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
2009
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兵娟
378
无
《娜拉言说书系·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系首批与第二批的选题,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基本上是接着我的《“娜拉”言说》所言说的12位现代女作家往下写,因为《“娜拉”言说》2007年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再版,故不再列入此书系。当代女作家基本上按出生年代分类,有郭力的《走过荒原-50年代女作家的叙事空间》、沈红芳的《在边缘处成长-60-70年代女作家的成长之路》,还有我的《女性之思》中的部分内容,加起来就基本上按照历史顺序以作家作品论的形式涵盖了我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里程。 二、欧美及中国港台女性文学研究。这是“娜拉言说”的横向与纵向交织的时空结构的扩展,力求以女性文学的个性言说透视现代历史世界性的女性文学命题,在个性与共性的交织中展现“娜拉言说”的世界风貌。如赵宁的《西方女性文学中爱的主题》、方向真的《神秘的大陆--一个女性视野中的20世纪西方女性文学》、樊洛平的《彼岸女声--当代台湾女作家创作风貌》、王敏的《港派文学中的女性言说》等。 三、综合性的专题研究。此类选题的特点是围绕着从女性文学文本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学理性内涵的专题,涵盖相关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力求由文本解读出发而在思想理论上有新的发现。作者多为近年来的女博士、女硕士。如王萌的《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国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研究》、刘铁群的《寻找亚当--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赖翅萍的《未竟的审美之旅--论新时期女性小说的日常生活诗性探寻》、杨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性建构》、高小弘的《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张兵娟的《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刘涵华的《告别荒原--新时期女性诗歌研究》等。此外,还有谢玉娥主编的一本新书《智慧的出场--当代人文女学人侧影》,是我国第一部以当代女学人为对象的相关资料的汇集与留影,以期首次集中展现我国当代女学者们的学术风采与智慧风貌,相信会受到学界朋友们的关注与欢迎。
张兵娟,1963年5月生,山西省翼城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编出版著作三部。《电视剧:叙事与性别》获首届(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娜拉”出走前后怎样——“娜拉言说”书系总序导言第一章 叙事与传播第一节 叙事理论一 叙事与叙事学二 亚里士多德的叙事理论三 普罗普民间故事的叙事理论四 现实主义叙事理论五 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六 新叙事理论七 女性主义叙事学第二节 传播理论一 传播的界定二 电视的传播特点三 电视的传播功能四 电视的传播效果第三节 电视剧的叙事、类型与性别一 电视剧的叙事与传播二 电视剧的叙事与类型三 电视剧的类型与性别第四节 本书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一 文化研究视阈中的叙事理论二 文化研究与叙事批评三 本书主要内容及框架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第一节 女性(女权)主义理论一 女性主义概念界定二 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三 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四 女性主义的解放目标第二节 社会性别理论一 社会性别概念的界定及内涵二 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及发展三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三节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一 内容分析与刻板印象批评二 媒介生产与意识形态控制三 收视愉悦与受众阐释四 文化研究与性别媒介批评第三章 历史剧:历史叙事与镜像历史——论电视剧《大宅门》第一节 神话叙事与叙事的神话一 女性神话的再造--白文氏形象的塑造二 “符号暴力”与被叙事的性别第二节 “英雄”的复活与“人”的失落一 “英雄原型”与“起源叙事”二 传奇故事与叙事结构三 “祸水原型”与符号再造第三节 历史记忆时间一 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二 记忆的合法性争夺三 文化批评与记忆……第四节 性别视角中的家族、历史、民族叙事第四章 言情剧:作为大众意识形态的“爱情神话”第五章 家庭情节剧:伦理叙事与性别政治第六章 “不同的声音”女性主体的言说与表述结语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参考文献后记
三文化批评与记忆 海登·怀特认为:“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本质上就是悲剧;只有从某个特定角度或将其置于由事件建构的语境中时,才能看出其悲剧的因素在这个语境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因为,在历史上,某一事件从一个角度看是悲剧事件,从另一角度看可能是喜剧事件;正如在一个社会中,从一个阶级的角度看是‘悲剧’,从另一个阶级的角度看却是“滑稽剧。”[1]的确,如果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看一部历史,对男性来说是英雄的历史,传奇的历史,主体的历史;而对女性来说,却是“卑贱”者的历史,奴隶者的历史,苦难者的历史。新年的爆竹对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是一种“祝福”,然而,对祥林嫂这样遭受各方面奴役和压迫的女性来说则是永远的诅咒和噩梦。同样,在《大宅门》中白景琦这样的男性活得八面威风,天马行空、潇洒从容,而对杨九红这类女性来说则是数不尽的屈辱和流不完的眼沮。“叙事性历史提供的知识是原本产生于神话、经过虚构表达的假设模式提炼的产物。”因此,作为叙事,“历史叙事并不排除关于过去、人生、群体的性质等问题的虚假信仰;它所做的就是检验一种文化的虚构赋予真实事件以各种意义的能力,文学通过给‘想象的’事件构型而向意识展示这些意义。”[2]问题是这种意义到底是什么,对谁有意义?这不得不涉及叙述中的隐喻以及与符号间的关系。因为历史叙事不仅仅是关于过去事件和过程的模式,同时也是隐喻性叙述,表明这些事件和过程与我们约定俗成的叙事类型是相似的,这个叙事类型通常用来赋予生活中事件以文化意义。从纯粹形式的方面看,历史叙事不仅是对其中所述事件的再生产,也是指导我们在文学传统中寻求那些事件结构之语境的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的确,历史,尤其是历史叙事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体系。它的功能不是“再现”,而是建构一个景观。叙事者解决疏离现实的种种冲突,不是靠想象,而是靠删除记忆中不符合现实的东西给过去的历史赋予意义。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 ——杨瑁 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 ——晚明至民国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研究 王萌 电视剧叙事:传播与性别 张兵娟 未竟的审美之旅 ——论新时期女性小说的日常生活诗性探寻 赖翅萍 成长如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 高小弘
女性学术视野审视女性写作奥秘 女性主体语言解读女性生命潮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