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3卷)

崔敏 编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

崔敏 编  

页数:

493  

内容概要

《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三卷又与读者见面了。本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共收入33篇专题论文、演讲和典型安全,既有名家大师的高论和新作,也有年轻学子的初试笔锋,充分体现了本书的学术品位和倡导百家争鸣的精神,又向读者奉献了一份享用不尽的美味大餐。

书籍目录

〔卷首语〕〔热点聚焦〕 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38条建议 为构建符合司法客观规律和公正司法需要的 刑事诉讼法而献计献策 ——在2006年全国诉讼法学年会上的演讲 修改刑事诉讼法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学术前沿〕 “命案必破”二人谈 惩治“买官卖官”犯罪与改革完善刑事法律制度 简论刑事案件第二审开庭审理〔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 无救济则无权利——以律师会见权为切入点的分析 中国死刑政策与死刑立法检讨 论警察作证的主体合法性 侦查权性质辨析 充分运用检察监督职能构建遏制酷刑长效机制 引渡中的法律障碍研究〔刑事证据理论研究〕 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控制下交付手段初步研究 澳门电话监听手段正当程序化的理论与实践〔争鸣与探讨〕 论我国侦查阶段程序分流之构建 关于建立证人(举报人)保护制度的初步设想 试论亲属免证特权的法律规制〔他山之石〕 法国审前程序的改革 加拿大皇家骑警 辩诉交易制度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 “坦白从宽”在英国 台湾地区的司法状况及法律改革〔博士生论坛〕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程序性制裁刍议 论侦查阶段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硕士研究生习作〕 刑事不起诉的救济制度研究 刑事和解正当性基础刍议 刑事申诉中律师作用之探讨〔本科生练笔〕 关于沉默权的几点思考 刑讯逼供要不要遏制及如何遏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一个班级课堂讨论概述〔会议综述〕 2006年全国诉讼法学年会刑事诉讼法学研讨综述〔近代名案〕 假冒周总理批示诈骗案侦破的回忆 46年前全国最大的黄金被盗案

章节摘录

  至于查阅案卷材料、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以及调查取证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辩护律师无法向中立的司法裁判机关提出诉讼请求、寻求司法救济的问题。这种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主导的审判前程序,注定只能算作一种带有“行政治罪”性质的纠问程序。律师的各项辩护活动要想取得有效的结果,只能寄希望于个别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行,而无法具有普遍的制度基础。更何况,“维护律师辩护权”又经常与“成功地侦查破案”、“有效地惩治犯罪”等诉讼目标处于矛盾之中。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要在惩治犯罪方面表现出色,也不得不对辩护方的诉讼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然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却要求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同时承担犯罪追诉者和辩护权利保障者的双重角色,迫使绝大多数侦查人员、检察人员为摆脱无法同时胜任两种对立角色的困境,而不得不变成一种单纯追求追诉效果的“畸形裁判者”。  按照法学界的主流意见,中国的刑事审判程序中应当设立一种类似西方国家“预审法官”或“侦查法官”的司法裁判官员,使其按照令状主义的要求,对那些涉及限制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侦查行为进行司法授权,并负责为辩护方提供司法救济。只有进行这样的改革,律师在遇到诸如“会见难”、“阅卷难”、“调查难”之类的问题时,才可以随时向法官提出程序申请,并获得法官的及时裁决。然而,这种理论设想并没有被列入司法改革的方案设计之中,中国的刑事审判前程序还没有发生这种重大构造变化的迹象。在2003年发生的司法改革研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度建议将检察机关在自行侦查案件中所享有的批准逮捕权移交给法院,以避免各界对检察机关同时行使侦查权、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致使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产生过多的非议。然而,这一建议并没有为最高人民法院所接受。一个在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中构建司法审查机制的历史机遇被错过了。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3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