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
2012-6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张伯瑜
《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中英文对照)(增订版)》是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圈头村“音乐会”最详实的资料汇总与理论探索,主要内容包括: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生态、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文化人类学内涵、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音乐形态特征等。
张伯瑜,出生于1958年。198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留学芬兰图尔库大学,1995年获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音乐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教至今。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他曾于1998年任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任美国福特基金会亚洲学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赖特学者。现为中国音乐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学术顾问(2010——2014)。所授课程主要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北欧音乐”、“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专业英语文献阅读”、“音乐学专业研讨”等。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央音乐学院2000)、“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部2002)、“云南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调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为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中外乐器展演中心”,并创办“世界音乐周”。主要出版专著有《世界音乐殿堂》(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gections(英文版,芬兰Turku大学出版社1997)、《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0世纪中国传统器乐研究综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中国音乐术语选译900条》(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Discourse in Music.(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主要译著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论文《京剧锣鼓牌子的形态规律、节奏特性和审美功能》(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文集》第三集)获中央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论文组三等奖(200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2003年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4年被中央音乐学院授予模范教师称号,2010年被中央音乐学院选入学院“211”学科带头人计划。
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 一、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生态 二、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1.“音乐会”的历史与价值 2.乐会及乐人 3.演奏场合及社会功能 4.会神、会旗及其他用品 5.传承 三、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音乐形态特征 1.乐器及乐调 2.乐队的坐位次序 3.乐谱及乐曲 四、河北圈头村“音乐会”所奏乐曲的结构分析 1.小尖曲的结构特点 2.小塌曲结构分析 3.小大曲结构分析 4.大曲结构分析 五、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流传与生存前景 1.流传 2.与吹打班的区别 3.与中央音乐学院的交流和传播活动 4.最新发展动态 六、通过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看民间信仰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导因素 1.圈头村“音乐会”传统音乐价值的体现 2.