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培根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  

页数:

174  

译者:

张芙丽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培根随笔》包括58篇散文随笔,重在对人性中的某个侧面或人生的某种境遇阐述见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善良、勇敢、贵族、旅行、友谊、强国之道、财富、言谈、青年与老年等人生各个方面,涵盖范围广,同时也都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在《论读书》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它可以让人获得知识,从而一改变人的命运,所以我们的一生都要读书。这篇还讲到了读书的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增长才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没必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因为内在美更加重要。美德往往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之美要胜于装饰之美,而优雅庄重的行为之美又胜于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一个人的五官相貌,装饰之美指一个人经过修饰之后的整体形象。而优雅庄重的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之中最高也最美。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出来。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好了免受其害的准备;当这种猜疑被推翻时,你又可以避免无端的误会好人。”可见在人的一生中,猜疑只不过是人的思想在作怪,所以要有正确的判断力。  《论嫉妒》中,我们会认识到,彼此越了解,嫉妒心会越来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忍下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做是正当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必经之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在事情初始之际抓住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在危险尚未来临之际给予其迎头痛击,胜于太长时间地注视着危险的临近而毫无动作。”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无法用确定来准确描述的,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所以抓住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一生而言,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看清事情发展的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机遇的产生。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一旦出现机遇了,就全力以赴。  事实上,《培根随笔》就是这样一本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好书。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虽然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读懂之后能够让你聪慧、明智、庄重、善辩。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著有《学术之进步》、《新工具》、《新大西岛》和《随笔集》等。《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此书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所以今人读《随笔集》犹如听一位睿智的老者谈经论道,对修身养性不无裨益。

书籍目录

一 论真理二 论死亡三 论宗教统一四 论复仇五 论逆境六 论伪装与掩饰七 论父母与儿女八 论婚姻与独身九 论嫉妒十 论爱情十一 论高位十二 论勇敢十三 论善良十四 论贵族十五 论叛乱十六 论无神论十七 论迷信十八 论旅游十九 论帝王二十 论忠告二十一 论时机二十二 论狡猾二十三 论自私二十四 论革新二十五 论迅捷二十六 论小聪明二十七 论友谊二十八 论消费二十九 论强国之道三十 论养生三十一 论猜疑三十二 论言谈三十三 论殖民三十四 论财富三十五 论预言三十六 论野心三十七 论宫廷娱乐活动三十八 论人的天性三十九 论习惯四十 论幸运四十一 论放贷四十二 论青年与老年四十三 论美四十四 论残疾四十五 论建筑四十六 论园艺四十七 论谈判四十八 论随从和朋友四十九 论律师五十 论读书五十一 论党派五十二 论礼貌五十三 论称赞五十四 论虚荣五十五 论荣誉五十六 论司法五十七 论愤怒五十八 论变迁

章节摘录

  一 论真理  “什么是真理?”彼拉多当年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迁,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作为一种学派,虽然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却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并不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随真理前行,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不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幻象下显得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把人们内心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的迷幻药酒”,因为诗不仅出自于幻想,而且其中总有着虚幻的成分。而实际上诗又怎么会比谬误更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就一定会被真理所征服。因为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神圣的教义是——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在上帝创世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了光——即首先是知觉,其次是理智,最后赐给人类以良知的明智之光。上帝把光明赐予混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用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恩宠的选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它在许多方面都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却由于向往并且追求真理而流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俯瞰者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上也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法,永远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那些甚至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这样说道:“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一类人,他敢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事实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无法在大地上找到诚实者的时候——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培根随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