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
2007-3
中南大学
曾长秋
43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推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在世纪之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本书分九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以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为重点,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基本经验、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曾长秋,湖南浏阳人,1950年9月生,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教授、中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网络德育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世界政治与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出版《中国思想史论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网格德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和《国外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史中国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60余篇,多次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著作奖、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承担过全国教育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课题。
第一章 继承与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五、新型的新民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探索国家建设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三、初步探索社会经济建设的成果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五、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外交思想和国际战略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纲领和战略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五、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实现祖国统一与维护世界和平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参考文献后记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伊始,就赋予这一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表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换”①。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后15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并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的根本所在。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理论品质,对我们坚持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完善的内在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任何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到末期,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到较高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才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需要和可能。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经典作家就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看待自己的学说,视其为开放和发展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公开声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列宁也指出:“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②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教条、不僵化,总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态度,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 其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认识的发展靠实践来推动。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止境。新的规律认识了,新的课题解决了,新的理论也就诞生了。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更新的课题需要人们去认识和解决,更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不断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给了我新的视角来看问题,好书好书!!!!
这本书我是给桂电党委组织部郭冠岩买的书,看起来还不错。
书很一般,没太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