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二版)

茅于轼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3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茅于轼  

页数:

3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是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

作者简介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
  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
  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
  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棗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 
  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
  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
  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  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主要兼职如下: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山东矿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主要作品:
  1979年推导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4年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的数理基础》 1998 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版
  1995年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为一随笔集,1999年在 广东经济出版社再版
  1997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此书于1999年获 ATLAS基金会办法的该年度Antony Fisher国际纪念奖
  1993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 此书于1998年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
  2001年9月将出版《世界华人经济学家随笔集》茅于轼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1、喜欢搬家的美国人2、赌博在美国3、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4、节约时间创造财富5、垃圾中的边际效用6、公用事业的收费原则7、美国人如何看待“按劳分配”8、漫议超级市场9、再谈超级市场10、美国的进口货11、喜欢旅游的美国人12、有关“行”的经济学13、多生产未必多享受14、环境保护的经济学15、政府为百姓服务16、节约能源(上)17、节约能源(下)18、没有替代便没有经济学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19、让银行为您服务20、个体经济规律和总量经济规律21、美国人如何存钱(上)22、美国人如何存钱(下)23、美国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上)24、美国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下)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28、美国的通货膨胀(中)29、美国的通货膨胀(下)30、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第三篇 经济体制31、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上)32、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33、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34、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35、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36、所有权漫议(上)37、所有权漫议(下)38、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39、美国的色情市场——开始交易都有利于买卖双方吗?40、“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41、交易费用42、再谈交易费用43、市场经济的基础:优势交换44、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参考书目附录一: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文章1、什么决定价格2、价格要定在边际成本上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4、价格万岁5、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6、消费者偏见7、谈谈通货膨胀8、价格决定工艺9、制度创新——致富之道10、珍贵的微笑11、经济学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附录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1、天生我才必有用2、生活中的经济学3、经济学家:智慧与责任4、经济学家的道德眼光5、道德:经济?不经济?6、中央电视台“商务书廊”栏目主持人杨平与经济学家茅于轼对话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二版) PDF格式下载



  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提到美国经济活动与中国的异同点。美国人在经济活动中更注重效率问题,多从节约时间,规范制度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并用累进税率来调整收入分配中的过度悬殊。相对而言,中国则比较注重公平问题,“不患贫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信条,“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结果是大家一起受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使近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前段时间上课,老师布置作业,也谈的是公平和效率问题,我在摘抄粘贴了一大段社会主义好的八股文完成任务之后,终于也能静下心来想想我身边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机关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是受市场机制影响最小的团体,它几乎不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的制约。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资格老,论资排辈现象尤为严重。工作上,大家竞争的无外是职位的升迁,因此,竞争上岗这一问题可用公平和效率来分析。
  在机关,并非所有业务上做出成绩的人都能升职,虽说现在是竞争上岗,但很多情况下,还是由资格老幼和人情关系决定的。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有些偏颇,但是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总结的:一是经历过筛选进入机关的大学生虽然不一定特别优秀,但是与在体制里呆久的“老人”相比,接受新知识和表达能力上还是有些优势,若以业务娴熟和文章发表为考核标准,新来的同事肯定会有比较杰出的表现;另一方面,竞争上岗多以考试和面试为形式,在千军万马和无数考试中历练过的大学生,与当年考分配形式进入机关的“老人”相比,又多了一层优势。但实际上,在竞争上岗中,还是“老人”能够胜出。也许这一不公平的现象是我接触到的而已,但对社会总体而已,这一现象仍是存在的,在此就引出了公平问题,若说“老人”靠论资排辈而升职,对新人不公平,但新人凭借“老人”铺好的道路和自身的优势,置“老人”多年的辛苦付出于不顾,又公平吗?
  由于竞争机制的失灵和竞争上岗的不透明和可操作,很多“老人”因此走上了领导职位,并反过来安慰新人说:以后也会轮到你的。这又引出了效率问题,工作多是新人完成的,但在待遇上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因此,“新人”的积极性备受打击,工作效率日渐低下,心里总想着:反正努力也没用,年纪大了时间到了自然也会升迁,努力干嘛呢?因此,造成了机关单位效率低下的工作风气,不想将就的人只能跳槽。此外,加上风险机制的失灵,“新人”日渐“老油条”,应付工作,但由于没有犯严重错误,也不会面临被辞退的危险,故又导致了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恶俗态度,政府部门活力降低,机构臃肿,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却没做好“服务人民”的事。


  茅先生一直是我很尊敬的老先生,特别是在关注了他的QQ说说以后,这么大的年纪了,愿意接受新生事物,而且敢于直言。这么书是经济学的入门书籍,以在美国的点滴生活为切入点进行经济学上的分析,看似随意实则有理有据。我很喜欢。


  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内容是他在《商业周刊》杂志上的专栏文章。大部分写于20多年前。目前来看基本没过时,因为这些问题还是在不停地被讨论。其实主要的问题是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如房价、工资等,政府管的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作者是倾向于政府少管,让市场发挥作用的一派。
  
