是收到时外面有层灰。


余老先生的书,绝对经典。


很不错,目录学必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