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
2009-2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张福锁,陈新平,陈清 等著
16
270000
2002年,英国洛桑试验站Keith Goulding教授来华讲学期问,给我们带来了英国农业、渔业和食品部组织编写的“农作物和园艺作物施肥推荐”(Fertiliser Recommendations for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rops)一书,我们对该书系统地给出了英国主要作物的施肥建议印象十分深刻,一直渴望也能写一本中国作物施肥推荐的书。然而,由于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没有组织全国性推荐施肥技术的研究工作,因此,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参数相当匮乏,加上农业生产结构、作物生产技术和土壤环境变化极大,系统积累主要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参数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2003年开始,在农业部948重大项目(200-Z53,2006-G60)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30)的连续支持下,我们组织30多个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农田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经过系统的研究和积累,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参数已基本明确。2008年,国内外肥料价格暴涨、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凸显,农业部非常重视施肥工作,先后两次要求我们组织专家组.编写发布了《2008年春季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和《2008年秋季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总结、凝练出我国主要作物的推荐施肥技术参数是当务之急。为此,从2008年5月起我们启动了我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的编写工作。 本书在吸收国际上多部施肥指南和手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以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为指导,重点给出我国不同生态区主要作物的推荐施肥技术参数,供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化服务人员应用,也可供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作物、土壤和生态类型多样,本书不可能一一覆盖。我们将通过今后的工作不断更新和完善有关参数和技术,争取覆盖更多的作物和区域。同时,也希望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推动各地推荐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本书在吸收国际上多部施肥指南和手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以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为指导,重点给出我国不同生态区主要作物的推荐施肥技术参数,供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化服务人员应用,也可供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第一章 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养分资源管理要点 第二节 根层养分调控理论 第三节 氮素实时监控 第四节 磷钾恒量监控 第五节 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第二章 大田粮食作物 第一节 东北春玉米施肥指南 第二节 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轮作施肥指南 第三节 西北旱地冬小麦施肥指南 第四节 西北内陆灌区小麦/玉米间套作施肥指南 第五节 重庆玉米施肥指南 第六节 云南玉米施肥指南 第七节 江苏省稻一麦轮作施肥指南 第八节 湖北省双季稻施肥指南 第九节 湖南省双季稻施肥指南 第十节 安徽省双季稻施肥指南 第十一节 广东省双季稻施肥指南 第十二节 东北水稻施肥指南 第十三节 北方旱地谷子施肥指南 第十四节 北方旱地荞麦施肥指南第三章 大田经济作物 第一节 新疆棉花施肥指南 第二节 华中地区棉花施肥指南 第三节 油菜施肥指南 第四节 春大豆施肥指南 第五节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施肥指南 第六节 黑龙江省马铃薯施肥指南第四章 果树 第一节 苹果施肥指南 第二节 桃施肥指南 第三节 柑橘施肥指南 第四节 北方葡萄施肥指南 ……第五章 蔬菜附录
四、养分管理要与提高产量、降低养分损失的各种措施相结合 养分资源管理必须实现与高产栽培、优化灌溉及降低养分损失的各项措施的有效集成。从传统意义上说,作物目标产量是养分管理措施的依据,而从当前来看,提高作物产量又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水分管理措施直接决定水分、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从而影响养分的供应。 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就是以满足高产优质农作物生产的养分需求为目标,在定量化土壤和环境有效养分供应的基础上,以施肥(有机肥和化肥)为主要的调控手段,通过施肥数量、时期、方法和肥料形态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作物养分需求与来自土壤、环境和肥料的养分供应在数量上协调、在空间上一致、在时间上同步,同时,通过综合的生产管理措施(高产高效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优化灌溉、生物固氮等)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以往的推荐施肥工作局限在土壤肥料学科内部,结果往往是提高了肥料效率,却不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而高产栽培技术在获得高产的同时往往又消耗了大量的水肥资源,养分效率不高。为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要特别强调多学科的合作。 第二节 根层养分调控理论 一、根层养分调控是保证作物高产、降低环境风险的关键 根系是作物吸收营养的门户。适宜的根层养分浓度能够促进根系的生长,而根系的健康生长反过来又促进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提高,因此,通过根层养分调控发挥作物生物学潜力是提高养分生物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传统施肥技术强调充分供应氮肥,甚至要有盈余,结果使土壤溶液中的氮素浓度普遍偏高,多施的氮肥不仅不能被吸收,反而会抑制根系发育,使根系吸收范围显著缩小,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下降。适宜根层养分浓度有利于根系发育,扎根深,侧根长,吸收范围大,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因此,根层养分调控是提高养分生物有效性,保证作物高产、降低环境风险的关键。
农业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