  可惜作者是为美国读者写的。许多问题离中国的现实比较远。远不如看为本书写序的薛兆丰的讨论中国现实的文章有意思,比如薛兆丰讨论如何解决春运买票难的文章。薛兆丰与本文作者基本同属一派。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1.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可以把房子卖掉。
  ============
  中国目前流动人口形势:
  1、从农村到城市。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城市新生人口增加不足,人口老龄化,故需要年轻劳动力输入。
  2、从单独的一个人到家庭式人口流动。
  3、高学历人口流动占较大比例。
  4、流动人口不仅考虑钱,更考虑发展前景。
  ============
  2.赌博在美国
  赌场老板靠精确计算的胜负概率之差来赚钱。换言之,赌客赢钱的机会略低于输钱的机会,这个差数的平均值就成为赌场的收入,用以支付赌场的各种开支并赚得利润。
  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
   3.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
  说明垄断何以有害,哪怕是国营企业也应引进竞争机制。
   4.节约时间创造财富
  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5.垃圾中的边际效用
  效用理论,即商品的价值与它能提供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成正比。
  严格地说,应该是与边际效用成正比。边际两个字用来强调有某一商品和没有某一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特别是已经消费一定数量商品之后再增加一单位消费的效用,同样一块面包,饿的时候边际效用高,吃了几块之后边际效用就降低。
   6.公用事业的收费原则
  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应该降低收赏标准甚至兔费。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政府的钱来自税收,
  因此赔钱办公共事业,等于是用全体百姓纳的税,去补贴使用这些设施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对公用事业用得越多,占的便宜就越大,这会造成对公共设施的过度使用,形成不必要的拥挤。况且这部分人未必都是穷人,对他们的照顾也无助于社会公平。这样看来公用事业兔费或低价收费是毫无必要的。
  7.美国人如何看待“按劳分配”
  在市场经济内,除了劳动还有资本和自然资源也可以获得报酬,因为他们帮助增加产出。
  劳动报酬并不取决于劳动的成本,而取决于它所创造出的价值。然而这引起了社会公平问题。
   8.漫议超级市场
  从自动售货机到超级市场,其特点是童叟无欺,公平合理。这种高度有序的交易对市场建设功不可没,超级市场提供顾客巨大便利,但它凝聚着管理专家的心血。
   9.再谈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要增加竞争力,一条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品种,保证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
  超级市场增加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是改进销售服务,其中包括包换商品、退货、包修,还有折扣优待。
  超级市场之能保持商品低价格有赖于一个非常发达的商品批发网。
   10.美国的进口货
  迸出口交易的目的不是创汇,而是各方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劣势以赚得经济利益,一国资金的流出流入不但与进出口商品有关,而且与相互投资有关。
  11.喜欢旅游的美国人
  们的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改变,介绍了收入弹性的概念和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旅游上的花销比例在增加。
  12.有关“行”的经济学
  增量分析法,即按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每种要素增加一些数量,比较他们的结果何者最有价值。
  平均分析是对过去的总结,用它来推测将会发生什么,不及边际分析有效。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参与的人越多,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因而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借助交通使得每一块土地的使用变得灵活,不必受制于其地理位置。这种策略在经济学上可称为交通费用和土地利用价值的相互补充,即多花一些交通费用(包括旅行时间的代价),使交通覆盖的面积扩大,则可供利用的土地越多,土地的价值便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福利而开销的钱,它所消耗的劳动和材料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如税收)福利只是一部分人无偿地为另一部分人劳动的代名词。
  一个社会的致富之道,从根本上讲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条路,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发明(除非这发明导致人才和物资的更好利用,或满足人们的新的感官及精神上的需要)。
  现代社会之所以称做信息社会,正是因为社会创造的财富约有 2/3 是通过交换信息而使原有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而获得的,而直接从生产中得到的财富反而只占总财富的 1/3。
   13.多生产未必多享受
  让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能物尽其用地消费掉,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方面,决不应被忽视。
  14.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到过发达国家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生产中的高效率和消费中的巨大浪费并存。
  市场制度不能将损害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因此不能最有效地利用环境这种资源。市场制度鼓励消费,造成了消费的低效率。这方面如不能有所改变,当今的市场制度将受资源的约束而失败。改变的前途说到底,在于重整人们的道德观。
  15.政府为百姓服务
  政府为百姓提供的服务,原则上也应和别的商品一样,按质量收费。但诸如国防、治安一类的服务无从区分每个人享用了多少,只好统收统支。收费的原则应使其等于成本。
  16.节约能源(上)
  如果任何人能发现社会上存在的某种浪费,并且能想办法避免这种浪费,那么他就能从节约的金额中得到一部分。
  一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的道德水平。
  互相谅解的习俗,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易于相处,有助于形成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这种做法的后果是无形的所得大于有形的所失。
  17.节约能源(下)
  “节能” 的定义是用其它价值比较低的资源来代替价值较高的能源的消耗。
  法规和价格各有其作用的范围,逾了界,事情就要乱套。例如1973年的美国能源危机。
  不论生产和消费,各种投入品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可能:而决没有什么固定的比例。当价格变化时,利用替代关系就可以得到节约。用行政命令搞节约往往是节约了一种资源,同时却浪费了另一种资源。法律和市场各有其作用范围,不能误用。
  18.没有替代便没有经济学
  论证了消费结构形成的规律,即在收入约束下各种消费品按价格信号选择和替代的结果。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
  19.让银行为您服务
  储户存钱主要是图方便,而不是图利息。
  真正靠资本赚钱的人,把财产用到买股票、公司债券和购置房地产上去了。
   20.个体经济规律和总量经济规律
   现代经济学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个体经济规律,
  后者研究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它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否则不同的产品无法相加)。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对价格水平(不是某一种商品的具体价格)作出反应并保持平衡。
  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之不同的例子:当一群人在观看马路上的游行时,如果某人把脚踏起来,他可以看得更清楚些。这是微观规律。但如果大家都踮起脚来看,则谁也不会比原来看得更清楚,这是宏观规律。这里可以看到,微观规律不同于宏观规律。
  21.美国人如何存钱(上)
  从事储蓄(存钱养老)、购置房子、 买黄金、买股票
  22.美国人如何存钱(下)
  俗话说“勤俭起家”,勤,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要有干劲。
  再来说“俭”.俭就是艰苦朴素的精神。
  说明储蓄如何转化为投资,不同投资有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决定了投资者的风险、获利和资金注入方式。投资者的分散决策决定了整个经济结构朝什么方向调整。
   23.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上)
  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和自然资源也有助于价值创造;非物质生产也有益于社会。文中强调了经济学意义的生产是生产价值而不是生产物质。说明为了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应将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加,这样才能避免重复计算。
  24.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下)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从要素创出的价值来、计算,说明什么是生产要素,其特点是要素没有成本,它的价格等于它产出的价值,此价值正比于它被使用的时间。在市场经济中,除掉施舍和馈赠,人们的一切收入来自提供要素得到的报酬。
   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萧条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危险,它打击每一个社会成员。凯恩斯的理论指出政府作为一个大买主可以制止经济衰退的持续和扩大。但在繁荣时再增加政府投资,想进一步促进繁荣,结果适得其反,最后发生失业和通货膨胀并有的滞胀现象。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地发行。
  黄金作通货有种种不便,纸币是更为优越的一种货币。通货供应不足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中断,供应过多则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货供应算是恰到好处则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
  28.美国的通货膨胀(中)
  进一步阐明了确定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困难,介绍货币主义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通货膨胀除引起物价上涨之外还有其它作用,这些作用引起了对通胀利弊的争论,最后讨论了新增存款使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29.美国的通货膨胀(下)
  通过想象中(实际上是可行的)电子货币,对通货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它使持市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美元被用作国际债务计算单位,使美国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30.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
  从总体上看现在无法向将来借钱,也不可能为将来储钱。懂得这一点对解决我国将来因人口结构改变而使劳动力负担加重的问题极为重要。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储蓄来扩大投资,而且投资不能是现有生产结构的比例扩大,而必须是能节约劳动或节约资源性的结构性改变。此外懂得这一点对正确理解美国政府的债务也是必要的。
  
