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魅力与解魅

杨静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静  

页数:

17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对于电影和电视的魅力,沉迷其间的现代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对于仿像时代的人来说,语言也似乎正成为多余。我们前所未有地迷恋自己的影像,比我们自己更完美的影像,并按照自己塑造的完美影像来塑造着自己,然后在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影像的憧憬中迷失掉自己。 所谓解魅,作者说,其实只是想借助语言的反思对影像的魅力努力保持一分清醒与自觉,让自己和学习电影、电视的学生们不致执迷不悟,能够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方式来领悟影视艺术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已经发表的影视文化研究的论文之外,论集还有一些基础问题的讲。义。基础却也有基础的好处,深入浅出。一些常识性的模糊、混乱的观念,比如精神分析,比如女性主义,比如意识形态,电影和电视本来是重要而理想的批评范本,作者灵慧的阐释,会触发一些新鲜的感悟,让那些观念清晰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星星,闪烁着愉悦的光芒。学生说,这是电影和电视超越技术升华为艺术的灵悟。

作者简介

杨静,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曾被派往德国学习影视人类学,参与翻译《影视人类学原理》一书,出版专著《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在《现代传播》、《思想战线》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电影电视未来发展问题思考》一文在《思想战线》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

书籍目录

杏坛拈花(总序)序论电影与电视的未来发展中西影视剧文化比较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作为视听语言基础的电影符号学失去了参照物的能指 ——新技术给视听语言研究带来的新课题梦与镜像——电影精神分析探略中国电视剧的意识形态效果电影电视艺术的美育功能与价值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叙事与表意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参与全球化的策略民族志电影史作为文化记录的故事片后记

章节摘录

  电影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地区承担了启蒙者、宣传者和鼓动者的任务。新闻影片、风景影片、科学教育影片,对其他艺术(如戏剧、舞蹈)的录制片,对名著的改编以及独立创作的艺术故事片,把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一种能产生近乎幻觉的技术性的“魔术”所加强的生活画面,实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它对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量之显著和磅礴,使它成为一种超越各种艺术的权威。①政治信仰、风尚习俗、审美志趣,乃至着装打扮,无不受到它的左右。由于电影,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接受了直接体现在电影正面人物身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由于电影,不同文化、不同审美发展阶段的社会成员,获得了共同的精神财富,能读托尔斯泰原著和曹雪芹原著的知识分子与目不识丁的文盲一起,从改编影片《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中拥有了共同的主人公。  在这一点上,与电影相比,电视似乎做得更好。在电视的早期发展阶段,甚至在技术上尚未获得足够清晰的画面时,电视便开始承担电影的社会文化职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并很快展示出它在这一方面的优越性。直接转播构造的现实场地,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的幻觉缩短了观众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无限地扩展着每个人的生活,同时,这一特点带来的视听权威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也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更易于接受获得的信息。  我国1958年1月1日开播的北京电视台,在开播初期便有国内外新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体育乃至煮饭裁衣等节目,为我国第一批电视观众,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随着电子摄录器材的出现和使用、卫星传播系统的发展和开通,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底。人们真正发现,世界变小了!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卫星电视的开播,更把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全体电视观众都可以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了解整个世界,真正实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影戏概论》中设想的“人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②的神话和梦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魅力与解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