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韩驹诗文研究

程宏亮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程宏亮  

页数:

243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程宏亮的第一部著作,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对他来说很有意义。  我与宏亮早就相识,1999-2001年期间,安徽师大文学院曾在马鞍山开设过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他听过我的“宋金文学研究”课,我发现他很勤奋,令人欣喜的是,他通过了申请硕士学位全国外语统一考试,不久即跟我做硕士论文,由此,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虽然他的阅读面不宽,做学问的经验也不足,但他为人谦逊、进取心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最终所完成的论文《李白离别诗研究》质量还是不错的,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认可。2005年春,他又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随我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多年从事行政工作,学术积累相对薄弱。针对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我为他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读博方案。宏亮有一点令我很欣赏,那就是不怕困难,肯下气力。第一学期结束了,他已经将宋代以前的重要典籍翻看了一遍,做了大量笔记。随后,我和他商量选题。要考虑到适合他的基础,我主张选择不太复杂、易于把握、比较紧凑的题目。当时,我刚应约担任台湾黄启方教授《黄庭坚研究论集》的特邀编辑,就提示他注意韩驹这位江西诗派的成员。他迅速查阅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最后确定以韩驹为研究对象。有了明确的方向,他很兴奋,随之焚膏继晷,刻苦研读文献,屡有心得。

内容概要

  《韩驹诗文研究》一书从韩驹生平、文学思想、诗文特征、诗学影响等方面,对韩驹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第一,选题具有开创性。韩驹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但相比于黄庭坚、陈师道诸人的研究而言,韩驹研究相当单薄,因此,本选题有较大的创新意义,或能在多方面填补学术空白。  第二,《韩驹诗文研究》占有丰富的诗文、诗话、正史、笔记及今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在韩驹生平考证方面用力颇多。文章详细考证了韩驹的家世与生平情况,清晰勾勒出韩驹一生的行迹,并密切联系其创作情况的变化,使读者能够了解这位诗人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韩驹少年读书和漫游求仕行迹,以及第三次贬逐地点的考证等,均有新意。  第三,韩驹的诗文理论、散文创作,以前学界关注不够,《韩驹诗文研究》对此展开研究;韩驹的诗歌等内容,学界虽有所论述,但《韩驹诗文研究》在深度上有所开掘,提出了富有探索性的见解。  第四,《韩驹诗文研究》虽以韩驹为研究对象,但并未局限于一般的作家论模式,而是充分注意到韩驹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写作视野比较开阔,尤其可喜的是,《韩驹诗文研究》没有囿于传统江西诗派之视野,而是深入地探讨了韩驹受苏轼影响的情况,指出韩驹在南北宋之交文学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嗣苏、黄而又变革苏、黄的地位与影响,并通过与伶俯、吕本中的比较研究,努力为韩驹的诗史地位作较准确的定位,体现出较为宏通的学术眼光。

作者简介

  程宏亮,1969年生,安徽巢湖人,文学博士。教过中学语文、当过中专教师,现执教于马鞍山师专,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研究,2008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韵文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科研与教学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胡传志)第一章 韩驹生平考略第一节 韩驹的生年与家世第二节 少年读书与漫游求仕(1080-1110)第三节 居官京师与贬谪外任(1111-1127)第四节 致仕流离与临川酬唱(1127-1135)第二章 韩驹的诗文理论第一节 崇尚清淡诗风的艺术理想第二节 韩驹的诗学观第三节 韩驹的文论思想第三章 韩驹的诗歌创作第一节 《陵阳集》内容特色及其历时性变异第二节 “淡泊”而“奇丽”的诗歌风格第三节 李白、苏轼对韩驹奇丽诗风的影响第四章 韩驹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韩驹散文的思想感情特征第二节 韩驹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五章 韩驹与他的时代第一节 “非坡非谷自一家”——论韩驹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革新第二节 三家并驱,共“执牛耳”——论韩驹、徐俯、吕本中三家诗在两宋之交的表现与影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臣九岁业进士,十七贡于礼部,二十又贡,然后学成而益穷,志勤而益困。方陛下建学以造士,甚盛德之举也。臣亟提所著书以愿入焉,会臣父官岳州,食贫口众,不能偕去,则使与其孥就食江南。及官荆州,则使臣如襄阳入学。臣以去冬犯寒忍饥,携孥至京,而惫不能行矣。居京城几一年,义不苟取,又无他艺以为餍食之道,至饿不能出门户,况可远适哉!……然岁秋矣,天下之士皆得操觚秉牍,试于有司,而臣以流落故无所试其艺,其它固已息望,但比棘闱饮墨之人,尚不可得,此非近于失职欤?臣前居江南时,已不及预秋试,盖士抱利器以见试,尚惧不得,而臣不肖,六年不试其艺,其穷益矣……然而未获其所,愿陛下特诏臣附在京进士请解,以彰陛下博施济众,其度越尧、汤如此。  第二书:  顷者臣上书乞附试,陛下怜臣羁旅,赦臣狂妄,使试于太学,此盖陛下博施济众之深仁也。有司策臣三道,擢在第一,窃自欣喜,以为至治之时,有一艺者率以收录,今幸得以文字彻圣听,试又合格,则必上蒙宠擢,次第试吏,以归慰其亲焉……会尚书使覆试,遂寝不报。嗟乎!……臣自上书至今,又二年矣,性褊才拙,无趋利之道,是以居京城衣不蔽躯,食不餍腹,当其触雪犯暑,而皇皇乎车臣马足之间,虽挤于沟壑,岂复有仕进之望哉!乃今年十一月,有司方谕臣以去年三月奉诏补臣为太学内舍生,臣走问诸太学,则凡为内舍者,未得禄仕,往岁一试上舍而已,幸而中者或者补吏。夫臣穷旅于此,固未能委其孥于外,而不入学也……今则将锁院矣。臣欲试上舍乎?则有司责臣以无校定,虽试且无益矣。而欲请解于州里乎?则益无及矣……忽翻然自悟日:“昨六年不试,陛下尚怜悯之,况九年不试乎?”……察臣困穷挟策而不求众人,仰于君父,使臣依近例补上舍免省,以渐纾困穷,则德至渥也……臣尝两预乡贡,一冠太学,又以治经余暇,学为古文……近所作《政和颂》,虽浅陋无取,而比三子所赋,则颇为典实,谨投进以闻。  第二书云“近所作《政和颂》”,玩味文中“又二年矣”、“去年”等措辞,“近”所指时间当在数月之内。又,《政和颂》作于“大观四年(1110)冬”,则第二书当作于“大观四年冬”后不久,或“大观四年”年底,或“政和元年”初。又,“乃今年十一月”之“今年”,为第二书之作年,据此可断第二书作于冬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韩驹诗文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