  第三篇经济体制
  31.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上)
  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32.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
  收入差距大未必引起社会动荡,关键在于造成差距大的原因何在。把账算清楚,可以避免产生忿忿之情,剥削也就不再可能。经济交往中的糊涂账往往成为内部摩擦的原因。
  33.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将导致整体的穷困,要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改善经济环境,它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人们的商业道德和法治观念。这些条件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4.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
  买卖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为别人生产,又消费别人的产品,所以人人都买,人人都卖。此种交换引起了分工,培养了专业化生产,推动了科技进步,并且改变了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35.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经济繁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必须照顾少数不幸者的生存条件。幸福只能感觉而无法计量,因而也无从比较。嫉妒心理极有害于经济增长,应从制度和习惯上防止这种心理被挑动。
  36.所有权漫议(上)
  私有财产会有良好的保养。然而大公司必须靠发行股票集资,此时产权变得模糊。公司制度力图弥补这一缺陷,解释了公司内履行权利和责任的基本规则。
  37.所有权漫议(下)
  明确的所有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自然资源的不同所有权结构,各有其利弊得失。对个体、合伙、公司三种所有权结构作进一步介绍,并扼要讨论了所有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8.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
  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相应的市场道德的支持。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工作质量,守时守信,尊重对方,协商互让,是市场道德的主要内容。
  39.美国的色情市场——一切交易都有利于买卖双方吗?
  市场交换使双方得益,但并非一切交换都属合法。选票、毒品均属此例。而色情商品,尤其是娼妓的交换则引起广泛的争论。本文对各方的理由作了初步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弊端。
  40.“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
  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41.交易费用
  平等自愿的交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交易费用是为了实现交换所付的代价。交易费用很高时,交换变成无利可图,杜会的经济效率将降低。说明了交易费用包含了哪些内容。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
  42.再谈交易费用
  手续烦、办事难,从经济学来看就是交易费用高。其原因之一是政府规定的出发点缺乏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动机。交易费用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病,这使得他们在发展复杂产品时受阻,在国际比较中他们只能出口简单产品。降低交易费用会导致价格趋近于成本,这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43.市场经济的基础:优势交换
  市场培育了各人的相对优势,提供全社会一切成员都能利用的优势机会。优势是通过比较而体现的,并用价格信号准确地传达给社会中各个成员。市场实现了各种专长的精细的供需平衡。
  44.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
  从表面上看,市场是一群追逐私利的人在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交易。但交易有其特定的规范,其基础是人权和市场规则,遵守规则却不能依靠自利动机。通过囚犯难题说明为什么要建立市场规则,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领导出规范化的市场。
  
  以上书摘,大部分是作家每篇后面的总结。所以,人家有总结,我也省事了,不是吗~吼吼~
  


  虽然大学的时候学过《经济学》,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记得书缝间那些牛人牛事之外,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都忘得干干净净了。现如今,感受着西瓜从5毛涨到3块5,大米从1块6涨到2块8,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了,突然觉得应该回头复习一点经济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钻营一点理财的方法,咱们不能为祖国喝茅台,他朝总不至于喝西北风吧。
  
  
  
  茅于轼的这本书,是90年代初写的了,借用科普的说法,姑且叫经普。讲的是他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微观方面如鸡毛蒜皮的小花费,宏观方面如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相比某些物理系的高材生连电路都不会修;某些语言学家连基本的口语都说不好;经济学家茅于轼把普通人身边的大小经济现象分析得非常浅显易懂。好多当年的“预言”,如今都应验了,比如支票和信用卡的流行,民营快递对国有邮政形成的竞争以及带来的效率。比如超市,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没想到它的普及曾如何巨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从生产、运输、管理到消费方式。
  
  还有一些经济学的误区,从书的出版到现在,十几年都过去了,中国依然在重复着这些错误。
  
  比如,关于创汇:“进出口交易的目的不是创汇,而是各方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劣势以赚得经济利益。”
  
  比如,关于资源浪费与效率:“食品开支的比例随收入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在经济学中称为恩格尔定律,它在作富裕程度的纵横比较时十分有用。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价格扭曲造成的影响。食品支出比例的变化只能说明过去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如果要预测今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就要用另一个概念,即家庭年收入如果增加100元,这新增的100元中分别用于食品、耐用消费品、住房、旅游的各占多少。这种对新增加部分的分析在数学上称为增量分析,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即边际分析。平均数分析重在总结过去,而边际分析重在预测将来,后者在作决策研究时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个社会的致富之道,从根本上讲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条路,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发明(除非这发明导致人才和物资的更好利用,或满足人们的新的感官及精神上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能致力于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则很快就能变富。把提高效率而节约的财富用来奖励这位有贡献的成员,就能动员每个人去堵塞浪费的漏洞。相反,如果眼睁睁看着大大小小的浪费而人人都无能为力,这就说明经济体制中存在着问题。用马克思的说法,是生活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到过发达国家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生产中的高效率和消费中的巨大浪费并存。这种鲜明的反差说到底,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观有联系。在商品生产竞争的社会里,任何生产中的浪费都不允许存在,因为追逐利润的资本家会尽力减少浪费,将它转变为利润;同时有同行业的竞争,浪费将削弱自己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和淘汰法则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即生产中的浪费是不该发生的。而且这一规则确实为社会带来富裕和繁荣,因而发展成为道德规范。(说到消费中的浪费),其理论上的原因是:一件生产商品是在出售给消费者的那一瞬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消费者将它用掉的时候才实现价值的。所以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其另一个后果是广告和商品包装上花的钱和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它们就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的那一部分。这类浪费日益增加,其原因正是销售和消费脱节。”
  
  比如,关于控制物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只会引起另一些商品价格降低,而物价水平仍保持不变。因为消费者多花钱去买涨了价的商品,剩下较少的钱去买其它商品。如果其它商品不跌价,它们只好放在仓库里,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把它们买走。市场规律将迫使这些商品降价出售。”
  
  
  
