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

邓云洲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邓云洲  

页数:

287  

前言

  班级管理与经营是一门科学,是关于班集体组织与培养的一门综合科学,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既涉及教育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涉及其他方面的科学——人才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领导科学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关于班集体培养的认识基础。而要在实践中运用它,就必须综合各学科知识,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学科。虽然班级授课制已有几百年历史,“班主任”这种工作形式也有很长的“经历”,但是班集体培养的理论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没有被很好定位,班级工作就难以形成客观的运行机制,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一种“匠人”的活动;一些班主任要么因袭前人,要么有很多的“个人”行为,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有时候在摸索中获得的认识却是理论上早已有过的东西。总之,班主任工作基本上是在循着一种“不成形的模式”艰难地跋涉着。  班级管理理论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全面性,需要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在理论上应是较为成熟的,只有如此,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生、自如地把握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创造性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内容概要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的编撰源于教学的需要,书中将班级管理的理论和班主任的工作实践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习指导,以及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等方面。班主任是一项艰巨又烦琐的工作,而班级管理与经营则是关于班集体组织与培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因为它涉及教育科学、心理学、人才学、伦理学等很多学科。学生是明天的太阳,愿《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能够帮助“班主任”们托起这未来的希望。

书籍目录

前言1 班级制度的改革及其社会学分析1.1 班级制度的沿革和发展1.1.1 班级制度的历史溯源1.1.2 班级制度的发展1.2 中国班级制度的历史考察1.3 国外班级管理制度1.3.1 前苏联的班级管理制度1.3.2 美国的班级管理制度1.3.3 德国的班级管理制度1.4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1.4.1 社会体系的含义1.4.2 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1.4.3 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2 班主任的素养及任职要求2.1 班主任的道德素养2.1.1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1.2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2.1.3 对学生怀有热忱的期望2.1.4 关心集体真诚团结2.1.5 尊重家长友好合作2.1.6 严于律己作风正派2.2 班主任的知识素养2.2.1 精深的专业知识2.2.2 广博的文化知识2.2.3 深厚的教育理论2.2.4 扎实的管理科学知识2.3 班主任的能力素养2.3.1 组织能力2.3.2 语言表达能力2.3.3 板书、绘图能力2.3.4 独立创造的能力2.3.5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2.4 班主任的心理素养2.4.1 班主任的动机2.4.2 班主任的教育信念2.4.3 班主任的情感2.4.4 班主任的意志2.4.5 班主任的兴趣爱好2.4.6 班主任的性格2.5 优 秀班主任的素质分析2.5.1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2.5.2 模范班主任丁有宽个案举例3 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3.1 班级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3.1.1 了解班级3.1.2 了解学生3.2 班级目标的要求与分类3.3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3.3.1 班干部选拔的若干方法3.3.2 班干部的培养3.4 班级规范3.5 班风培养与建设3.5.1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团体感3.5.2 重视课外活动3.5.3 充分利用品德教育的时间3.5.4 指导学生自己制定规章3.5.5 拥有自己班级的标志3.5.6 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3.6 建立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3.6.1 计划委员会3.6.2 小组活动3.6.3 集会活动4 中学生学习指导4.1 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4.1.1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4.1.2 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4.1.3 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并存4.1.4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日益明显4.2 中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4.2.1 起始突进4.2.2 学习高原4.2.3 短期波动4.2.4 最后突进4.3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技巧4.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4.4.1 指导学生科学用脑4.4.2 引导学生科学记忆4.4.3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4.4.4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4.4.5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4.5 指导学生按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进行学习4.5.1 预习指导4.5.2 听课指导4.5.3 复习指导4.5.4 作业指导4.5.5 系统小结指导4.6中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4.6.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6.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4.6.3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4.6.