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欣赏
2011-2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李应华
136
本书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系列之一,能为广大爱好音乐的中小学生及其教师,在获取音乐知识,进而在更深领略音乐艺术妙处、热爱音乐艺术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图文并茂,增强直观性和可看性;文字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得读者好读、爱读,从而能真正起到传播音乐知识的作用。
学会听交响音乐
交响曲的形式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序曲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李斯特和他的交响诗《前奏曲》
瓦格纳的歌剧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
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马勒的《第四交响曲》
理查·施特劳斯的《梯尔的恶作剧》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序曲》
交响曲的形式在西方音乐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交响曲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作为一种大型的器乐套曲形式,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是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和探索的结晶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器乐是同歌唱、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吹、拉、弹各种乐器基本上是在为“唱”起着伴奏的作用后来,一种或几种乐器独立地奏起了歌唱的旋律,它起初是简单的、对声乐的模仿,之后就具备更多的器乐特性,尽管它们那时篇幅还不太长,也并不复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器乐音乐有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形式。多种乐器的合奏形式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时兴开来,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尔后遍及欧洲的新音乐体裁--歌剧,为器乐合奏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除去剧中为歌唱伴奏以外,在歌剧开始前,有独立的器乐合奏作为引子(序曲);在剧中间,也有器乐合奏作为间奏。在交响乐发展史上,歌剧序曲就成为交响套曲的雏型,它的包含速度对比的多段落结构,与后来的交响曲结构近似。当时最流行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速度结构是快、慢、快,而“法国式”歌剧序曲则是慢、快、慢。前者的第二个快速段落又常采用舞曲形式同一时期,其他的器乐独奏或重奏形式(如小提琴、大提琴、古钢琴等),也具备了这种多段性和舞曲性,这些器乐曲由不同速度、节拍等手法形成的性质各异的音乐段落构成。比如意大利作曲家塔蒂尼写的著名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器乐曲形式--三重奏鸣曲,它的几个不同段落包括了小广板、强有力的快板、庄严的速度、活跃的快板及慢板等速度和表情。而用各种各样的流行舞曲体裁来进行创作更是当时作曲家所喜爱的方式,或为舞台上的芭蕾舞伴奏,或作为独立的器乐曲,如小步舞曲(Menuet)、回旋曲(Rondeau)、布列舞曲(Bourree)等,都成了器乐曲的形式名称法国作曲家库泊兰用17、18世纪欧洲最流行的古钢琴创作的古典组曲,就是由速度、节拍、性质不尽相同的各国舞曲(德国的阿勒曼德舞曲、法国的库朗特舞曲、意大利的萨拉班德舞曲等)结构而成,这些舞曲的结构和性质,后来被交响套曲形式所包容总之,各种多段结构的器乐曲形式对交响套曲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人们称这些序曲和器乐曲为“sinfonia”,即后来对交响曲的定名。18世纪中叶,歌剧序曲开始从剧院搬到音乐厅单独演奏,一时间,欧洲掀起了创作与演奏sinfonia,这种独立的管弦乐曲的风潮。巴赫的儿子,北德乐派的K-P-E.巴赫和波希米亚的曼海姆乐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创作的交响曲虽然并不规范,但在乐章之间的对比、乐章内部的发展手法等方面,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先声。曼海姆乐派的乐队以编制规模完备、演奏水平不同凡响而享誉欧洲。当时有位音乐学者这样描述道:“世上的乐队没有比曼海姆的乐队演奏得更好的,它的‘强音’有如雷鸣,它的‘渐强’有如瀑布,它的‘渐弱’有如向远处潺潺流去的明澈小川,它的‘轻音’有如春天的私语。”这些成功的演出,激起欧洲各国作曲家创作交响曲的欲望,并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
介绍得比较简单,但对于我们要求不高,作为普及的挺好的。
书很薄,不过挺便宜的,只是纸质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