  看完此书后,自己有空琢磨一下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加以分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本书1993年出了第一版,,是茅于轼先生结合自己在国外所见所闻结合经济学思考而成了随便集。收录的44篇文章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部分,从百姓生活中小事的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都有所涉及。虽然出版至今已过去近20年时间,但是书中的内容和观点仍然可以帮我们理解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某些现象。
  每篇文章的结构也都比较精当,多从现象开始论述,自然引出经济学相关原理,文章最后加一个短小精悍的“小结”以为点睛之笔同。茅于轼先生在书中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与生活中的现象有效联系,让读者能很快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深入思考。能做到以上这些是非常需要深厚经济学功力和熟练写作技巧的。
  本书想体现的东西在作者第三版前言之中有所表述:“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看透它的变化,进而 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所以经济学是一门世界观的学问。本书唏是经济学的入门书,但它着重在讨论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解剖交易相双方的利益动机及行为策略,透视环境对参与者的制约,从而归纳出理论来。用的方法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把本质的道理纳入逻辑框架进行分析。从字面上看,本书没有任何深奥之处,但是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需要反复地思考,所以这并不是一般的通俗读物。我希望读者们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从阅读中得到乐趣。”
  每个人都需要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此才能顺应社会潮流,更好地经营公司,让企业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上有长足的发展。
  
  


  这本书是本好书,通俗易懂,适合各类人群阅读。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不会让人大脑疲倦的书,有的书虽好,但读久了就倦的很,眼皮直打仗。经济学其实就是身边的生活现象,当然这是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里这样说是没问题的。茅于轼是一位很有经历的作者,所以他的书体现了他看世界的透彻。


   我只给了3星的评价,但这只是因为我读此书的时间太晚了。 13年前出版的图书, 那时我还处于大学里面懵懂不清的年代。 今天才想起来读一遍, 可惜大部分的知识从坎坷的摸爬滚打里面有了基本的概念了。
  
   如果对经济尚未有所接触, 此书可以说在根本思想上确保正本清源!
  
   此书只分三个部分,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经济体制, 涵盖了很多经济学思考的点滴。 中间宏观经济部分对通货膨胀的几篇章节讲的尤为出色。
  
   茅于轼先生坚持的几个市场观点,对改革的方向有着的明确指引。 交易是所有权的的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产权清晰是必要的条件。 在此之上又需要平等地位来保证交换双方同时获利, 以俄罗斯和印度为例, 即使实现了完全私有化, 但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仍然阻挠市场制度的建立。
  
   人类面临的资源稀缺的问题固然需要可续技术来找到出路,但是前提的条件是要在一个正确的价格系统的背景下来运作。 简单的说就是新发明不应该赔钱,要能在市场中商业化。 经济学证明了均衡价格系统才可以引导最佳的资源利用, 用价格来衡量科学技术是不可缺的。 而均衡价格自然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和平等交易的市场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物质享受的边际收益递减就是随着物质享受的不断扩大和满足,物质交换逐渐退居次席。 比如吃肉的享受得到保证,至于是吃鲸鱼还是鹿肉的边际收益就不是那么大了。 人们将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市场交换不能得到的满足,如健康、寿命、友谊、环境、求知、创造。 当今人们“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将会得到演变!
  
   茅老先生针对现在经济学只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从来不把消费的浪费考虑进去,比如环境和能源,提出了一个超前的高效率消费制度, 这也是留给未来的问题!


  老茅强烈反对社会中的特权现象,在他的这本经济普及本里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其反对特权的原因。
   经济学里有个被讲到烂熟的例子,A有两把斧头,B有两头羊。A用一把斧头和B交换了一头羊,两人的总资产不变,但由于交易带来的边际效应增加使得两个人的总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交换的结果使得同样的物品创造了更大的使用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说交换能产生财富的原因。而有特丆权的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权势强迫他人进行交换甚至抢夺他人的财产,虽然享有特权的人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却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并挫伤了其他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如果说通过特权可以不劳而获,那么还有谁愿意辛辛苦苦进行劳动来生产财富呢?
   最近的公务员的数量猛增,想进国企和政府部门的人越来越多,官方不得不限制公务员的报考门槛----从明年开始要有两年的基层经验才能报考公务员;而很多企业家同时也纷纷移民海外。这意味着国内的特权现象越演越烈,从去年的”我爸是李刚“到”钱书记的恰恰死亡“,我们看到了特权的横行。而通过自身努力在市场中交换创造财富却越来越难,交易的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消除特权,建立一个诚信稳定的市场,老茅的答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保证马路上没有横冲乱撞特权车。“
  
  
  


  书倒是还不错,事例啥的很引人入胜啊,道理也讲得很明白。不过因为一篇篇之间联系不大,一口气读多点吧人有点乱乱的。所以不建议一次读完,还是放在厕所或者床头,想起来读一篇,不会让人纠结吧还比较快乐~
  
  所以本人还是决定好好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好了,听说也很好玩,而且相对来说逻辑系统多啦~


  书写老百姓自己的经济学
  
  
  
  □百越客
  
  经济学可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看经济学家在电视上做节目,看他们写的文章,满眼满耳都是些云山雾罩的术语,深邃得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可以认为,那些深奥的理论,在以经济为业的人中间,有着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但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像我一样,不是专业人士却又渴望对现实中的经济学现象有所了解的人。实际上,这个群体的数量是如此庞大,如果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阅读趣味,其市场应该相当可观。
  
  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来说,《生活中的经济学》应该是让他感到幸福的著作。正是这本书的问世,使一个经济学大师真正走向了民间和大众。这本书是他1986年旅美经验的经济学阐释,他像一个长者,私语于自己的后学,言辞娓娓,平实生动。更可贵的是,已经过去20年了,但他叙说的经济学观念并没有随着年华的流逝而褪色。比如他对边际效用理论的解释,“同样一块面包,饿的时候边际效用高,吃了几块之后边际效用就降低,所以边际效用是以前消费量的函数”。他进一步延伸,“这个理论提示了一个最平凡的然而也不太被人理解的道理,即一物的价格在某些情况下由消费者对它的评价决定,而与它的成本无关”,比如,一个成本为一元钱的面包,在面对饥饿的消费者时,可以卖到10元甚至更高的价钱,“遗憾的是,成本定价的‘理论’把我们的脑筋束缚得太久了,接受新理论并不容易”。这种紧贴生活的经济学分析,本身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即使再过若干年,这样的阐释还会显得有趣和生动。
  