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4.6.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7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7.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4.7.2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7.3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4.7.4 培养学生的意志4.8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4.8.1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4.8.2 知识或智力竞赛及其组织4.8.3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1 健康概念的发展5.1.1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5.1.2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5.1.3 青少年心理透视5.1.4 心理成熟的标志5.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5.2.1 乐于学习5.2.2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5.2.3 善与人处5.2.4 情绪愉快而稳定5.2.5 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5.2.6善于自我调节5.3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划分5.3.1 心理异常5.3.2 心理障碍5.3.3 心理疾病5.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透视5.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5.5.1 心理辅导5.5.2 心理咨询5.5.3 心理治疗5.6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步骤及工作原则5.7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一般技巧5.7.1 语言音质5.7.2 语言跟踪5.7.3 语言回答5.8 中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及其辅导5.8.1 不良品行5.8.2 形成原因5.8.3 辅导策略5.9 不良人格的矫正5.9.1 嫉妒5.9.2 神经质5.9.3 偏激5.9.4 狭隘5.9.5 自卑5.9.6 学校适应不良5.10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调适5.10.1 神经衰弱5.10.2 强迫症5.10.3 躁狂抑郁症5.10.4 社交恐惧症5.10.5 精神分裂症5.10.6考试综合征6 中学生性心理和性教育6.1 中学生性意识的萌芽6.2 中学生的性欲意识6.3 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过程6.4 性意志力的特点6.5 中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障碍及其对策6.5.1 对遗精的焦虑和恐惧6.5.2 女性月经失调6.5.3 频繁手淫6.5.4 性心理变态6.6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6.7中学生“早恋”现象透视6.8友谊天长地久7 学生的个别教育7.1 优等生的教育7.1.1 优越感过强过高估计自己7.1.2 妄自尊大自私易妒7.1.3 讲究实惠追求名利7.1.4 重视分数不重视德育、体育7.2 中等生的教育7.2.1 较强的从众心理7.2.2 渴求进步却畏难7.3 差生的教育7.3.1 学习差生7.3.2 思想品德差生7.3.3 双差生7.4 差生的转化7.4.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7.4.2 关心热爱差生使其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7.4.3 捕捉亮点正面教育7.4.4 对差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8 班级人际关系8.1 人是怎样交往的8.2 “地位分等”与“三五成群”8.3 影响学生间交往的因素8.4 了解学生是协调学生间关系的前提8.4.1 了解学生班集体的基本方面8.4.2 了解学生个人的基本方面8.5 协调学生间人际关系8.5.1 要妥善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8.5.2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8.6处理师生间突发事件9 主题班会及其设计9.1 主题班会的基本属性9.1.1 群体性9.1.2 指导性9.1.3 行进性9.2 主题班会的类型9.2.1 模拟式主题班会9.2.2 咨询式主题班会9.2.3 文娱式主题班会9.2.4 展览式主题班会9.2.5 视听式主题班会9.2.6联谊式主题班会9.2.7竞赛式主题班会9.2.8演讲式主题班会9.2.9材料式主题班会9.2.1 0聚餐式主题班会9.3 主题班会活动系列设计10 学生的职业指导10.1 职业指导的含义和任务10.1.1 职业指导的含义10.1.2 职业指导的任务10.2 职业指导的内容10.2.1 标准化量表法10.2.2 非标准化量表法10.3 获得其他教师的合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10.4 对学生的两步选择进行指导11.学生工作评价11.1 品德评价11.1.1 品德评价的类型11.1.2 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11.1.3 品德信息的收集及评价方法11.2 操行评价11.3 人格评价11.3.1 行为观察与评价11.3.2 投射测验法11.3.3 主体测验法11.3.4 量表测验法11.3.5 十四种人格因素的构成与分析

章节摘录

  1.班级制度的改革及其社会学分析  目标  阐述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历史意义  讨论分析中国、前苏联、美国、德国班级制度的特点  评析班级制度的优缺点  阐述几种主要的班级社会体系观  讨论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  结合所学理论,检讨我国目前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班级制度现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基本教育形式。研讨和分析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是班主任知识背景建构的重要内容。本章侧重阐述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同时对班级的社会学意义进行具体说明。  1.1 班级制度的沿革和发展  1.1.1 班级制度的历史溯源  班级是教育社会的一种形式完备、结构严密的历史形态。班级制度的产生是以人类进入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处于刀耕火种、狩猎采撷的原始状况。教育活动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连。教育手段极为原始,仅为口耳相传、简单模仿而已。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学校教育孕育产生。有史可查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埃及古王国时期有了宫廷学校,由僧侣、官吏、文士担任教师。中国夏商时代已有庠、序、校等学校,国老、庶老、师保任“掌教者”。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