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

于秋华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于秋华  

页数:

267  

字数:

21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也是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后来的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就必须遵循这条普遍的规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也同样必然经历这样一条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决定着这个国家或昌盛或衰落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工业化的命题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然而,以往关于工业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化方面,关注的焦点也主要是集中在城市中的工业化方面。本书的作者另辟蹊径,并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首先,作者从最引入注目的经济现象入手,抓住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最引入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中国经济近30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而这种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源于中国乡村工业的“异军突起”。这种由中国农民自发兴起的“草根工业”,被誉为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村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它在20世纪末就已经占据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一举超过了共和国精心培育了50多年的国有工业的总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中国经济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使中国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两大推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并且从此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内容概要

本书最初的写作计划是比较庞大的,现在呈献出来的书稿只是作者最初按历史断代设计的四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因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件“半成品”,后续的三个部分将会成为作者继续努力的方向。令作者感到高兴的是,后续部分的写作计划已经在2008年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磅究规划基金”的资助,因此,这件“半成品”也可以算作前期的阶段性成果。尽管目前呈现给读者的这个成果还比较“青涩”,但它实实在在地凝结了作者多年的心血,而且必然是今后更为成熟的果实的基础。 本书总体的框架结构是一目了然的。作者首先将社会生产力水平、土地制度、商品市场和人口增长等外生变量综合在一起,作为原始工业化过程的社会经济大背景;然后将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内在的各个方面划分为生产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和政府政策三个层次,以此构成全书的主体结构;最后将传统与现代链接起来,论证原始工业化的历史积淀对后世现代乡村工业化的影响,并力图描绘中国工业化特殊道路的历史趋势和未来图景。全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源头为切入点,通过对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探索传统积淀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在写作中坚持材料与观点并重,史实与评论结合,既对史实做了较为充分的描述,也阐明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尤其对于学术界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尽可能地给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个人的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尽管作者只是将研究的范围严格限定在工业化早期位于乡村的原始工业化方面,但所涉及的史料选择工作可谓是“浩瀚”的,为此作者也下了一番功夫。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作者所能接触到的史料均为第二手的,书中诸多的问题苦于找不到充分的史料,因而难尽人意。

书籍目录

1 导言 1.1 选题动机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创新2 原始工业化理论综述 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2.2 原始工业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3 与原始工业化相关的增长理论3 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3.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 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 3.3 农产品商品化与交换体系 3.4 人口增长与劳动生产率4 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4.1 商品量与生产规模 4.2 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工 4.3 地区专业化与市场拓展 4.4 生产工具与工艺水平5 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5.1 家庭经营制度 5.2 手工业作坊经营 5.3 包买商制度 6 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的政府政策 6.1 有利于原始工业化的经济政策 6.2 阻碍原始工业化进程的经济政策7 结论:传统与现代 7.1 中西方原始工业化的比较 7.2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7.3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前景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 导言  1.4 本书的创新  本书在大量阅读和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的视角、所运用的理论框架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努力和尝试,同时对于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些问题,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主要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分析视角。中国以往的乡村工业化研究成果,关注的都是当今社会乡村工业内在的生产要素或者外在的发展环境。本书选择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乡村工业发展,探索传统社会积淀与现代乡村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新的理论框架。中国以往的传统农业社会手工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范式下进行的。本书选择并运用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即近些年来传播到中国的西欧原始工业化的理论,并在增长方式的归纳方面,弥补了这一框架的不足。  第三,新的研究领域。中国以往的工业化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近现代工业化和相对集中于城市的国家工业化。本书尝试拓展工业化研究的新领域,即原始工业化,“原始”意味着时间的上溯和空间的扩展。在时间上,研究工业革命之前的最早的工业化;在空间上,将工业化的研究扩展到乡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