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文化反思
2006-12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杏芳
267
《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文化反思》是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一种深层的文化反思,也可理解为在大学教育领域里的托马斯库恩“范式革命”意义上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当代知识范型正经历着“从科学知识型”到“文化知识型”的转变,两种范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在“科学知识型”的“彼家园”中追寻,我们只有在“文化知识型”的“此家园”中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科学知识型”掩盖了“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殖民”等问题的矛盾冲突,也使得“大学之道”等于“文化殖民”甚至“文化的自我殖民”,使得“中国的大学”(Universties of China)沦落为“在中国的大学”(Universties in China)。 从“科学知识型”到“文化知识型”的转向,有助于大学教育跳出盲目与世界接轨的误区,高度重视“文明本土化与大学”这样的大学理念,进而在一个与先前“不同的世界”里从事人才培养和创新。
总序前言第一章 文化、人与大学教育的天职§1 文化、人与大学教育的天职三者之间的关联一、文化与人:“文化即人化”与“人化即文化化”二、文化与教育的本质关系:文化与教育共生同源三、大学教育与文化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文化乃大学之魂四、大学教育的使命与天职§2 大学教育的天职及其在当代的具体表现一、大学教育的天职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二、当代大学教育的新使命第二章 文化创新的学理研究§1 文化创新的概念界说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关于文化的界说——文化的本体问题二、“文化创新”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三、文化创新的两类层次划分:整体文化创新与科技知识创新四、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规律§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理论与世界文化的发展逻辑一、后殖民主义语境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理论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两种发展逻辑三、建立后殖民时期东西方文化的新型关系§3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创新的特点与方式一、民族文化创新在当代的新特点二、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第三章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知识创新§1 “现代性”: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思想从确立到批判与转向的三部曲一、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思想——“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二、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启蒙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想的批判与转向§2 现代性之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建构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及其主要特征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之后”的“成熟的现代性”的建构及其主要特征§3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知识创新论——知识转型与当代文化创新的大趋向一、关于知识范型与知识转型的界说二、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质疑与批判三、第三次知识转型与当代文化创新的总体走向及其新特点第四章 知识创新与大学专业教育改革§1 从后现代文化知识型的视角看大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现代知识观与大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二、现代课程观与大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三、专业领域知识的增长与创新方式存在的问题§2 知识创新与大学专业教育的改革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与大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二、专业领域知识创新的转变与民族话语体系的再建构第五章 民族文化创新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1 当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两难处境二、大学通识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三、大学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困境——如何会通、超胜与创新§2 民族文化创新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双重使命与多元一体文化教育二、全球化时代处理好大学通识教育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主要对策三、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综合创新参考文献后记
其四是相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难以比较和衡量的。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用筷子吃饭与用刀叉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一切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 上述四点,可以说是文化的民族性的主要特征。 文化何故有世界性?是因为没有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封闭、隔离和不相往来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文化,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 文化的世界性或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是流动性、共享性、易接受性、传播的广泛性;其二是速变性,与文化的民族性变化缓慢不同,文化的世界性变化十分迅速,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层出不穷。 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与世界性较强的文化虽然同属于一种文化,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化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中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正如人也是以具体的人的形式存在一样),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又于其中贯穿着一般的、共同性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的方面。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辨证联系。 由文化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还可知,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多种文化的混合物,一方是本民族所固有的,一方是世界的。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纯种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多重时空叠合说”就给我们提供了学理方面的证明。 那么,如何看待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陈佛松教授认为,文化交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