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声乐杂谈

李维渤 编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

李维渤 编译  

页数:

126  

内容概要

  《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的译文都是由美国声乐教师协会主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声乐教师威廉.文纳所著,其中“美歌演唱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技术问题”摘译自他《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其它撰文无非是作者通过阅读、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所归纳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读者有兴趣深入地探究一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出版,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之一)的全文,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所著《训练歌声》(200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和弗。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爵士以及卡鲁索和帖特拉基尼等大师有关歌唱艺术的论著《嗓音遗训》(2005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以及理查德.奥尔德森所著《嗓音训练手册》(2006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Ⅰ.发展嗓音(译文)
前言(玛里琳·霍恩)
  1.比较声乐教学法概论
  2.师生关系心理学
Ⅱ.美歌演唱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技术问题(译文)
Ⅲ. 漫谈美歌
Ⅳ.美歌教学漫谈
Ⅴ.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
Ⅵ.声乐训练中有关音乐修养的几个问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们把莉莉·雷曼与这种方法联系在一起,这种学派避开喉的讨论并否认这些声区事实,而是通过比喻的手段间接地教授它们。雷曼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矛盾(“每个嗓音包括三个声区,”《如何歌唱》,1910年,133页“声区的存在是本性吗?不,”在同一页上!)最后,在她的著作的141页上得到解答:“只要仍然使用‘声区’这种说法,声区就不会消失……必须把声区问题扫除掉,让位给另一类概念。”著名的“梨形”音是雷曼的隐喻(55页),它涉及口咽共鸣体,梨的尖的一端在口中,圆的一端充满喉咙。心理的教师喜欢这种思想方法,因为它使音的心理概念生效,而且更明确。雷曼关于“置位”的图像(81页)——有发白喉咙并穿过头颅各部位的红色虚线的X-射线侧面像——不过是把注意力从喉功能引向其震感效果的一种手段而已。其实它是声区向胸、腭和头的一种投射。在这里,使我们想起德·瑞斯克(De Reszke)的格言,“音应在鼻子里,但鼻子不应在音里,”。初读时,雷曼并不像人们可能想的那样不科学。她认识到音发白喉,并提到旋流(Wirbeln),旋流产白喉并充满所有共鸣体。最好把旋流译为“旋涡”(eddy),并追溯到多达尔特,但这并非完全不对。当然,用“振动”一词更好。不幸,雷曼的译者把旋流译为“旋转的气流”(whirling currents),这导致“涡流”(Vor-tex)概念,而某些其他作家竞以喉咙、口、鼻等地方的螺旋状气流的图像表示它。


编辑推荐

《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声乐杂谈 PDF格式下载



对我有用的书,声乐杂谈。


比想象中差点,,不过声乐学习者也值得一看


好书,读音乐的人值得收藏


李老师编译的作品我全有了,很有价值,值得推荐


之前就在网上搜过李老师写的文章的。但都是付费的,注册起来又太麻烦,现在好了,一本集子全都有了。


都是一些小经验,很好


他对我学音乐帮助很大


作为闲时的小品书籍,还是不错的。里面内容多半来自外文的原著直译。以此书作为阅读外籍书目的索引还是不错的。


没来得及看呢,应该不错!


怀念李老师


挺没意思的,我不怎么喜欢


比较有针对性,也很有实用性,像一面镜子


此书看过之后,还是有收获的!


李维渤老师翻译的声乐书影响了几代人,功德无量!这一本更是精华,最具实用性!


该商品是我以前复印的多份零散论述,现在归并成书还多一点论述,对声乐教员和学习声乐研究声乐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特别感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