  经济学还有一种向老百姓靠近的方法,——讲故事。梁小民大概知道这种趣味,所以就有了《寓言中的经济学》。他把深奥的理论通过分析故事展示出来,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得到知识的增长。梁小民分析了65篇寓言,不能说每篇都很到位,但可以说每篇都很生动。比如《如何让狼不能吃羊》把狼比作垄断行业,把羊比作消费者。羊要如何才能避免被狼吃掉?作者开出的药方是,“一方面,要对垄断者的行为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破一家垄断,促进竞争”。但作者也说:“比喻总是蹩脚的,寓言总不能与现实完全一样。所以,还没有找到狼与羊共荣共存的寓言。不过这个道理对垄断者与消费者来说还是正确的。”这个叙述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垄断无时不在侵犯着我们的利益,《反垄断法》也正呼之欲出。读到这样轻松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期然地会引起一丝内心深处的共鸣。
  
  经济学是一门让人感到幸福的学问。如此轻松的经济学作品,自然不能涵盖经济学的全部,但它可以成为经济学大树的一个小小的枝柯。经济学家不一定需要它,但我们老百姓需要。它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自然、生动,富有生活的情趣和魅力。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定价20.00元;《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 月,定价28.00元。)
  
  载《徐州日报》等
  
  
  
  
  
  


  
   茅于轼教授的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从1988 年底开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内部刊物《美国研究参考资料》所写的专栏文章,结成书稿出版也是1993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算,应该都属于“过时”的东西了,但直到20年后的今天,它还能给我们以启示,并且对文中很多现象倍感“亲切”,这实在该令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何以在20年来,我们在某些方面坚决不进步或者进步这么小?
  
   作者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本意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富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于是,在其一贯的研究信条——“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支持下,茅教授将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对美国市场的考察和思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还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并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因为这些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
  
   如果想只对经济学有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的话,这本书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要求随笔性的专栏文章能做到这点的话,显然就成了“无理取闹”。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另外一层意义则是一般经济学教科书无法取代的,那就是对道德的反复强调和对中国社会中某些现象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阐述!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主流的“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商业的理解不够或有错误,但在我们已经对市场经济不再陌生的今天,如果还有人非要将我们的不足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低劣”就更像是用脚趾在思考了。我们现在并不讳言自己有“逐利”的本性,但无法否认的是现在更多的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整体道德的下滑!为了逐利,什么假的都敢造,甚至是药品和婴儿奶粉!这些已经超出道德的范围而违反了法律。还有更多的则是短视地追逐私利的行为,甚至一些损人不利己的现象大量存在!仅拿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个小例子:为什么在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低,每个零部件的生产成本也低,但整车的价格比美国高出那么多?(现在很多车即便按汇率折合后,还是美国便宜很多。)为什么?答案是:交易费用太高!而作者认为“信任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的商业道德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根本条件。”
  
   其实市场经济的“利己”和道德伦理的“利他”,看似矛盾,但却有着深刻的联系。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的《国富论》使得亚当.斯密享有着“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但在《国富论》(1776年)出版的15年前,他就出版了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不过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言:“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在此,我们不去讨论那些因为过于贪婪而触犯法律的情况,而经典的“囚徒困境”揭示了短视地只以自己利益为目标将导致对大家都不利的结局。作者总结说:“一般人对道德的理解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证别人的利益。这种对道德的理解的根本弱点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又是别人的别人,而且别人也是他自己。因此从社会的整体来看,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是讲不通的。”道德“要求每个人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最终他本人也能享受到别人或全社会为他提供的道德服务”。“商业交换同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在起作用:交换本身是受自利动机的驱动,人们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这是完全正当的;同时做生意必须遵守市场规则,这是受道德约束限制的,它是反自利的。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根本的特征是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每个人都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懂得哪些场合下应该自利,哪些场合下应该受道德约束。”
  
   所以说,道德并不是总和个人的利益冲突的,而且,如果整个社会对道德的加强可以使得社会运行的成本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从而,根据经济学中“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的原理,我们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大大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
  
   最后,借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的一句话结尾:“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08年在国图看见的这本书,就借回来略读了一遍。部分原因是因为茅先生的一些有关耕地红线和经适房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论。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
   看的出来,茅先生是个学者。做学问的人往往不谙政治,也或者不屑于理会政治,我想这也是茅先生在网络上备受攻击的原因。那些骂房地产商的人,除了可以博取大众的支持以外,不会对问题的解决有任何益处。就好比那些整天骂贪官,却对政治体制上的根本问题避而不谈的人一样,其结果是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其目的不可而知。
   这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说起,诙谐中透着睿智,短短两百页,却几乎描绘了整个经济学的全貌。值得一读!
  


  算是我看的第一本经济学书吧。作为经济学普及读物应该是不错的,但目前急功近利的我忍受不了讲故事式的娓娓道来,还是喜欢系统的阐述。很多故事都粗略地过了,主要关注在故事后的小结上。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有了个初步认识,有待读读系统的经济学书真正对经济学建立全面的认识。
  


   本书以作者在美国的经历为依据,叙述了各种经济现象,比如邮政业的市场化、航空业的市场化等等,宣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但讲的很多事例都是80年代、90年代的,跟现在的情形很不同了;而且,分析现象过于表面化,没有使用地道的经济学原理,就起来很不过瘾。
   后悔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毕竟自己是经济学专业的。
  


  茅于轼先生曾以一篇“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而横遭一些人的口诛笔伐,被他们指责为富人阶级的喉舌,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如你所知,对基本概念的精准定义是一切讨论的基础。不然,双方都貌似雄辩滔滔,口水飞溅地对同一话题激烈争辩,但其实只是自说自话,言不及义。既无助于辨明真理,也享受不了智力交锋的乐趣。
  
  在《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收录于《生活中的经济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
  
  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马上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
  
  茅于轼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现在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应该优先于民主,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通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考虑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我一直都坚持认为,富足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原文 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与别国竞争,所以作者建议在一段时间内控制甚至禁止进口高级豪华轿车
  
  这不是没搞清楚中国汽车工业起步阶段在做什么类型的车---低价格,低配置的经济型汽车,就乱建议吗?
  
