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与明清时期思想观念的变迁
2007-3
云南大学出版社
王燕玲
235
200000
无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从其对交换的依赖程度来划分,有两种,即自然经济(或称自给自足经济)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来说,它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货币关系为典型特征。而在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原始共产主义经济,还是奴隶制经济、封建经济,都属于以物质生产的自我满足为本质特征的自然经济。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终瓦解了自然经济而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但是,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中即已萌生,在随之而来的历史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因此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说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①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作用。”②“商人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
本书以“趋利”这一价值取向的变迁作为明清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变迁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此之上论述人们营求财富、尊崇财富、炫耀财富及保护财富的思想行为和心理趋势。通过这样的论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哪种思想观念的变迁,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商品经济的欠发达是明清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的话,那么当时思想观念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变迁的历史局限性正是对这一时代特征的具体表现。而且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人们的利益选择,对明清时期乃至以后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王燕玲,女,1975年6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汉族。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进入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学习,结合社会学专业背景,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分别于2001和200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前言第一章 “趋利”——明清时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一、拜金主义盛行 二、求利的社会心理趋势 三、义利之辩第二章 “求富”——明清时期商业观念的变迁 一、关于弃农从商 二、关于弃儒从商 三、关于官僚经商 四、关于抑商第三章 “崇富”——明清时期人际交往观念的变迁 一、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 二、等级的淡化 三、婚姻关系的缔结第四章 “显富”——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变迁 一、“由俭人奢”——消费习俗的变化 二、显富、竞富的社会风尚 三、“崇奢”与“禁奢”的冲突第五章 “保富”——明清时期财富观念的变迁 一、土地买卖广泛而频繁 二、贫富升降迅速 三、保富思想与治生之学 四、宗族组织——实践治生之学的典型结语 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思想观念 二、立足于明清的考察 三、明清思想观念变迁的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二、求利的社会心理趋势 这种拜金之风,直接导致明清时期人们求利的心理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明清时期是世风由质趋文,从淳朴至浸染骄奢,从安于耕作趋向汲汲求利的时期。“今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蝇营狗苟,至老死而不知止者”。①利欲观念的传播和扩散,使整个社会陷入利来利往的泥淖,“世俗竞骛于其所欲得,而日强其力所不能……敝敝于一生之勤,心疲业废。趋死而后已。”②“人皆慕荣华、争名利,静养性灵者无一人。”③即是对明清时期在诸社会阶层中泛起的利欲主义狂潮的反映。 这种求利意识,首先就突出表现在与商品经济直接联系的工商业者中。他们一般的商业利润自不必多言,这一时期更出现一些工商业者操纵地区产地市场或深人农村直接控制小生产者的包买垄断行为,以攫取超额利润。此外,高利贷剥削盛行,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一些握有巨资的工商业者们追逐高额利润的心理趋势。然而,拜金求利意识在明清时期则已远远超出了工商业者的范围,而广泛扩展和存在于各个社会阶层,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世风。 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常时候,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平居则相与握手、附耳,以致欢欣、爱洽”。一旦到了利害攸关的时刻,其拜金求利的原形便显露无遗了,“及科势位一接,幸于得而忘其所以为义,丑诋而疏排,阴挤而阳夺,不得之不已。心术之移于利也”。④
无
很不错,能点名明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