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态伦理学
2008-3
湖南大学出版社
李承宗
269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存在在人类社会之前很多年了。当还没有人类社会的时候,自然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美丽和完整的。它们之间有过弱肉强食,可生态平衡却没有被破坏过。然而,200多万年前的人类开始出现于自然界之中时,这种和谐的关系却不复存在。人类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就以其独特的思想影响着自然界。他们开始是畏惧自然的,一切自然的不正常行为在人类的眼里都是“神灵”的作用,自然的力量背后都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打雷有雷公,闪电有电母,人类对它们只有顶礼膜拜,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以前对自然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人定胜天”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正是在“人定胜天”意识支配下,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和贪婪,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占有。不仅如此,“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等“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工业文明时代甚嚣尘上,人类加快了掠夺自然资源的步伐。生态的平衡局面在“人类中心主义”意识支配下走入了生态失衡,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类受到了空前的自然报复。水资源短缺,地震不时出现,海啸的灾难也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光顾人类,至于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气温上升,更使人类痛苦加剧。 人类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忧虑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到来,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走入现实生活,生态伦理学(亦称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应运而生。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开始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以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学者展开了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本书从和谐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逻辑起点、伦理特征、伦理基础、伦理规范、伦理调控、伦理评价和伦理建设诸多方面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诸如“人类与白然道德父系的和谐”、“人的生态化”、“生态人”、“和谐农村”、“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定位”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这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李承宗,男,1967年9月生,汉族,湖南省耒阳市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学。已在核心以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已出版《生态价值新论》等著作。
第一章 和谐生态伦理学导论第一节 和谐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和谐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和谐生态伦理观的理论问题第二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特征第一节 和谐生态伦理“质论”第二节 和谐生态伦理的本质特征第三节 和谐生态伦理的基本功能第三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基础第一节 生态价值第二节 生态权利第四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规范第一节 人物和解第二节 人类和睦第三节 生态和谐第五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调控第一节 主体自律第二节 社会调控第三节 文化调控第六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评价第一节 和谐生态伦理的评价依据第二节 和谐生态伦理的评价标准第七章 和谐生态伦理的建设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节 “生态人”的建设第八章 和谐生态伦理学展望第一节 伦理学研究的未来思考第二节 和谐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未来展望后记
第五章和谐生态伦理的调控 要使和谐生态伦理的规范转化为人们普遍的社会行为,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就必须具有相应的调控机制。因为一定的调控机制是维持伦理功能的有效发挥,促成人们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的条件和方式。和谐生态伦理的调控机制包括主体内在机制和社会外部机制、一般伦理调控机制和社会文化等调控机制。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文化的和制度的机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和谐生态伦理的调控体系。 第一节主体自律 和谐生态伦理实现最根本的调控手段当然是依赖主体的内在自律。伦理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准则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在本质上是主体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主体自觉自愿作出的选择。因此,和谐生态伦理的调控机制,归根到底是主体的自律机制,一切社会和文化的调控机制都只不过是为了促成主体内在自律功能的发挥,也只有转化为一种主体内在自律时,才会有伦理道德的真正实现。 主体道德自律机制是由主体内在因素构成的一个促成主体自觉道德选择的调控系统。这一调控系统主要是由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构成的。道德认知是指主体以理想为依托的价值取向、认识能力和指导个人行动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在把握对象、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是将道德对象内在化,二是将对象道德化,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智慧、道德思维、道德直观诸环节构成。道德意志则是主体执著于某种道德目标而坚持下去的内在精神力量。人们在选择某种道德目标并要坚持下去,这中间也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顽强的道德意志,人们很难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