  1 控制豪华轿车,根本无助于国产低档车的销量,国产低档车不是进口豪华轿车的替代品,大家处于不同的市场,福特一个型号打天下好像是还是二战时期,汽车市场早就细分了,得不到利
  
  2 后果,有市场需要,有利润,肯定有人铤而走险,做走私,那么这些豪华轿车的国家的进口税收又少了一大快,有损失
  
  感觉这个建议就像为了保护茶农,而禁止或者控制进口咖啡一样
  
  头一次读茅先生的书,对美国经济生活的分析,虽很多陈词滥调(在美国人写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中出现过),言之有理,估计所差还不多,但是对国内的建议中,感觉本身就对国内真实情况很不了解,还急急下建议
  
  基本上整本书都在建议自由市场,介绍市场力量如何运作,但是建议中又把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拿出来,矛盾重重,明显的经验不足
  
  失望
  
  


多么天方夜谭的标题


是吗?我倒没觉得


不过我承认,我是一个对道德抱有幻想的人


连你自己都承认那是“幻想”了~


嗯,在这么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坚守道德的底线似乎都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
但我心底,总还有点幻想,希望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社会……


我觉得我们不如做好自己,成为好一点的人,这样才比较实际些吧。


这个很是同意


嗯,在这么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坚守道德的底线似乎都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
=============================
其实职业道德也是道德啊~任何从业证书考试都会专门有这一章~


“就好比那些整天骂贪官,却对政治体制上的根本问题避而不谈的人一样,其结果是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其目的不可而知”
哥们这话说的经典~


不用守耕地红线,粮食不够了去国际上买,别人不卖必然是中国人做了什么对不起天下人的事。。----茅于轼
真是莫大的学问!


“耕地红线”是个伪命题,难道中国人不做鞋了,全世界都光脚走路?如果我门存在粮食问题,为什么农村会如此衰败,农民北京离乡外出打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会在耕地和建筑用地之间做出平衡。现在土地把持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获取了土地的收益,如果放开的话,农民将获得土地收益,因此,土地问题的核心问题时利益分配问题。


您的逻辑颇为混乱。
农民背井离乡,那是因为农业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粮食问题存何关联?
耕地红线只是一个政策导向,并不是18亿多一亩少一亩都不成。而是警示我们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亿亩养活13亿人或将更多,其压力不言而喻,毋甚争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否则不会有经济危机。市场唯利是图的性质使得粮食安全必须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保护。
而建筑用地其总量而言对于耕地总量来说是很小的部分,并不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谓市场调节和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吧?
土地把持于政府手中?难道开发商征用一块田地,农民不是土地的获益人吗?


----
农民背井离乡,那是因为农业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粮食问题存何关联?
----
人家不是说了嘛:“耕地红线”是个伪命题
----
土地把持于政府手中?难道开发商征用一块田地,农民不是土地的获益人吗?
----
可能很多时候,不是。建议看看蜗居。


前面依然阐明所谓农民背井离乡的原因,而所述与耕地红线是伪命有关系吗?
  
可能很多时候,不是。建议看看蜗居。----蜗居中房产持有的一家子人难道非获益人吗?不知道你想说明什么道理。


----
可能很多时候,不是。建议看看蜗居。----蜗居中房产持有的一家子人难道非获益人吗?不知道你想说明什么道理。
----
    
我想说的道理是,如果房产持有人可以自己决定把房产拿到到市场上销售而不是被开发商/政府给强行征走,他们是不是可以避免老太太被砸死于屋内,同时也获得很好的利益呢? 所以我觉得一家子其实是损失了(当然,认为人命一文不值的话是另一种算法)
    
当产权可以不经主人同意被人随时拿走或强行交易,我觉得这和被抢劫没什么区别.


农民背井离乡,那是因为农业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粮食问题存何关联?
========================================================
如果你了解那些民工的生存状态,又如果你对农村的现状有所了解,我想你不会做出这样的结论,至少你不应忍心用“进步”“解放”这样的字眼。我家在农村,农民之所以外出,原因很简单:农村穷,而且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他们更多的是“被解放”。你可以用教科书的理论把这些现象解释的非常完美,事实上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但是解释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没错,科技是在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关键问题是农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他们能否在这一系列的进程中获益?
耕地红线只是一个政策导向,并不是18亿多一亩少一亩都不成。而是警示我们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亿亩养活13亿人或将更多,其压力不言而喻,毋甚争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否则不会有经济危机。市场唯利是图的性质使得粮食安全必须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保护。
========================================================
关于“土地红线”和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的衰败之间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我们先假设“土地红线”政策是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来分析这一政策的执行问题。在我的家乡,地方官员与资本勾结侵占农村耕地的事情比比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民很难获得任何好处。而在打击小产权房时,“土地红线”政策往往会挂在地方官员的嘴上,因此“土地红线”政策往往会被有选择的执行,成为地方官员干预利益分配的工具。而我们假设“土地红线”政策能够被贯彻执行,这一政策本身也存在问题,没错,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失灵,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也认可在一定情况下对市场进行干预,问题时干预的方式是什么?当耕地减少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时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农民通过种粮在市场中没有比较优势,因此,这时候应该通过种粮食补贴,农业科技补贴等方式来调节市场,而不是用行政政策来划一个杠杠,对市场进行粗暴干涉,这跟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
“市场唯利是图的性质”是市场的一个本质属性,也是市场所以能够进行资源有效分配的一个核心属性,如果我们承认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只能利用这一属性,而不能排斥。
而建筑用地其总量而言对于耕地总量来说是很小的部分,并不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谓市场调节和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吧
========================================================
对啊,所以说“土地红线”保护耕地只是政府把持土地出让权的借口而已。
土地把持于政府手中?难道开发商征用一块田地,农民不是土地的获益人吗?
========================================================
因为我们的土地不能自由交易,我们无权选择买家和讨价还价,真正利益受损的人是那些没有“被拆迁”的农民和那些高价买房的“房奴”,他们是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而被正常拆迁的人则是将部分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分给了政府以换取出让土地的权力,成功的“钉子户”们是惨胜,失败的“钉子户”们是惨败。政府则是通过权力之手套取了相当大的利益,是完胜。这里面开发商扮演的只不过是个“狗腿子”的角色。
在一个健康的市场中开发商和土地拥有者才是主角。


大学上过经济学的课 老师说的很有趣 特别是微观的~ 可惜毕业全都还老师了
09年中国新闻周刊里有专门介绍茅先生的篇幅,说到了他跟其他几个经济学家为了帮助山西偏远农村的人民脱离贫困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培训学校。因为经验不足吃了些官司,遇到不少麻烦,甚至亏本,不过老先生还是坚持不懈,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学者典范。服!


