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编辑学导论

周国清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周国清  

页数:

43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以追本溯源为标志的极有逻辑推理的创新理论,是此书的内质,也是其所具吸引力的源泉。作为教材,文本理论就是构建躯体的血肉,理论的高度决定其流传的远程。周国清教授以自己多年发表在众多学术报刊上的有关编辑学论文作为此书的基础文本,这些文本浸透着其在书海学林中艰难跋涉的渐积的诸多心血,也是其智慧的集中体现。一些理论观点多是自己的独到思考或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更新的,如“编辑管理原则”中,在前人提出的政治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基础上,他针对现实需要再提出了双效原则,对原有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再比如在谈论编辑思维中,他新提出了编辑思维创造的8种模式,概括得全面周到,渗透了自己的体会。周国清教授很重视文本诠释与讲解时的内在逻辑性,他在对概念、学说、本质、文化、规律等的阐释中,都采用了追本溯源的办法,正本清源,不仅把源流与发展轨迹交代得清楚明白,还为类似概括起到示范作用,并勾勒出了未来趋势,使理论顿增张力与活力。这种理论讲解模式,我是极为推崇的,窃以为应该发扬光大。  作为新闻与传播教育丛书中的一册,《编辑学导论》立足于传播,并落实于传播,在理论创建和表达上皆以积极的探索占居先导,颇可赞赏。正如丛书主编田中阳教授在“导言”中说的,教材应为集人之大成,集大成也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集大成者可成大师,大师垂范于后世的做人、治学的精神、风范和原则,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从《编辑学导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负责的教师风范、追随时代脚步而不断超越自我的做人原则,人是教材,教材亦人,这才真正达到了教学、育人的双效。  当然,学问无止境,教材建设也是一个必须与时俱进的课题。《编辑学导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在如何更好地运用案例、材料与理论结合的问题上就值得进一步思考,我们相信,在教与学的不断实践中,《编辑学导论》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作者简介

周国清,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出版学系系主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出版阅评员。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20多篇,在《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扩、《文摘报》、《出版工作》等报刊摘介或全文转载近50篇次。主持省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课题1项。多次获省、市奖励,评为“湖南省十佳理论编辑”、“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等,2007年评为湖南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编辑学的诞生  第二节 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四节 编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编辑本论  第一节 编辑概念  第二节 编辑本质  第三节 编辑功用  第四节 编辑规律    第三章 编辑过程论  第一节 编辑过程概述  第二节 选题  第三节 组稿  第四节 审稿  第五节 加工  第六节 校对    第四章 编辑主体论  第一节 编辑素养  第二节 编辑思维  第三节 编辑审美  第四节 编辑决策    第五章 编辑生态论  第一节 编辑与作者  第二节 编辑与读者  第三节 编辑管理  第四节 编辑教育    第六章 编辑操作论  第一节 期刊编辑  第二节 报纸编辑  第三节 电视编辑  第四节 网络编辑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附录二 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附录三 出版管理条例  附录四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附录五 标点符号用法  附录六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附录七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编辑学为什么在我国首创  据林穗芳先生考查,国外文献中没有“编辑学”这一术语。日本和法国虽然在1969年和1981年使用了editology一词,直译成汉语为“编辑学”,而实则是“出版学”。因而他在1986年另行创造了一个新词redactology作为“编辑学”的国际通用语,明确地与“出版学”区别开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按照国际术语学的命名规则,似可考虑使用redactology(英语形式)或redactologie(法语形式)作为‘编辑学’的国际用语,redact一词在欧美主要语言中都只有‘编辑’而无‘出版’的意思,不会有歧义。”①1990年出版的姜振寰主编的《交叉科学学科辞典》、1994年出版的《第六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其中的“编辑学”均译为redactology。1992年10月通过的中国编辑学会章程第一条把中国编辑学会的名称定为China Redactology Society。1990年8月26日美国《克利夫兰旗帜日报》关于中国编辑学研究情况的报道中的“编辑学”也采用了redactology,可见国外至少西方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没有编辑学。而东方国家出版学研究比较发达的日本又没有提出编辑学。那么,为什么编辑学诞生于中国呢?  (一)丰富悠久的编辑实践活动为编辑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编辑工作萌芽很早,从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到后代学者在编辑大量的类书、丛书、文集、史籍、文选等的过程中,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们关于编辑工作的精辟见解“多写在书录、序言、题记、例言、缘起、书后及与友人论学书中,或见于进某某书表,请开馆校书折子、上史馆总载书等奏议、文书中,或载见于自序、凡例、释名、辨伪、答问、文论、诗话、校勘记、人物记”中,都是编辑理论的宝贵财富,是从实践中积贮的编辑智慧,而张元济、陆费逵、鲁迅、邹韬奋、叶圣陶、茅盾等近现代编辑出版家,则横跨传统与现代,在编辑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编辑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