通过圈头村“音乐会”看传统音乐的传承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图片索引 图1 白洋淀芦苇与荷花 图2安新东关码头 图3圈头村码头 图4仍然沿用着的传统捕鱼方法 圈5圈头村村民在编制苇蓆(1) 图6圈头村村民在编制苇蓆(2) 图7清代圈头村行宫图 图8 “音乐会”部分成员 图9 (六本)“音乐会”名册 图10前会头陈宏锁 图11前会头陈小花(故于2008年) 图12夏有余师傅(故于2004年) 图13/14 “音乐会”会费缴纳记录 图15 “音乐会”所供十一大药王 图16会头家中药王供像 图17新”音乐会“会址 图18鄚州药王庙 图19鄚州药王大庙中扁鹊神像 图20 a/b圈头村“音乐会”会址中的药王画像 图21 “音乐会”乘船前往鄚州 图22 “音乐会”前往鄚州的路上 图23 “音乐会”到达鄚州大庙 图24 a/b丧事所下帖子 图25葬礼中的场面 图26麻冠:用麻作的帽子 图27供桌上的装饰物 图28会旗 图29走会旗 图30 a/b进香旗 图31乾隆御赐飞虎旗 图32乾隆御赐蜡烛 图33陈小花在教授下一代 图34 a大堂鼓 图34 b大堂鼓线描图及尺寸 图35 a行乐鼓 图35 b行乐鼓线描图及尺寸 图36 a大铙 图36 b大铙线描图及尺寸 图37 a大镲 图37 b大镲线描图及尺寸(1)/(2) 图38 a小镲 图38 b小镲线描图及尺寸 图39 a铛子 图39 b铛子线描图及尺寸 图40 a圈头村“音乐会”所用管子 图40 b圈头村“音乐会”所用管子线描图及尺寸 图40 c管子孔序、谱字和音位关系 图41 a无扩音管的传统笙 图41 b加扩音管的现代笙 图41 c笙的音位安排 图42 a圈头村“音乐会”保存的传统笛子 图42 b圈头村“音乐会”保存的传统笛子的音孔距离图示 图42 e传统笛子各音孔的音高测定 图42 d圈头村“音乐会”现在所使用的笛子的孔距关系图示 图43 a云锣 图43 b云锣音位图示 图44圈头村“音乐会”乐队座次安排 图45 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到圈头村采风 图46 a参加“世界音乐周”的国外学者到圈头村采风 图46 b参加“世界音乐周”的国外学者到圈头村采风 图47 2007年11月陈小花师傅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唱工尺谱 图48圈头“音乐会”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 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乐谱辑录 1.小塌曲《五圣佛》 2.小塌曲《迭落金钱》 3.小塌曲《托布衫》 4.小塌曲《巧桃神》 5.小塌曲《乐道歌》 6.小塌曲《醉太平》 7.小塌曲《乐太平》 8.小塌曲《醉乐太平》 9.小塌曲《山坡羊》 10.小塌曲《小烈马》 11.小塌曲《甘草结》 12.小塌曲《倒掖车》 13.小塌曲《沙洞江》 14.小塌曲《喊动山》 15.小尖曲《浪淘沙》 16.小尖曲《上江擦》 17.小尖曲《湘半月》 18.小尖曲《王大娘放驴》 19.小尖曲《张飞击枪》 20.小尖曲《关公击刀》 21.小尖曲《花子叫街》 22.小尖曲《梅花引》 23.小尖曲《小窝啦》(亦称《小鹅郎》) 24.小尖曲《观灯赞》 25.小大曲《四上牌》 26.小大曲《柳黄烟》 27.小大曲《劝君杯》(亦称《合四牌》) 28.小大曲《妻上夫坟》 29.小大曲《陶军令》 30.小大曲《张公赶子》 31.小大曲《柳花香》 32.小大曲《大走马》 33.小大曲《天花落》(亦称《五四牌》) 34.大曲《泣颜回》 (1)泣颜回 (2)扑头鹅 (3)甘州歌 (4)下山虎 (5)金字经 …… 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原始工尺谱(影印件)
版权页: 插图: 安新县文化馆的干部李增国来自郭里口村,他的父亲曾是该村“音乐会”的会头,目前已经去世了。据李增国先生介绍,他们村的“音乐会”已有三代的历史,第一代的会头叫邓长宝,第二代,即其父,叫李金海,现在的会头叫张老通。目前该音乐会还在活动,与该村的吹打班,以及李增国自己所建立的西方铜管乐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为当地的各种民俗活动服务。该村“音乐会”有曲牌42首,并有打击乐曲牌称为《七节子》。李先生列举了几首曲牌名称,发现与圈头村的不一样。如《豆叶黄》、《豆叶青》、《耍孩》、《爱孩》、《琵琶轮》、《拿鹅》等;有的与圈头村的一致,如《赶子》(圈头村有《张公赶子》);《撇了金钱》(圈头村有《跌落金钱》)。但目前还没有在音乐上把两者进行比较,这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虽然在此方面的调查还很不深入,但可以感觉到该地区的“音乐会”的活动与当地民俗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少的村落中还有比较完整或不太完整的“音乐会”的存在。但是随着老一辈的逐渐离去,并限制于“音乐会”在演奏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严谨与古朴,音乐会离现代社会的生活越来越远,相反,当地的吹打乐以其形式多样,风格活泼逐渐占领越来越多的民俗活动。而且,“音乐会”的活动仍然保持着曲高和寡,不吝金钱的特点,所有活动均不收取报酬,而吹打乐就是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而且在社会中的活力也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传统音乐现象称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所以,尽管“音乐会’’在实际社会中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但其文化价值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在社会认知和实际功能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社会认知导致了传统“音乐会”不断地恢复,越来越多的村社“音乐会”组织在不断地出现;而实际功能上的社会局限性又使得这些“音乐会”遇到了生存上的困难。人员的培训、活动的安排、资金的来源,等等,这些是每一个“音乐会”都会遇到的难题,也是传统音乐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
《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中英文对照)(增订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很全面的一个人类学考察报告性质的书,附录的资料也很丰富,中英文版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