  1.你所说的“农村穷”,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言,相信你对近20年,10年内农村的变化也不会视若无睹。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样的土地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不再束缚于一亩三分地,由于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本性,这些富余劳动力必然会去寻找“挣钱”的机会,于是涌向了城市。而这个现象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求大发展,必然要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必然被迫了离开土地踏入城市,这是“被解放”,也是“真解放”,中国未来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数亿农民的致富问题。守着一亩三分的薄地,农民是不可能致富的。如果你想说农民不应该被解放,就应该束缚于土地之上,那中国社会何以发展变迁呢?
    
    你为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角色鸣不平,这个毋庸争论,他们是弱势群体,是利益分配不公平的一方。然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罪,这是在任何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想象,争论下去已毫无意义。再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难道为了这些而放弃整个社会的发展吗,维持在农业社会如何呢?再问你,1978年的农村是何种状态,而今日的农村又是何状态呢?
    
  2.你所说“耕地红线”政策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和我所讨论的并非一个方向,好比鸡同鸭讲,也与“茅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小产权房本就是违法现象,和耕地红线并没有多大联系,而是和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相关联的,这该另当别论,不再赘述,你需要分清概念)。
    
  前面已然强调,中国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农业环境,几千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使得中国人在粮食问题上的敏感性,只要保证了粮食基本自给,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国际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使一系列发展得以实现。而在这一基本政策原则之下,需要的是各种经济政策的辅佑,并非单纯粗暴的干涉。也正是你所说的对农产品的补贴,免农业税,科技投入等等等等,若幼稚的以为只以耕地红线来保护耕地,这恐怕太低估中国老百姓和政府的智慧了。
    
  3.土地出让权这是中国土地国有制所决定的,和土地红线没有根本联系,不能生拉硬扯。而农民出让土地其价格亦是受市场所决定的,所出现的违规违法现象则是当前政治制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4.这些在社会快速变迁中发生的不平现象,你可以大义凌然,义正言辞,然而却不能否认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政府对土地使用的决定性权利,才保证了中国跨越式的大发展,这又引申出土地国有制的制度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对比之民主印度,则是一个明证。


LZ恐怕还没有弄清楚茅反对耕地红线的原意是什么。他认为设置了耕地保护红线,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可以供非农业项目使用的土地数量日益紧张,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带动房价上涨。因此,茅于轼先生主张放弃耕地保护红线,实际上是想破解房价上涨这个难题。
  
  茅于轼认为,只要放弃耕地红线,政府的土地供应就没有限制,地价就会降低,房价就会下降。我觉得,这是茅于轼先生的一厢情愿,这是自由经济理论以为经济手段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幼稚典型。我们反过来看一下,如果耕地保护红线不变,政府同样降低地价有没有可能?把一切行为都看成经济行为的狭隘经济学家会认为,这不可能。出于西方的观念,政府也是一个经济动物,有钱不赚,政府能那么高尚?因此,政府的经济活动,只能用经济行为来纠正,而最正确的经济行为,就是茅于轼先生一贯主张的市场经济、自由经济。于是,放弃耕地红线,放开土地市场供应量,似乎就能解决房价问题。
  
  只要土地垄断不改变,放弃耕地红线,在自由经济状态中,垄断价格依然会出现。比方说,世界钻石市场看起来是市场经济行为,但是,被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大企业手里的钻石库存如同政府手中的土地,放开供应,完全可以使全世界的钻石价格大为下降。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钻石垄断企业有意识地控制钻石成品的市场投放数量,以维持钻石的昂贵价格。因此,只要土地垄断不改变,放弃耕地红线也不能保证地价的下降。


  大部分说的不错,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观点,但是我对这段仍存有疑义
  
  ----
  4.这些在社会快速变迁中发生的不平现象,你可以大义凌然,义正言辞,然而却不能否认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政府对土地使用的决定性权利,才保证了中国跨越式的大发展,这又引申出土地国有制的制度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对比之民主印度,则是一个明证。
  ----
  
  我觉得政府对土地的决定权,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未必有你说的那么高。开放市场,利用国内国际等多个市场所起的作用也许更大些。
  
  第二个就是,虽然你认为中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给底层人民到底带来多少实惠呢?农村真的像你说的变化那么大吗?


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量化比较。
以印度为例,1949年之前印度是亚洲经济大国,各项经济指标皆高于中国,然而今日却天差地别。那二者所走路线有何不同呢?
你所说的开放市场,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经济,印度不是吗?甚至它比中国做得好,因为印度有着比中国优越的国际环境。印度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在美苏时代同样受到美苏两家的支持,为何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却被中国远远抛诸脑后呢?
你所问第二个问题,中国跨越式发展,底层人民并未取得相应的实惠。这确是事实,然而不负责任没有良心的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罪,在中国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些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一如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
农村变化大不大这个就太主观了,我说大你说不大,没个结果。


印度的市场做的其实不怎么样,20多种官方语言,宗姓制定的历史包袱是印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制约。


而印度的自由市场经济便是西方自我抛弃却又忽悠印度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继续追求的,而从日本,韩国,新家坡这些后起发达国家来看,政府的强势引导是完成工业化的关键之关键。


当年谢国忠因为曝光了新加坡政府早期洗钱发家致富的内幕,被迫离开摩根士丹利。现在新加坡则开始靠建赌场来继续经营。
    
政府主导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之一,但同样是政府主导的朝鲜就没那么幸运了。
顺便补充一点,韩国是97/98年经济危机首创最重的亚洲国家,一度不得不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款度难。


1.你一再拿印度的发展和中国对比,近几年关于“中印对比”“龙象之争”讨论的比较多,对于中印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期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鲜有“天差地别”这样的观点出现。关于国际环境,我想说的是,当朝鲜宣传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并吹嘘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时,我们鄙视人家,想想我们自己吧,中苏交恶前,我们没少接受援助吧,冷战后期,我们在美苏之间周旋,也创造了不错国际环境。在回顾我们的外交时,我们可没少炫耀我们的手段!
2.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这没错。但为什么他们必须是“弱势群体”,他们必须是“利益分配不公平的一方”?他们本来可以拿土地作为筹码参与到市场中来的,是现有的政策使他们只能以“无产者”的身份进入市场。“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罪,这是在任何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我看不出这中说法跟“君权神授”有什么区别。
3.这二十年来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城乡差距并不是这二十年造成的,只不过是在这二十年暴露出来而已。这二十年拉大的是贫富差距,二十年前,农村很穷,城市较农村要好一些,但那时农民和农民之间,市民和市民之间,没有多大差距。关于农村的发展变化,因为来自农村,我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跟统计部门的数据相比,可能有点主观,这我承认。
4.事实上,从建国后农民就“被解放”了,他们分得了土地,被户籍制度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那时这叫“解放”,他们“不明真相”地承担着“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试想,我们一穷二白的家底,凭什么造两弹一星,凭什么大方的援助非洲兄弟?我们的户籍政策将人划分成两部分,通过让大部分人过的穷一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现在,因为工业化的需要,他们再一次“被解放”,这次他们是作为劳动力从自己的土地上“被解放”。
不能因为不公平而否认社会发展,更不能因为社会发展就否认不公平。什么是“整个社会”?这才是我们争论的根本。
5.有“两弹一星”,有GDP,可以无视国际社会的鄙视而我行我素,这就是跨越式发展吗,这就是我们大国身份的象征吗?当随时面临生命威胁的阿富汗人将自己的选票放入投票箱时,当衣不遮体的印度贫民面对着摄像机坦然的发表自己对政府的看法时,当美国黑人为奥巴马赢得竞选而泪流满面时,我们却像尚未走出森林的猴子一样,炫耀着自己手里的香蕉和大棒。
我们的争论确实有点跑题,当这并不影响我们讨论的问题本身。


