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书创作艺术研究

郜锦强 安徽大学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安徽大学  

作者:

郜锦强  

页数:

100  

内容概要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较强的普及性。行书结体妍雅,运笔流畅,章法灵活,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历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何学森先生的《行书津梁》一书也指出:“行书自产生起,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为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它都是极有适应性、极有魅力的。”因此,书法爱好者大都希望学好行书的书写与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行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本书对行书的起源、行书名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对行书的临习和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归纳与介绍;同时单辟专章介绍了行书创作的章法问题;而后分各种幅式的行书创作进行介绍和示范,并结合具体作品,介绍了作者的创作体会。试图将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使读者便于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使收获更实在一些、更系统一些。这样既省俭了篇幅,又避免了离开作品空头介绍理论的现象。

作者简介

郜锦强,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书法研究生学术活动周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第一位书法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淮北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数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银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书法大赛“校长风采奖”和优秀书学论文二等奖,多幅作品收入《当代中国书画名人名作鉴赏》等多部书法典籍。
  公开出版书法著作:《郜锦强书法作品选》、《书法创作指要》,《行书创作概要》、《梅花颂》行书作品选、《行书创作与欣赏》, 《行书创作艺术研究》。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教育报》、《淮北煤师院学报》、《家庭与生活报》、《江淮文史》、《淮北日报》、《淮北晨刊》等报刊发表书学论文多篇,书法作品200余幅。书学成就被多家媒体报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行书探源第二章 行书名帖评介第三章 行书临习的方法与步骤第四章 行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第五章 行书创作的章法艺术第六章 行书中堂的创作艺术第七章 行书条幅的创作艺术第八章 行书横幅的创作艺术第九章 行书斗方的创作艺术第十章 行书对联的创作艺术第十一章 行书扇面的创作艺术第十二章 行书牌匾的创作艺术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行书探源  “行书”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关于“行书”的书体形式,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定义为:“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由此,人们常常把行书说成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谓之“行楷”;偏于草书者,谓之“行草”。  那么,行书起源于何时呢?关于这一问题,书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举几例如下。  王学仲先生在其《书法举要》一书中说:  “行书是后汉时期民间流行起来的新兴字体,这种字体适应于行文起稿时的简便迅速,当时的章草虽简便但多隶书波势,今草也识别困难,因而行书产生了。”这种说法可称为“东汉起源说”。  何学森先生在其《行书津梁》中说:  “结合日益众多的出土资料去考察,可以确定行书大体产生于汉魏之际。这个时期是字体嬗变剧烈时期。在隶书基础上,漫衍出楷、行、草诸体,行书的出现,适当其时。”这种说法可称为“汉魏起源说”。  王景芬先生在其《行书学习指南》中则说:“最初的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当时不仅已出现行书,且已有行书家。”这种说法可称为“西汉东汉交界起源说”。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行书创作艺术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是该书作者的手书笔迹以及自我欣赏解析之作。似乎不如采用名家作品效果好。


准确及时发货,包装完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