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2004-8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峰
有学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确,谁也怀疑不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民族之林立住脚,主要看民族的综合素质,所有的较量,说到底是人的较量,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未来世界的主宰,将是那些在个性和人格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能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而且能创造和享受精神财富,他们不仅能用专业或职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能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省视周围的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令人高兴的是,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已经看到了这点。他们开始越来越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其人格、气质、修养成为自己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他们开始用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追求美——美的生活、美的自然、美的艺术。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世界名著畅销不衰,大型音乐会场场爆满,化妆品的广告铺天盖地,健身房、美容院的生意日益红火,个性化的色彩和款式已成为挑选服装时的首选条件,人文类选修课程在大学愈开愈多……19世纪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名言“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的乐趣就会失掉一半”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深切体会。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组织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的部分美学教师,为高等农林院校和非文学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爱好艺术和爱美的人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本教材继承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理论变革的学术成果,并吸收现代美学研究的合理内容,突破传统美学理论教材的本质主义倾向,希望建立多层面的美学本质观,从而更合理地阐释各种美学形态的性质。特别要强调的是,本着为高等农林院校和非文艺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服务的目的,本教材突出了“审美”这一特定内容,在“审美”这一层面上,以“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活动”为结构框架;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美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为脉络;以“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本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
《美学概论》内容简介:有学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确,谁也怀疑不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民族之林立住脚,主要看民族的综合素质,所有的较量,说到底是人的较量,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未来世界的主宰,将是那些在个性和人格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不仅能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而且能创造和享受精神财富,他们不仅能用专业或职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能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省视周围的一切。
第一编 审美对象第一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第二节 美的探索第三节 美的本质第四节 美的特征第二章 美的类型及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第一节 美的内容与形式第二节 形式美第三节 自然美第四节 社会美第五节 艺术美第三章 美的形态第一节 优美和崇高第二节 悲剧和喜剧第三节 平凡与怪诞第二编 审美主体第一章 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第一节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美感的社会根源第三节 美感的反映形式与特征第四节 审美趣味与审美评价第二章 审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一节 审美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二节 审美的心理因素第三编 审美活动第一章 美的创造活动第一节 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现实美的创造第三节 艺术美的创造第二章 美的欣赏活动第一节 美的欣赏及其方法第二节 自然美的欣赏第三节 社会美的欣赏第三章 艺术美的欣赏第一节 艺术的特点和分类第二节 艺术欣赏的特点和方法第三节 空间艺术欣赏第四节 时间艺术欣赏第五节 综合艺术(时空艺术)
总之,从先秦开始到戊戌变法前,中国美学思想在发展、在演变,既有哲学探讨,又有审美心理学的某种描述,还有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却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美学思想观点,总是散见于哲学、宗教、伦理、文论、诗论等各种文章著作之中,而与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紧紧结合在一起。(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与完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是以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Aesthetica)第一卷为标志的,因此,鲍姆嘉通也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其著作中,不仅规定了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赋予这门新学科以新的名字——“美学”。从此,美学思想不再是哲学、伦理学、宗教、艺术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成为一门有着专门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是理性认识,已由逻辑学来研究;意是道德活动,已由伦理学来研究;而情属于感性认识部分,应建立一门相应的独立的科学来研究。于是提出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以区别于研究高级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和研究道德评价的伦理学。很明显,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是极不确切的,但他在提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及初步界定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方面,是具有历史贡献的。之后的众多哲学家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都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纳入其整个思想中,从而使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走向完善。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美学在其整个思想中是作为连接逻辑学和伦理学的纽带而出现的。他认为,其逻辑学是研究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重点在人的认识上,其伦理学是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重点在人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上。然而,作为一个整体,人不仅具有理性认识和道德信仰,而且还富有感情。因此,还必须有一门学问来专门研究人的情感问题,这门学问便是美学。由于情感本身既带有认识的性质,又具有几分自由意志的色彩,因而,在他看来,美学便起到了连接其逻辑学和伦理学的作用。在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情感的科学之后,康德就由此论述了一系列的美学问题,如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规定,对审美心理的说明,对崇高的分析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审美观点。从康德的美学思想当中可以看到,在他那里美学就是审美学。而实际上,审美学只不过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学概论》是高等农林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