政府主导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之一,但同样是政府主导的朝鲜就没那么幸运了。
  顺便补充一点,韩国是97/98年经济危机首创最重的亚洲国家,一度不得不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款度难。
--------------------------------
政府主导是建立在市场一定程度开放的基础才能发挥其作用的。朝鲜有强势的政府,勤劳的人民,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若朝鲜政府肯一定程度放开市场,使朝鲜富强不是什么难事。
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受到重创,其根本原因是韩国过度追求重工业的发展,与其自身要素禀赋不符。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源的供应,造成了韩国对资本需求的膨胀,从而放开其国内尚未健全的金融市场,国际资金遂蜂拥而至,然后大面积撤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资本经常项目一旦放开,有了漏洞必然出大麻烦。这就是为何中国得以幸免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可以从中看出韩国政府引导韩国工业走了一条并不符合其自身发展条件的道路,麻烦是必然的,而且麻烦仍未结束。但这并不能否认在当前西方国际体系规则下,后起国家要想求发展,必然要由政府的强势介入,否则谈民主,谈自由经济,只能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呵呵,从你五条驳斥我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单纯的“西方”民主自由的向往者。而你知道吗,政治自由不是人类基本价值。人类基本价值是生存权。如果这个不同意,就没法说下去。再说下去就是鸡同鸭讲,如来给耶稣拈花微笑,属于信仰范畴,没法谈。
人类的基本权益是生存。今日的中国政府其主旨是将人民生存权益大幅提高,虽然生活条件剧烈拔高,那只能最多说做得不够完美,而不能说为恶。拥有政治自由而生存状态低下的例子太多,全非洲都是,还有你所向往的阿富汗,伊拉克!忽略生存权这一最基本权利,搞什么选举之类的政治权利,属于欺骗老百姓,是真正的恶,是反人类行为。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只有邪教以及恐怖组织是不将人民生存权放在第一位的。你难道是这样想的吗?我想不是吧!
没有生存,谈何民主自由。朝不保夕的社会环境下去参加超级总捅大选秀,呵呵,这体现了你所谓“公民”的价值,然而这样的“总捅”又为阿富汗,伊拉克人民带来了什么样幸福的生活?他们没有给人民带来安定的社会环境,那要这样的选秀有何用?而当你今日吃饱了饭,有了自我的思想,这便是可贵之处,思想的自由远胜过政治的自由。
以下我要指出你的阐述中有几处谬误的地方:
1.我此前援引印度经济发展的例子,是阐明印度有良好的国内市场和开放的国际市场,有了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就好办了。试问同时代的中国有开放的国际市场吗?又要强大的内需市场吗?印度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之下反被中国牢牢地甩在屁股后头,又是什么原因呢?至于是不是天差地别,自我选择性失明是不能客观看清的,也只有等时间来验证这一话题。
2.请你援引一个例子以说明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发展历程中政府,资本方,劳动人民是如何和谐共存的,你说这是君权神授,它大概也不会否认自己。
3.为什么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会相对贫困?这是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弹性低,农业产能的增长相对缓慢,如果大量人口束缚于土地,必然导致社会难以进步。与之相对的,工业产品价格弹性高,技术变迁快速,使得以城市为依托的工业部门发展远远快于农业部门,因而导致了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就是你所推崇的市场所决定的。而只有当完成工业化了,才能做到反哺农业部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韩国农产品价格如此之高,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缩小农民与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而维持如此高昂的价格,不靠工业化的资金积累怎么能实现呢?
关于农村的变化,谁也唬不了谁,那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没什么好争论的。
4.谈得远一些,自清朝和百年危局以来,中华民族已似行将就木,这个数千年的农业古国似乎将就此沉沦。在民族几千年来最为黑暗沉重之岁月,毛和他的志士们挽灭顶危局,彻底的改造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体系,使之建立了能彻底工业的基础。这便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所表述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之不能建立数目字管理,则不能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我们没有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别人的大门掠夺一切,那要实现积累只有工农业剪刀差。躺若数十年实现复兴的中国人再来反观这一段历史,除了感受它的波澜壮阔之外,我们只有默默的去感谢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努力付出的前人们。这便是整个社会,为了那一天今天的付出值得吗,这才是讨论的根本的根本。


再论“低人权优势”:兼答相关批评 秦晖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132840/


赞成,应该给与的是每个人均等的机会 而不是等额的财产


中国的不公正现象太多,以致于一般民众在听到你向他们灌输公正意识时会对你嗤之以鼻——由此统治阶层的意志得到了彻底体现。


程序公正是最重要的,但连这个都是奢望。


如果没有意识到资源不可能平均分配,那讲再多也是白费劲。可怕的是某种思想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所以洗脑后很难会意识到这个简单现实。


赞一个,多劳多得那是常理


中国又诸多问题 但是一旦民众们的整体认知能提高一个档次的话 一旦民众们都能趋于理智的话 那么其他问题都好办得多


不公平不能去怪公民本身,而要怪制度


有时候,道理其实并不深奥,但由于立场不同,与懂得道理相比,说服别人是一件更困难的事情


身体力行,也许就能逐渐影响他人。茅老先生80多高龄还一直在第一线,我们唯有不断前行。


有国外的豪华轿车,当然就没人买国产的高价轿车。
走私的话,跟关税没关系吧,虽然关税高导致大量走私,但是,难道不能说在这方面把关不严么?关税高不意味着走私一定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