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论杂稿

李鸿宾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李鸿宾  

页数:

44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部集子的缘起,应当说是我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过程中一个新的想法,或者说是附带性的科研成果。根据我所服务的中央民族大学公布的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精神,我于2004年下半年提出申请,2005年上半年承蒙不弃得到批准,于是就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课题一步一步地实现。我当初拟订的课题大致有两个:一是“唐朝对河北边地的经营与蕃族的互动”,二是“唐后期北方的边地与民族问题”;成果的形式也分成两种类型,即论文和论文集。先是一篇一篇地完成论文,适当的时候再将有关的论文结成集子。我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感觉到每篇论文都应当有新意,再将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专题式的文集,学术质量可能会好一些。因为过去老一代史学家大多采用这种形式,他们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单篇的论文里,所以我总有一个想法:论文因为篇幅较小,不容易说套话,新意应当比著作更多。著作固然也是很好的写作方式,但需要长期研磨,方可有较高的学术质量,短期之内出来的成果,我直观感觉,学术含量是要打一定折扣的。所以自己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要想出版高质量的专著,难度比较大,而论文和论文集,在给定的时间内,学术性效果要比专著似乎强一些。

作者简介

李鸿宾,1960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等理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暨中古民族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及长城学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等,主著《隋唐对河北地区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多篇;先后担任《长城百科全书》(长城区域历史、人物、关隘等分卷)、《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民族史研究》第4辑和《史事探微》等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唐史与中古史论述 从历史角度看生态环境与开发的对应关系 ——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某种线索为例 《徙戎论》的命运与天下一家的格局 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分解之关系 ——以北方区域为线索 《水部式》与唐朝的水利管理 论裴度 谋士敬翔 郭崇韬其人其事 我对“金界壕”与“长城”概念的理解第二编 其他史学论述 一代宗师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学术大师悬想 民族史研究若干问题蠡测 历史工程与艺术审美 邓小平理论与史学研究 中国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在近代社会的变化 传统与近代的对接 ——从地域和民族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王朝的近代境遇 臣民与民族、王朝与国家 ——古今转变的范式问题第三编 史著评论 通鉴学 西域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中西学术之间:荣新江新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高宗其人之真相 ——孟宪实教授《唐高宗系列讲座》之评论 李志贤先生《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书后 对王震邦教授《陈寅恪论学的四个面向》博士论文的阅后意见 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读后感 一部值得中外读者阅读的长城书品 ——评介《话说长城:英汉对照》第四编 学术综述 一九八三年我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概况 长城学研究的一次盛会 ——首届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第五编 其他文论 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于《长城保护条例》的解读 我对长城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的想法 潘光旦先生与他的学术研究 ——纪念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 传统与现代之间 ——西部开发引生的少数民族现代化问题 我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解 期望中的国家民族博物馆 我在北大历史系学习的点滴记忆第六编 教学文论 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几点看法 ——以康奈尔大学为例 有关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想法 ——以历史系为例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质量的评估 ——一个教师的感觉和臆测 我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人文”概念的理解 师生问答录

章节摘录

二、环境开发的形式与时间古代社会环境破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地区的扩大,特别是对非农业地区的浸染。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农耕地区对游牧地区的浸透,通常的手法是在邻接农业地区的草原进行耕作,将草地变成耕地。历史上,这种情况从西汉中期开始,以后持续不断。开发的形式一是组织军队开荒,二是招募百姓开垦,目的是在边区形成稳固的保护防线,让戍边的人员有充足的粮食供应。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疆北部的生产建设和黑龙江北大荒的开垦,都可以与历史上的同类事件相提并论。三、开发的原因开荒和耕地的扩大,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原因。简单说,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农耕地区为保护自己,就要组织军队进行防守,而军队的粮草供应直接影响防守的稳固。一般说,粮草由内地供应,交通是个大问题,比如秦始皇曾派军队北上进攻匈奴,辟地千里,在河套地区以黄河为界,与匈奴对峙。为了保护边地,秦朝“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①。但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而言,从远方调剂粮草,成本过大。所以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等率领汉军夺得河南地(即河套地区)之后,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那里设置朔方郡,构筑朔方城,随即迁徙10万口民众充实其地。


编辑推荐

《史论杂稿》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史论杂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